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然勒石与五胡乱华

 君子养源 2017-08-16

昨天有一则新闻让不少国人为之振奋,东汉大将军窦宪的燕然勒石竟然给找到了。埋没塞北风沙将近两千年,而今重见天日,可称得上是天降祥瑞,吉兆华夏。堪比武帝宝鼎出汾阴,武后奇石出洛水。这件事要是搁几百年前,足以让皇帝改年纪元,共襄盛事。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之下,说白了这石碑就是件封建王朝的文物嘛。

两汉是我很感兴趣的朝代,开疆扩土,武功赫赫,虽有四夷之患,而终无四夷之乱。就算汉末天下大乱,周边的外寇还是不成气候,被地方军阀打的服服帖帖,无法像蒙元满清那样趁机入主中原。所以也有了后世诸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的说法。

东汉王朝虽然废除了郡兵制度,但是在对外战争上,比西汉王朝还能打。班超以三十六人平定西域,耿恭以数十人坚守绝域,段颎打的羌人几乎灭族,再就是窦宪一扫漠北,燕然勒石,把匈奴人赶到欧洲。此战窦宪军功至伟,彻底洗清汉高祖白登之耻,从此汉家公主再也不需要与匈奴人和亲,怎么看都是一件很威风的事情。后代诗人也寄之语言,托之歌咏,留下了大量的有关燕然勒石的诗篇。

孙子兵法开篇便讲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古来封侯有几人。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要服从于政治目的,否则就算打赢了,如果达不到既定目标,很可能还会遭到战争的反噬。据史书记载,窦宪出征匈奴,是因为他杀害了窦太后亲幸的一个侯爷,东窗事发之后,窦太后拘捕了窦宪,准备下狱判死,这个时候刚好碰上南匈奴请求攻击北匈奴,于是窦宪就请求击北匈奴赎死,北匈奴就因此倒了大霉。

东汉初年,北方匈奴人又逐渐兴盛,又回到了西汉前期入寇边境,杀掠汉朝边民的局面中,这个时期汉军主要以防御为主。到了汉光武帝末期(公元48年左右),匈奴权力高层自相残杀的不亦乐乎,导致匈奴右薁鞬日逐王带着手下几万人马投奔汉朝,诣阙称臣,匈奴从此一分为二,分为北匈奴和南匈奴,相互仇杀,南匈奴搬到汉王朝北方边境居住,帮助汉王朝抵抗北匈奴的侵袭,汉王朝每年给南匈奴一定的军饷,结成了互帮互助的友好关系。

之后的四十年间,有了汉王朝的稳定输血,北匈奴不断被南匈奴暴揍,还被周边的乌桓人、鲜卑人打的鼻青脸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国力江河日下,北匈奴还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到了汉章帝末年(公元87年),鲜卑人出兵杀掉北匈奴的单于,加之草原蝗灾,漠北大乱。次年南单于抓住机会上书汉朝,请求乘机出兵共击北匈奴。新登基的汉和帝只是一个11岁的小孩,执政的窦太后不顾朝臣谏阻,给了她哥哥窦宪这个机会,让他为主将,征西将军耿秉为副将,带着南匈奴一起去打北匈奴。

战争的结果令人振奋,窦宪和耿秉不愧为将门之后,打了两次大仗,北匈奴便被灭国,窦宪也因此登上权力和荣誉的顶峰。在战后处理问题上,朝臣分为了两派意见。第一是以窦宪为首,重新立了一个北匈奴的单于来统治漠北,让南匈奴继续回家待着。这就好比米国带着南棒灭了北棒,然后又立了三胖的亲戚来当北棒的老大,南棒啥好处都没有。第二是以司徒袁安为首,说汉光武帝招纳南匈奴居住于汉地,只是为了让他们捍卫北方边境的权宜之计,如今北匈奴被灭国,应该让南匈奴的人民回到他们以前的居住地,让他们远离汉朝的统治中心,作为汉朝的藩属国即可。

历史没有假设,大权在握的窦宪心怀私利,不顾国家长远之计,固执己见,葬送了战后的大好局面,结果没几年,他所拥立的北匈奴单于反叛,虽然旋即覆灭,但所造成的草原权力真空,给了鲜卑人崛起的机遇,不过几十年,鲜卑人便成为了漠北草原的霸主,再过一百多年,鲜卑人入主中原,一统长江以北,至于后续轰轰烈烈的民族大融合,那就是沾满汉人鲜血与泪水的后话了。而依然留在汉地的南匈奴,则埋下了百年后五胡乱华的伏笔,没有了长城的阻碍,不识干戈的平民百姓,无一不是大变乱时期异族屠刀下待宰的羔羊。古人常说,谋之不臧,遗祸子孙。让后人心向往之的燕然勒石,却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更大的祸患。每当读史至此处,总不由得扼腕叹息。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南朝宋人),目睹北方汉人的南迁之路,目睹两晋时期的战火废墟,在评价这段历史时,几乎是椎心泣血的写下了这段史评,就用这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窦宪矜三捷之效,忽经世之规,狼戾不端,专行威惠。遂复更立北虏,反其故庭,并恩两护,以私己福,弃蔑天公,坐树大鲠。永言前载,何恨愤之深乎!自后经纶失方,畔服不一,其为荼毒,胡可单言!降及后世,玩为常俗,终于吞噬神乡,丘墟帝宅。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