分享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牛耕种而不用马耕种?马和牛有区别吗?

 杏林春阳 2017-08-15

说到马耕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用马来作为耕种的畜力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而这种耕作方式在欧洲则是相当的普遍,但在欧洲广泛使用的耕种技术却是中国人所发明的。

中国对于马耕技术最早记载在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在这本作品上面,曾经提到过“却走马以粪”。在史书上真正写出,而且确定的马耕技术则是出自汉代。西汉初年,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武帝时冶铁铸造业发达,铁制农具的传播更为迅速。马耕和牛耕,在中原地区已很普遍。其中便有关于马耕地的描写。但为什么我国流行牛耕而不是马耕呢?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战争的需要。

统一的国家政权为了维护边疆的安宁,需要有大量的士兵,而这些士兵又大必须以骑兵为主,因为它的对手大多为骑兵,比如:匈奴、突厥、回纥、蒙古、女真等,同时也要为平息国内的各个有可能出现的分裂力量,而准备力量;而国家出现暂时分裂时,分裂的各个政权为了能统一全国,也要把大量的力气花在准备战争上,比如:三国的魏蜀吴、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宋辽夏金;这样无论统一还是分裂每一个时期的政权都在为战争作准备,而骑兵又是一把必不可少的利刃,这样大量的马匹被用于战争,既使农民有了马,一旦战争爆发,也会被国家征用,而牛要保险的多,牛作为动力来耕地,也一直持续下来。

第二:中西对技术的注重不同。

在欧洲,马具渐得改良,即在马蹄上钉铁掌和使用新挽具,挽具的改良也使耕马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最终马耕战胜了牛耕,成为整个欧洲最流行的一种耕种方式。在牛耕地和马耕地并行的年代挽具的改良也使耕牛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有意义的是,促使西方马耕流行的轭挽正是从中国传入的,而在中国马耕却没有普及开来。这就好像壁犁源于中国,传到欧洲后导致农业革命一样,同样指南针与火药也如出一辙。

第三:地理环境不同。

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种植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中国的北方主要是旱地作业,而南方则是水田作业,也就是种植小麦和水稻的区别。从我所看到的种植来看,马耕在中国的南方,尤其在种植水稻的时候,基本没有出现过。但是从这方面来说,马耕不适合水田的种植。因此,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不能够普遍。

第四:马与牛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从历史资料上面来看,马在中国的各种家禽中的地位是最高的。中国传统的六畜顺序是:马、牛、羊、猪、狗、鸡。马作为交通工具主要用于战争,在国之大事惟祭祀与战争的社会里,马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是可以理解的。马被列为六畜之首,更多是出于战争和政治上的原因。或许,这也是一个原因,马在中国虽然也用于耕地,但用而不广,普遍是牛耕田、马吃谷。马成为不劳而获的消费者。

相比之下,马和牛在西方的地位和作用就大不一样。马除了运输以外,广泛地用于耕地,取代牛的地位,马把西方农业拉进近代科学农业的门槛。而牛除了广泛运用于耕地以外,它还是肥料、皮革、肉食和乳品的主要来源,正因为如此,养牛业在西方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性产业。

第五:生产方式不同。

西欧的生产方式更多的是大规模的种植园经济,而中国则正好相反。中国正是停留在男耕女织的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那么,我们这样来假设,在西欧,农民所拥有能够种植的土地要远远的大于中国,而中国还是家庭式的农业生产。在养育牲畜方面,显而易见,马的成本要高于牛。而马耕的效率也要快于牛的耕种。那么大范围耕种和小范围耕种中,运用马耕和牛耕,其产出的效益和所需的成本截然不同。

第六:农业结构不同。

从中国的农业历史来看,中国的农业结构和西方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主要就是中国的农业结构是农桑结合,而西欧则是农牧结合。中国的畜牧业是一种依附性产业,在整个农业结构中充当配角,西方的畜牧业则是一种独立性的产业,在结构中充当主角。

第七:耕作方式不同。

我国的传统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而欧洲农业本身地位就不及农业在中国的地位,

第八:自然灾害。

在中世纪的历史中,整个欧洲发生了黑死病,这种当时在欧洲看作是恶魔的传染病夺去了很多人生命。直接的结果便是人口的骤减。人口的减少,也导致了耕地的增加,而这样也决定了欧洲的农民占有更加多的耕地,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可能也是间接的加速了马耕在欧洲的广泛使用。而中国人却对此病有免疫力。

第九:马匹的品种。

中国马匹的品种不如西方品种好,古代中国的名马多来自西方的一此地区,比如大宛的汗血宝马等。现在的赛马场也多为西方人的天下,便是一个明证。

第十: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有老黄牛精神,喜好稳重,而马的不训不适合纯朴的中国人。

这就是我国的马耕为什么没有得到推广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