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说:“汉兴有草书。” 从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简帛书看,西汉初年只能见到草书的端倪,真正的草书书体直到西汉后期才产生出来。 但草书的发展并不是一般所说的篆变隶,隶变草,而是篆变行篆,行篆变隶,行隶同时产生出隶书与草书。 马王堆《老子》甲本为行篆,而武帝时期的银雀山汉简为行隶,它们都是汉代草书的先声。 银雀山汉墓竹简 银雀山汉简文字结构隶多于篆,它的文字有很多草书成分,用笔以省略、简练为其特点。如“相”,“见”、“困”、“国”、“礼”、“使”、“则”等字的又简又连,已和草书相去不远。行隶的简捷原理与草书相同,所差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古人有种说法,草书起于军中,汉代边鄙鄣塞中发现的敦煌汉简,及居延汉简中有很多草书简可证。简牍的重要草书简还有武威医简,连云港草书木牍,这说明在东汉时期草书已经广为流行了。 居延汉简永元器物簿 居延肩水金关出土的《误死马驹册》 我们说汉代草体已经成熟,是因为它已完全具备了草书的二个基本条件: 一是有了一定书写规则,二是作为一种书体已经独立应用。 在草体成熟的条件下,至少在西汉晚期,就有相当优秀的草书作品问世。《流沙坠简》收录的始建国五年“殄灭简”,是两千多年前的草书真迹,罗振玉叹为观止说:“此简章草精绝,虽寥寥不及二十个字,然使过江十纸犹在人间不足贵也,张、索遗迹,唐人已不及见,况此更远在张、索以前,一旦寓目惊喜何可量耶!” 新莽殄灭简 武威医简有十二简草书,其小者如黄豆大,笔画细如发丝,但是短画坚挺,出锋爽利,长画圆转委婉,柔韧而又弹性,点小如鱼子,也意到笔到,如高山堕石,棱角分明。整简沉着老道,气韵畅达,是难得的书法珍品。 武威医简还只是出于医生之手,从中我们可以估量汉草书艺术的高超水平。 武威医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