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陵文脉》61吴敬梓故居

 田牧 2017-08-16

  邢永根《咏吴敬梓故居》诗曰:“愁烟绕屋写儒林,侠气冲云舍俗心。一部书成清外史,无人不对水亭吟。”

《金陵文脉》61吴敬梓故居

  沿着十里秦淮泛舟上,到了清溪河的合处,只见岸边护栏曲折有致,画舫重现。河岸左侧,有一条石碑长廊,沿着长廊向东,是一条已经有着千年历史的,弧形古巷。巷口不远处,就是中国著名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故居。
  吴敬梓故居纪念馆,颇具江南园林特色,黑漆双亭式大门的两侧,是著名书法家萧娴所书对联“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对联高度概括了吴敬梓的生平和成就。门楣上悬挂的“吴敬梓故居”五个大字,是中国北宋大书法家的黄庭坚的集字。
  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是中国清代著名的讽刺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但是到了中年以后,由于家道败落,饱受族人白眼之苦。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33岁的吴敬梓携家人离开了故乡,移居南京,寓居于秦淮河南岸桃叶渡北侧的“秦淮水亭”,所以他晚年又号“秦淮寓客”。
  在“秦淮水亭”,吴敬梓靠典衣卖文过着清贫的生活。吴敬梓曾经多次参加清代的科考,都名落孙山。随着接触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他看到:“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乾隆元年(1736),在历经世态炎凉,和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现实之后,35岁的吴敬梓,开始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创作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历史十年,终于成书。《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和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富贵和沉湎于八股文而酿成的人生悲剧,从而抨击了清代“盛世”下的社会危机。
  吴敬梓故居纪念馆,占地约800平方米,呈长方形,分南北两大部分。南半部为古桃叶渡,立有“桃叶渡”大字石碑,其后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相传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献之,曾经在此邂逅了一位名叫桃叶的姑娘,王献之被其美貌深深地吸引,因此天天在此等候,写下了情诗《桃叶歌》。“桃叶临渡”于是也就成了千古流传的风流佳话。
  纪念馆北半部,是吴敬梓故居建筑群,洗砚池的周围,太湖石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池后有文木亭,亭柱上有景致的诗句:有瑰间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亭旁的凤尾竹,青翠欲滴。亭北的碑廊有展现吴敬梓生活片断的名家绘画。碑廊的前面有一尊高两米,用花岗岩雕刻的吴敬梓立像。吴敬梓身穿长袍,右手按在书页上,目光凝视着桃叶古渡,表现出豪放刚正的气质。
  如今的“秦淮水亭”是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亭榭式三层楼,翘角飞檐、形似舟船,横匾秦淮水亭”4字十分醒目。这儿就是吴敬梓故居纪念馆。在第一层可看到吴敬梓的生平家世。在第二层可看到《儒林外史》的各种版本和插图及根据《儒林外史》有关章节绘制的连环画作品,还有《儒林外史》问世以后有关研究文章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二层中如真人一般大小的吴敬梓塑像,老人正在奋笔疾书,伏案著述。
  清顺治初年(1644),在此修建了利涉桥、桃叶古渡遗址,那曾经摇曳在秦淮河的一叶渡船,已成为一道历史的云烟,而与桃叶渡毗邻的吴敬梓故居,至今还留存着清代文豪吴敬梓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成为研究吴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方佳地。
  “秦淮水亭是一座炼狱,一个伟大的灵魂就是在那样窘迫穷困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一部惊世骇俗、影响久远的巨著就是那样在封建社会的重重黑幕中诞生的。水亭虽小,却把几千年历史中的文明与野蛮、高尚与卑微、新生与腐朽揽入其间,加以热情的颂扬,给以无情的鞭挞。陈美林的《秦淮水亭重建记》分别以《寓居秦淮》、《绝意士途》、《绕城暖足》、《愤世著书》为题对吴敬梓移家之后的20余年生活作了高度概括,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阐述了《儒林外史》的诞生经过,观之令人顿生遐想。
  秦淮水亭小院东南部便是六朝有名的桃叶渡,它因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此迎接爱妾并吟诗而闻名。桃叶渡好像是专门为秦淮水亭设置的,用不着去寻觅当年吴敬梓留下的旧痕,渡口的每一层石阶一定都记得吴敬梓从这里起程,穿行在清凉山下的长街短巷,伴着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去参加秦伯祠的隆重庆典,去沐浴风土人情的雨露甘霖,一路踏污尘,走出混沌,保持清醒;河中的每一圈波纹一定都记得吴敬梓从这里回归水亭,用扬州的烟雨、西湖的桃韵、芜湖的涛声,磨炼手中饱蘸讽喻而辛辣的笔墨,在万马齐喑中发出强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