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吃过这些,你好意思说自己是地道的莆田人?

 吴梅枫 2017-08-17



在莆田就是不限时间地点的在思考:


吃点什么?

什么好吃?

吃什么好?


作为根正苗红的莆田土著

整理出在莆田常吃的35样东西

吃过这些

在莆田才算完整


节日型美食

红团

红团,是一种莆田特有的小吃,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红色的团子充满新年气息,是最好的喜庆用品。


将糯米粉拌上食红,揉成糯米面团,包入馅料,用特制的模具印上花纹,放在鸡蕉叶上入锅蒸制,就是莆田人记忆里的那抹红。


金粿

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莆仙中元节前,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和十二,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用糯米磨浆加“金水”,也就是碱水蒸成的粿,因为颜色金黄,所以称这种食物为“金粿”。


九层粿


  九层粿,自然有九层,是重阳节时家家必做的糕点,“九重粿”是湄洲祖庙作为妈祖羽化升天忌日的虔诚祭品。


米浆放入红板糖,渗水熬成糖浓液起锅,滤去杂质,倒入稀浆中,搅拌成红色稀浆。又把锅置于旺火之上,倒入清水烧沸,把铺上洁净的“炊布”并夹有通气板的蒸笼放在锅上,然后分九次,舀入粿浆。


妈祖面


长长的妈祖面又名长寿面、平安面,寓意添福添寿、吉祥平安,而且每年大年初一和初五早上,妈祖面都是莆田人每家每户必吃的一道主食,一是象征平平安安又过一岁,二是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


碗糕


莆田传统糕点,采用上等的大米,纯手工制作,用碗蒸成,顾名思义叫碗糕。那出炉的碗糕漂着香气的白雾,即使滚烫的紧但拿在手上,整个人都暖呼呼的。


地标型美食

西天尾扁食


西天尾扁食从皮到馅通通是纯手工,尤其是皮的做法极其麻烦:必须将猪排骨上的肉耐心地剔下,然后用木槌使劲锤打,通常2斤肉至少得锤打1个小时,等锤打成浆糊状后,加入木薯粉,再用木棒继续锤打,直到它变成薄如纸张的扁食皮。


而肉馅听起来也暗藏玄机———由猪前腿肉加入虾皮手工剁成,看来这扁食真所谓“千锤百炼”了,无怪乎皮Q肉鲜。


新县方糕



新县方糕是民间传统糕点制作的代表之一,方糕用精选的糯米、白糖、芝麻、花生油为原料,以传统技法制作而成。因型似方形而得名。“方糕”其口感香美,有柔韧性,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甜点,也是我们比较流行的送礼佳品。


仙游套肠


煮熟的套肠,香软脆滑,温厚不腻,轻溢的汤水,很会安慰舌底的馋虫。套肠形圆,取其圆润和谐,祝愿风顺、运转无碍之意,谐音“缘”,则是相聚遇合彼此系连的福气。层层叠叠,福气加倍,团团圆圆,圈住味觉。


江口卤面


莆田的酒宴上肯定少不了江口卤面,汤是猪骨高汤,面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是必备的,小时候,要是有贵客上门(如舅父、姑丈、姐夫父母等),会在卤面上面再加烘焙过的紫菜、煎蛋、油炸花生米等佐料,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天九湾炝肉


炝肉的肉质细腻,炝肉里加入特制的豆腐丸,出锅后,炝肉爽滑美味,豆腐丸吸收了汤汁的精华,芳香鲜美。这么一碗荤素搭配,真的很赞。


枫亭糕


“枫亭糕”制作传统技艺源于宋代,成熟于清代,延续至今,用纯糯米粉为主要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干蒸熟后,切成四方块,软糯香甜,小时候,每个杂货铺都会有,现在就枫亭一带居多。


榜头大肠炝


大肠炝至今也有700-800年的历史了,明清时期在当地广为盛传。翻开相关的历史记载,都曾有过对大肠炝的介绍。榜头的大肠炝肉质滑嫩,香味醇厚,汤汁清澈,没有异味,嚼劲不错,容易嚼烂。


主食型美食

豆浆炒



“巴豆饱,笔恩道料炒”,说起豆浆炒,它没有翻炒的油腻感,豆香和米香相互交融,老少皆宜,一锅浓浓飘香的豆浆,将米粉放入焯熟,油锅加热放入打散的鸡蛋翻炒,配上香葱末,花生米,洋白菜,这些必不可少的佐料,最后放入溢满豆香的熟米粉,简单的调和,却诠释了莆田美食的精髓。那是属于莆田人自己特有的味道,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煎粿


煎粿是地道的贺年食品。煎粿香甜有弹性,非常有嚼头。米薄如蝉翼,点点的花生微粒衬着碧绿的葱花,紧紧地粘在米粿上面,味道香喷喷的。


泗粉


扁担吆喝声,冒着热气的泗粉,孩子们从家中拿着瓷碗奔出,从老汉手中接过满满的一碗泗粉。这一幕不知存在于多少莆田人的儿时记忆中


泗粉,也叫赐粉、索粉。泗字,取涕泗交流的本意,像极了泗粉本身的质感,有着乡人打趣的情味。据说当年唐玄宗品尝莆仙豆丸后感其鲜嫩味美,遂将宫中小食索粉赐予梅妃家乡莆田,以示皇恩眷顾。后经乡人在原料上不断改进,才有了今天的泗粉美味。


紫菜焖饭


以前同村的谁家添丁满月,都会准备一大锅的焖饭,加上一双“红蛋”分发乡里亲戚,以图分享喜庆,祝福孩子平安健康。焖饭融入紫菜这一食材,口感中带有一丝紫菜独有的海味清香,食之软糯香滑,鲜爽非常。


锅边糊


锅边糊是莆田传统早餐佳品,锅边糊的味道清爽而不寡淡,丰厚而不油腻,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浓浆,摊在锅边,半熟后铲入正在熬煎的汤中,煮制而成。


煎包



莆田小煎包以其皮薄馅美、多滋多味而出名。馅料用瘦肉丁、虾仁米、香菇末、萝卜丝、葱花碎揉合而成,出锅时个个焦黄诱人,香味扑鼻,使人食欲大增。你喜欢吗?


