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称为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只是一个临床症状,引起此症状的疾病很多,需要认真鉴别,引起间歇性跛行的疾病分为三类。 (一)血管性间歇性跛行 血管性间歇行跛性(Vascular Claudication,Claudication)是指由于血管缺血所造成的行走时疼痛,人体自动采取的一种保护动作。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狭窄引起,常见病因有: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性下肢动脉闭塞(DAO)等。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见,发病率为2%。主要临床症状有: 1、小腿腓肠肌在行走时痉挛疼痛; 2、髂动脉疾患造成臀部或者大腿部疼痛; 3、疼痛在站立或者休息数分钟后缓解(椎管狭窄和椎键盘突出正好相反)。 (二)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是指由于外源性因素致使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到机械压迫,从而发生病理性损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最主要的表现是患者在直立或行走时下肢麻木、疼痛,改变站立姿势或停止步行休息后可以缓解,再次站立或行走,疼痛再次发作。症状类似血管性可歇性跛行。
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是指由于脊髓本身病变包括脊髓受到外来因素引起的间歇性跛行。在1906年Dejerine报告的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的病因为脊髓血管病变、脊髓动静脉瘘等脊髓本身病变。
责任编辑:王可琳 |
|
来自: 清风明月tbm5q1 > 《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