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 | 如何从0到1运营社群?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08-17

1



首先建议你看看我们写的《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第二版),蓝色封面的书,很多运营的套路和细节,在书里面有详细介绍,这也是目前国内社群运营领域,评价最实操的书。


下面我说说从0到1建设社群,在书里面没有展开,我在实践中想到的点。




书的补充思考1:社群必须要有同好,但怎样的同好才能持续下去?


我在《社群营销》一书中谈到,社群必须先有明确的同好,什么叫有明确的同好?就是组织的人、加入的人一开始就很明白自己这个社群是为何能长期存在的。


如果一个群进来的人问:这个群是干嘛的?——那么这个群的同好定位就已经出了问题。


不知道长期存在的理由,只是临时理由建立的群,只是一个讨论组。比如今晚一起吃饭群。


怎样的同好才能让一个社群长期存在?


我的思考结论是在群里面的人,要能在这个群,借助这个同好链接,找到极大的情感慰籍,极大的互动快乐,极大的现实利益,三者满足其一,社群才能持续。


很多人建立的社群,表面上很美好,但是定位阶段就没有想清楚,

【1】你给别人带来怎样的情感需要,以致他们欲罢不能?
【2】你给别人分享怎样的快乐记忆,以致他们渴望再来?
【3】你给别人创造怎样的利益回报,以致他们期待更多?


比如有人问能否围绕厨房小家电做社群,这里面很难做会员优惠社群,毕竟厨房家电不是经常采购,也很难分享厨房小家电心得,也很难因为聊厨房小家电产生情感链接。


唯一的可能就是你们都是一群致力研究厨房小家电的网友,可以分享新知识,新技术,新看法,新工艺,这是可以建立一个小众且持续存在的群,这里面社群能存在,就是因为有交流专业知识的需求,但这个群可能规模很小很小。




书的补充思考2:社群的运营一定要有仪式感。


很多群成立得很草率,有了一个想法,马上就张罗人加入,这不合适。


一个想长久发展的社群,得让加入的人很重视,这就需要仪式感,就像我们加入组织,考察程序是很严谨规范的,这样加入前越慎重,加入后投入的精力和能量反而更大。


梁山好汉入伙前要交投名状,也是一种仪式感。


我们做社群,是不是一开始就要定义自己的社群名称、头像、口号、文化、群提示、运营模式?——让别人一进来就感觉这里和别人家的妖艳贱货不一样?


我们做社群,是不是一开始就要别人为加入社群做一些努力?比如请人推荐,比如写自荐信,比如做过为社群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愿意付费?


我们做社群,是不是一开始就要让别人感觉到加入程序是经过报名、考察、选拔、登记、引荐给内部群员一系列流程,而不是大家头脑一发热,来到一个乌合之众?


我认为很多社群运营,在仪式感方面做得很差,简直就是没有。




书的补充思考3:社群的结构建议控制规模。


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社群不是一个大组织,是小而美的圈子。


在网络上现实中能把人大规模组织在一起的形态有这样几种:


1、政党;2、宗教;3、粉丝团;4、学校;5、商会;6、经销商网络;7、俱乐部。


这些组织你会发现都需要专门的人来运营才能做到比较大的规模,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组织,很难被称为是一个社群。


网上的很多所谓的社群其实是3、4、5、6、7三种形式在网上的变种,从严格意义上讲,除了俱乐部,是可以发展成社群的,其它形式都很难成为社群.


有的微商群,覆盖十几万人,其实本质是把线下的渠道合作放到网上,就是一个生意,打着社群的名义来追风口。


有的训练营,号称几万人,其实本质就是学校一期期开课的学员,还不如线下的学校,人家起码一个班的人长期生活,互相熟悉,甚至知根知底。网上的学员往往是授课时在一起,讲完了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并无交集。


而俱乐部一般有共同的爱好,可以组织一帮人经常玩,经常聚,就有了情感链接,从而碰撞出新的可能,这才使得社群里面有快乐因子,有利益因子,长久运营下去。


但好的俱乐部也很难扩大规模,一是没有那么多合适的人符合进入标准,二是人多了互相认识的成本会指数级增加,那么从俱乐部里面一定会分化出更小的圈子,建立成员分级制度。


私人会所俱乐部都叫圈子,进入一个圈子很难,这圈子就是现实中的社群。


圈子之间比的是能量,而不是规模。只是没有能量的人更喜欢抱团取暖,以为自己和很多人在一起,就有了能量。真正有能量的人一出手,他们马上如鸟兽散。


所以我建议社群不要一开始就贪大求全,可以从40个人起步,运营好了,慢慢扩大,我看到了300人也就到了运营成本和回报的极限,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给群的能量升级,限定更严格的入群条件,让更有能量的人在一起,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


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借助社群的能量做会员、收学员、买东西,这是基于社群能量的商业变现,可大可小,但并不等于你要做大社群才能有机会得到大商业变现。




书的补充思考4:社群的成员一定要多元化。


一个群能生存下去,一定要好玩,否则一个大家都找不到欢乐的地方,谁愿意没事呆在里面?


一个好玩的群,就必须让人的职业、地域、专长、个性多元化,多元的基因才能带来社群的创意碰撞带来的趣味化学反应。


很多社群的成员选拔标准过于追求三观一致,反而错过了多元化杂交生长的魅力。


社群好比是一个网上的咖啡馆,大家畅所欲言,有各种趣味的人,才有意思。


另外多元化的含义还包括,社群必须有一个灵魂人物,但灵魂人物不一定长期主持社群,所以社群里面也应该有一些势能很足的大咖,可以形成社群的能量圈,吸引大家加入,然后有一批中等势能的人,更多是普通势能的人,形成能量的落差,才能建立循环促进的生态链条。


这就意味着一开始建设社群,运营者要有计划有层次有类型引入群员,好比生态恢复,各种物种搭配要合理。


不能都是大咖,最后变成通讯录、找人群,因为都忙,没有人互动;

不能都是普通人,天天聊不出深度,变成了灌水群。




书的补充思考5:社群的成员一定要交叉链接,建立情感认同。


人之所以成为群,是你和群体里面很多人有了深度的链接,你知道他QQ号、微信号、手机号、家庭地址,慢慢两个人的生活圈、朋友圈、事业圈发生交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