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士,有话好好说,你做到了吗?

 一切皆可能 2017-08-17

说话,是人一张嘴就成,可效果却大相径庭。在护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诱发矛盾。下面两个护士的经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案例一


阳阳是一名工作一年的儿科护士,初入职时的激情被日趋单调、重复的工作消耗殆尽,每天耳朵里充斥的都是患儿的哭声,家长的抱怨声。 


一天,当家长第二次要求更换床单时,她忍不住发了句牢骚:“不是提醒过你了吗?咋又让孩子尿床上了,我们忙得要死,床单都不够用了。”


听到此话,家人也不乐意了:“床单不够用是你们的事,今天你要不给我换,我就去投诉你。”阳阳也不甘示弱:“爱去哪投诉去哪,这工作我还真不想干了。”说完摔门而去。


病人怒气冲冲地找到护士长:“看你们护士这是啥态度,不想干了早说呗,在这里给谁摆脸色看。”护士长把家人叫进办公室,和颜悦色地说:“坐下来慢慢说。”得知家长因更换床单和护士发生纠纷,护士长笑着说:“这几天你和她爸轮流带孩子,确实很辛苦,但是为了孩子,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孩子小,不懂事,需要大人多操心,你说是不是呀!”“谁说不是呢!这几天的功夫,我的黑眼圈已经出来了。说实话,孩子尿床上,给你们增加工作,我们也感觉很不好意思。”“你安心带孩子吧!我马上找人去更换床单。”“如果刚才那护士能像你一样说话,我还发什么火。”病人转怒为笑。


分  析


说话是有回声的,你说出什么,必然得到什么。儿科和其它科室相比,患儿小,病情变化快,家长普遍存在焦虑、恐惧心理,情绪容易波动,有时一句正常的话都会让他们感觉刺耳,更别说指责、批评的话了。再说,人家是来住院治病的,可不是当垃圾筒装牢骚的。没有床单是护理工作没有协调好,这不是病人造成的。护士这样说,病人当然要发火了。


应  对


说话之前在脑子里过一遍:


  • 说话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合适吗?

  • 说出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说了是不是比不说好?


床单尿湿了要换是现实,抱怨也是更换,不抱怨也是更换,为何不能心平气和去做呢!想明白了这一点,说话时就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尊重他人的感受,随时随地准备好好说话,护患关系处好了,即便工作稍有缺陷,病人也会理解、包容的。


案例二


护理工作中,有时,即便我们是善意,也要好好说话,不然同样会面临麻烦。小华被投诉就是一个例子。小华工作认真负责,业余时间也不忘时时充电,在努力学习护理新知识的同时,对患者也是尽心尽力。然而却因不注意说话方式惹上麻烦了。


中午,给一个患儿封管后,家人要求用弹力绷带固定,她以不利于观察为由拒绝病人使用,说这是静脉输液治疗实践指南上要求的。病人辩解说:“这几天都在用,也没有人说不可以用,怎么到了你这里就不能用了,难道绷带收费吗?” “不收。”“不收你说这么多干啥?”小华这才明白病人是误解了她。想到自己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她生气地说:“道理我已经讲过了,你如果还要用,我给你拿就是了。”快拿吧,啰嗦什么!一来二去,两人均情绪激动,后来,在同事的劝说下,两人才停止了争吵。


分  析


护患之间在信息方面存在不对等,病人非专业人士,获取信息受限,难免认识不到位。这些是需要通过医护人员的宣教,让病人理解的。世界之大,人和人的认识是不同的。有的病人遵从性较高,通常让怎么做就怎么做。还有一类,虽然不理解,然而只要解释到位,还是会遵从的。最后一类,即便解释了,病人也不理解。小华被投诉,除了病人的原因,她自身也是存在问题的。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做护理工作的大忌。


应  对


对病人的宣教不宜一味说教,这样易使病人认识产生偏差。沟通中关键的一点要使病人认识到对方的出发点是为他着想。暂时解释不通,也大可不必发火,这样只会使事情更糟。明智的做法是遇到病人情绪激动,可暂时回避,请同事帮忙处理或其他病人现身说教。


说话看似一件小事,然而,有人说话使人感觉如春风拂面,心情舒畅,有人说话却让人瞬间如坠深渊。护士身处职场,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为自身的原因,将坏情绪扩散,就显得不够专业了。从两位护士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好好说话,是工作中的利器,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法宝。姐妹们,工作中可不要忘了有话好好说话呀!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