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文学大家吴敬梓的南京情缘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24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作者吴敬梓(1701—1754)为全椒(今属安徽)人,字敏轩、文木,号粒民,晚号文林山人、秦淮寓客。说起创作该小说,吴敬梓与古都南京还有一段浓浓的情缘呢!


《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是吴敬梓留下的唯一手迹

  据清代程晋芳《文木先生传》、近代陈作霖《金陵通传》等记载:吴敬梓出身于一个地方世族之家,祖上数代都是读书人。因受家庭环境熏陶,他自幼聪颖好学,“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13岁丧母,次年随父吴霖起前往赣榆(今属江苏)寓居。23岁那年父亲故世,吴敬梓承继家业分得二万余金。但因“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还常与一些文朋士友诗酒宴饮,不过数年时间家产即耗已尽。因此被乡人视作“败家子”。


南京吴敬梓故居“秦淮水亭”一景


  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仲春,屡遭人生挫折的吴敬梓为了逃避乡人嘲讽,怀着“逝将去汝”的激愤,毅然变卖祖业,自老家全椒举家迁徙金陵,在城南秦淮河畔淮清桥附近寓居,过着十分清贫的布衣生活。在此期间,他读书、写作、鬻文、交友,“日夕自娱”。冬日苦寒之际因无酒食,便邀上五六同好,乘月夜出聚宝门(今中华门)外,绕城至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自谓之“暖足”。“著书仰屋差自娱,无端拟献金门赋”,正是他初居南京景况的客观写照。“小亭卜居板桥西,一桁春山与屋齐。可爱阑干临水面,数析垂柳绿云低”,其子吴浪的《感旧》诗作,真实地展现了自家宅居“秦淮水亭”一带的昔日景况。

  乾隆元年(1736),安徽巡抚赵国麟等人闻之才名,举荐其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可是吴敬梓竟以身体有疾等为由不赴廷试,从此以后不再应考科举。吴敬梓天赋过人,文采不凡,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他羁旅南京长达21年,对金陵社会生活、地理形胜、风土人情等皆烂熟于心,特别是对封建科举扼杀人才等现象深有感触。江南贡院芸芸书生的别样人生,成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悲欢离合的坎坷命运,无数次地撞开他的心扉,深深地触及他的灵魂世界。经过10余年的艰辛磨砺,他通过不断观察、提炼、概括和艺术升华,震撼世间的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终于在乾隆十四年(1749)诞生了!

  《儒林外史》秉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通过不同侧面的叙事手法,全景式地再现了围绕封建科举考试这一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和情境变幻。吴敬梓不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各色人等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而且对世态炎凉、腐败官场、僵化科考乃至封建礼教等都进行了深刻无情的嘲讽和批判。其中“范进中举”等悲欢故事,至今仍在人们的心头上久久地回荡。

  乾隆十九年(1754),吴敬梓在穷困潦倒中客死扬州(今属江苏),归葬于金陵城西清凉山麓,毕生著有《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等。还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金陵景物图诗》(现存23首,1首已佚),因为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冶城、杏花村、燕子矶、谢公墩、凤凰台、莫愁湖、凭虚阁、青溪、雨花台、琉璃塔、灵谷寺、桃叶渡、天印山、观音山、幕府山、乌衣巷、东山、鸡笼山、太平堤、长桥、三宿岩、龙江关、钟山等处得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致,故为今人留下了颇为难得的历史记忆。今人为了更好地纪念吴敬梓,在其南京故居遗址重建“秦淮水亭”。但见庭院内林荫幽篁,境清石奇,相映生辉,“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令人肃然起敬。这里不仅陈列着吴敬梓的生平事迹展,亦成了研究“吴学”的重要场所。故居内悬挂着当代书坛女杰萧娴的题联“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客观精辟地概括了这位文学大家的非凡人生。

  尽管吴敬梓乃一介布衣文人,但亦能书法,而且童子功基础较好。眼前这幅《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是一件他的行书手笔。事因乾隆五年(1740),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别号“雅雨山人”)被人诬陷,遣戍边塞军台效力,画坛“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遂在这年四月为其创作了一件《出塞图》绢本设色画作,郑燮、杨开鼎、周榘、闵廷容、王藻、马位、马朴臣、马苏臣、李葂、方原博、江昱、马曰琯、程梦星、闵华、符曾、吴廷采、钱陈群等名士也于扬州为他送行,众人寄情寓语,先后题诗20余首。吴敬梓的诗作手笔就位于该图绫圈的右下端。此作笔墨遒劲流畅,清俊秀拔,通篇气脉贯通,在章法上彼此呼应,从中亦可窥见其参糅了王羲之、赵孟頫等前贤书风。由于此作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吴敬梓唯一存世书法,因此堪称弥足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