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吉县人民政府 乡村“变”景区,安吉准备好了吗?

 theola 2017-08-16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到2020年,要让1万个村成为A级以上景区。这也意味着,浙江打造“大景区”、“大花园”的蓝图进一步走向现实。

  近年来,我县纵深推进“县域大景区”建设,已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样本”,今年,更是积极争创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域旅游的探索进入“村”时代,安吉准备好了么?还有哪些“痛点”?又该如何破题?日前,笔者走访县旅委及部分乡村旅游示范村。

  基础扎实:6个村已是3A级景区,一批村积极创建、培育

  早在2013年,安吉就有了首个国家级村3A级景区——孝源街道尚书土干村,2014年至2016年,又成功创建5个3A级村域景区,分别是:山川乡高家堂村、灵峰街道横山坞村、报福镇中张村、景溪村和天荒坪镇余村村。

  “这些村在全县带了一个好头,成为景区后,接待量不断攀升,尚书土干每周游客高达数千人,高家堂一年游客人次20多万。”据县旅委规划科科长项志周介绍,今年,创建热情不断高涨,又有一批村开展创建、培育工作。在国家4A级景区创建中,余村、鲁家和黄杜3个村为培育对象;刘家塘、鄣吴、统里争创国家3A级景区;而今年省A级景区创建中,我县有24个,除了行政村之外,还有不少自然村。

  项志周表示,我县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明显,在中国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及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推进中,均要求他们按照A级景区标准打造,所以不少村为乡村景区的创建和培育打下扎实基础。“我们再将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村挑选出来,乡镇(街道)、村班子创建积极性也很高,为乡村景区创建提供坚实保障。”他说。

  其实,早在2008年,安吉就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将一个县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今年以来,以建设“最美县域”统领,抓住了全域旅游核心,拧紧了全域旅游的资源观、空间观、产品观、产业观和主体观等,“村村建景区、村村赶提升”的热潮席卷而来。

  痛点不少:设施达不到标准、产品业态不丰富、经营主体没有转化……

  在村域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热”现象下,我们不得不去“冷”思考,安吉在满目青山绿水、游客纷至沓来的今天,是否也存在一些“痛点”?

  县旅委党委委员、总规划师邵炜钦说,2012年,我县启动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很多创建标准都是按照A级景区标准划定。“可以说,乡村景区是从乡村旅游示范村衍变而来。”他说,不同的是,乡村旅游示范村侧重于经营、品牌和效益,而乡村景区考虑更多的是公共设施,能为游客带来什么服务。很明显,不少村由于操之过急,过多依赖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精品示范村创建设施,硬件设施标准不到位,未融入绿道、停车场、厕所、公路驿站等旅游元素。较典型的是,近年来,天荒坪镇大溪村由于停车位少、配套设施老化等,导致村级景区发展受限。

  “还有个明显‘痛点’在产品业态上。”邵炜钦表示,当下,很多村的经营风生水起,但没有花精力去思考业态的打造,没有吸引专业人才介入,一度出现“村村磨豆腐、处处打年糕”的窘状,业态单一、雷同。鄣吴村是昌硕故里,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年,因为缺乏互动性的旅游项目,无法留住游客,一度成为安吉最著名的非人气景区;再看双一村,因为缺乏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始终火不起来。

  村庄经营主体没有转化也是“痛点”之一。“现在很多村基础有了,项目也进来了,但没有引入好的经营主体来为村里创造效益,经营主体还是村班子。”邵炜钦说,拿尚书土干村来说,村里有经营团队,这些年也做得不错,但大多还是村里的人在做事,导致村庄经营无法实现新的突破;还有鲁家村,乡村经营正在起步,名气也越来越大,经营主体却是下一步需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些“痛点”也值得说说:一些村由于缺乏吃、住、购、娱等必要配套要素,无法成为游客落脚之地,除了村庄环境的改善,没有给村民提供创收途径,比如剑山村蔓塘里和横山坞村;还有一些村因同质化明显,发展受到制约,像马家弄村没有明显特色和景区周边无其他配套游玩项目等原因,逐渐被淘汰出乡村自驾游的首选梯队。

  如何破题:软硬兼施,把村庄变为“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对安吉来说,是一条漫漫探索之路。县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景区要想走得远,留得住人,必须要软硬兼施。在硬件上,消除每一个细小点的脏乱差,按照景区标准打造配套设施,聘请专业团队介入,为村庄“量身打造”,加强宣传和管理;在软环境上,要提升市场秩序、村民的友好度和公共服务主客共享度。

  “村庄建筑物外观美化、房前屋后庭院绿化等硬环境改变不难,难的是村民是否能发自内心地参与到全域旅游的建设中来。”该负责人说,全域旅游颠覆了以往旅游的观念,原先,大家更多关注的是4A级、5A级景区,国家级、省级度假区等传统意义上的景区,全域旅游时代到来,旅游不一定是去景点,而是希望所经之处都是旅游目的地。

  有业内人士建议,村庄景区不能“关起村门收门票”,要善于做“二次消费”文章,精心包装村里的农产品、住宿、餐饮业等体验型产品,把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丰富旅游业态,让游客到村里,有逗留的愿望。

  “当然,这也需要旅游大项目的落地带动、旅游市场秩序的持续规范、旅游公共服务的完善共享和旅游产品的丰富供给,引导各类旅游目的地彰显特色、错位发展。”该业内人士建议,项目建起来后,更要有好的合作机制和收益;另外,各村资源禀赋不一,避免“同质化”,可通过招商将自己推介出去,起步阶段由村自行打理,之后逐步交给专业公司经营,步步为营。

  目前,在我县,像高家堂村的“云上草原”项目,将整合全村营销,与市场接轨;鄣吴乡村旅游日常经营打包给海派文旅,这些村都在做相关尝试,报福镇也在谋划中。“村村景区化,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也会好中选优,培育出一批代表性村域景区。”县旅委方面表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