豆丸



豆丸,是莆田人熟悉的家常小食,仙游称“水龙”或“瑞祥”,是把豆腐揉烂成泥,加入香菇末、萝卜碎、芹菜末或葱末、花生碎,荤的可以再加肉碎、虾米等,然后揉成团,再外面再滚上一层淀粉定型。下锅煮熟,一颗颗外表光润,内在鲜香,汤清丸嫩,是家常煮汤的好角,也是戏棚边上的好小吃。


炸芋粿


莆田早餐店都会有的一种小吃,表皮酥脆,内里却是甜软的。小时候吃的芋粿里面都是有切成丁的芋头或者芋头丝的,现在很少吃到这种的了,基本上都是芋泥,芋头味儿也没有那么浓了。


炒白粿


炒白粿,是莆田市山区群众逢年过节和喜庆筵宴的一道风味菜肴。炒白粿一大特点就是费油,食材也相当重要。丰盛的食材不仅让白粿味道更好,还能起点缀作用,真正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效果。


麻团



小时候很爱吃麻团,圆鼓鼓胖乎乎的。很烫口,只能先在表皮咬破一个小洞,看到里面有个糯米大洞,看着都开心!内里绵绵的糯米和外面的芝麻酥皮混在一起特别香,也很结实,一个下肚,就很满足、顶饱。


马耳


莆田早餐店少不了的马耳,因为它形似马耳朵而得名。制作过程基本与油条一样,只不过中间加夹了红糖馅,色泽金黄,外酥香,内嫩软甜润。和豆浆是绝配啊~


零食型美食

三合士


以前妈妈或奶奶炒的“三合士”,装在铝质饭盒或者玻璃罐中,就是在校住宿一周最美的零食。可是因为做法复杂,现在市面上已经难以找到它的身影了。


马蹄酥



小时候下午充饥都会吃的东西,内里酥软,外壳香脆,现在市场上已经很少有卖的了。


海蛎饼


海蛎饼,小时候的回忆,放学后,掏2毛钱,买个热烘烘的海蛎饼,啃着回家。虽属于油炸类小吃但其口感酥脆可口,形似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馅鲜,现在还是时不时的就去买~


菜头饼


菜头饼是莆田传统小吃,清甜爽口,别有风味,起酥均匀,皮馅分布匀称,无杂质。小时候在村里戏台下看戏,总要花上5毛钱买上两个刚炸起来的菜头饼,捧着吃~


葱饼


葱饼是莆田城乡盛行的一种风味小吃,质地柔软味道醇香。在乡下,最常见专卖葱饼的担子,那刚出锅的葱饼香气四逸,不需要喊卖,小孩们都会寻香而至,团团围着买葱饼吃。


鸡卷


先把瘦肉剁碎,加上香菇、虾仁、尾梨、冬瓜条、五香、胡椒等佐料,再用猪的网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圆粒状,油炸成焦黄色,趁热沾上酱醋,酥脆香甜、五味俱全。超级香~~


盘菜型美食

荔枝肉


大名鼎鼎的荔枝肉,在莆田没有人没吃过的。小时候逢年过节时才会炸,酥香的肉块怎么都觉得吃不够。不同于福州的浇汁,莆田的荔枝肉更注重肉本身的味道,因此味道更重,一口咬下去外脆内嫩,满口肉汁。


海蛎煎


海蛎和番薯粉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将切碎的韭菜与新鲜的牡蛎搁在一起,加入番薯粉调和,入锅煎至金黄,周围一圈浇上蛋液,口感香脆,内馅香滑,刚出锅是外酥里嫩,鲜美非常,放久一点就没有酥酥的口感了。


焖豆腐


把豆腐捏碎成泥,加以香菇、肉末、海蛎、虾仁、洋葱、胡萝卜、芹菜等佐料小火慢焖而成。焖豆腐听起来简单,但食材略有讲究。其主材料豆腐必须是黄豆制的卤水点豆腐,日本豆腐和石膏豆腐都太软,不可焖制。点睛之笔是出锅前淋下的蛋液。


温汤羊肉


火候的掌握,是羊肉口感达到柔滑冷冽与香酥醉人的关键。经过一天的焖煮,整羊便可以出锅了。出锅的熟羊挂晾一整夜之后,羊皮自然冷却收缩,变得鲜美弹牙。咀嚼间,肉的口感酥滑如鹅肝,却又有丝丝缕缕的疏落感,更妙在脂膏凝冻,参差期间,百吃不厌。


蛏插


把蛏子竖的摆放在炖盅里,直到插满,接着在空隙里塞一点姜片,然后倒入连江老酒和清水(全酒炖不用放水),上蒸锅大火炖熟即可。这个做法可以保留蛏子鲜甜的原味。而且由于是紧密的插在炖盅里,蛏子的水分不会流失,肉质不会变老。


何以解忧,唯有美食

如果你心情不好

请默念咒语:

卤面,海蛎饼,荔枝肉,扁食,碗糕,麻团......

一般念到第五个,一切烦恼就烟消云散了!

或者…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