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一点点长大。 你一定很好奇,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物体和同时出现的词汇之间的联系的呢? 要等到什么开始,你在问“妈妈是谁”的时候,他可以望着你笑呢? 有人说,3个月就可以建立非符号化的本能词汇,而9个月的时候,可以针对真实词语进行长时语义记忆。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来自德国和瑞士的科学家就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他们招募了 162 名 6 到 8 个月大的婴儿受试者,给婴儿们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试图让他们学习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之间的关系。学习结束后,一部分婴儿会打个盹儿,睡醒后再接受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看看他们是否记住之前学了什么。整个实验过程中,婴儿都接受了脑电监测。 视觉刺激包括 104 张人造图片,其中 8 张图片是大的分类,96 张图片是分别属于这 8 类图片的子集。所以,每类图片有 12 张,其中 8 张用于关联学习,4 张用于记忆测试。 同时,为每个大类的图片配备了一个听起来很正常的人造词语。在学习阶段,一半的图片跟词语是匹配的,另一半是不匹配的。 学习结束后,有 38 个婴儿没有打盹儿,有 29 个婴儿睡了一小会儿(30 分钟),有 40 个婴儿睡得久一些(50 分钟)。 通过分析脑电数据,研究者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婴儿的大脑并没有对图片和声音刺激进行编码。 睡眠帮助了语义记忆产生 在记忆测试的过程中,没有打盹的婴儿大脑同样没有对图片和声音刺激进行编码;在睡了一小会儿的婴儿组,婴儿产生了与种类配对相关的记忆,但脑电的活动模式与 3 个月大的婴儿很相似;在睡得久一些的婴儿组,婴儿产生了较高级别的词汇语义记忆,其脑电活动模式与9-16个月大的婴儿一致。 既然打盹儿对语义记忆的产生这么有帮助,而睡眠又是分期的,到底语义记忆的产生是在哪个睡眠期呢? 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语义记忆的产生需要较长的第二阶段睡眠。 睡眠纺锤波是第二阶段睡眠最重要的特征,同时参与了睡眠相关的记忆固化。研究者发现,一些脑区的纺锤波越多,婴儿对真实词语就记得越牢。 以上研究结果均与婴儿的年龄无关。 这个研究把婴儿在 9 个月才开始形成词语相关的长时语义记忆的结论提早到 6 个月。 婴儿之所以在睡眠的时候进行快速的记忆重组,是因为睡眠可以很大程度的屏蔽外界的干扰,让注意力不那么集中的小宝贝专注于信息的加工。 另外,要想把感知信息有效的转化为记忆,睡眠不但要保量,还要保质。 (本文转载自: 脑与智能) |
|
来自: 为什么73 > 《正an个人收藏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