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王安石(1)

 三槐世家馆 2017-08-17

 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不久便郁然病死于江宁府钟山,终年65岁。封荆国公,谥文。著有《洪范传》、《老子注》、《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等,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传世。

  王安石自题联

断送一生唯有;
破除万事无过。
——集句韩愈诗句自题
  据《梦溪笔谈》载,此联是王安石将韩愈的“断送一生唯有酒”和“破除万事无过酒”两句诗,各舍去最后的“酒”字而得,目的是阐明酗酒的害处。王安石喜欢作集句诗联,但如此去尾相对,实为毕生唯一奇举。同时,此联亦为“藏尾法”撰联之最早纪录。此联集句去尾,配成工整的巧对,委婉而讽,启人反省,劝诫之旨,不言自明。联尾的“过”字,是“过于”、“超过”的意思,应读平声。

  王安石撰题联

昔时江令宅;
今日段侯家。
——偶感佚题

青山扪虱坐;
黄鸟侠书眠。
——偶感佚题

苑閬仙人何处觅;
灵槎使者几时回。
——偶感佚题

  王安石撰挽联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挽北宋名将、政治家韩琦

  王安石合撰、应对联

老欲依僧;(王安石)
急则抱佛。(客 人)
——某客人应对王安石
  据《邵氏闻见后录》载,王安石有次怅然对客人叹道:“投老欲依僧”。意为垂老之日出家为僧。客人以为索对,答以:“急则抱佛脚”(见下联)。王安石觉得有趣,一是用古人成句,二是民间俗语,以佛对僧,着实不错。王安石于是说:“去一‘投’字,可成一上联。”客人笑说:“大人既然去头(投),我这里只好去脚了。”于是便对成这副谐趣短联。

投老欲依僧;(王安石)
急则抱佛脚。(客 人)
——某客人应对王安石

三代夏商周;(刘贡父)
四诗风雅颂。(王安石)
——王安石应对刘贡父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王安石)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佚 名)
——佚名续对王安石悬联
  此为《警世通言》中载《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第二联。王安石见苏轼对不出第一联(见下),问他从湖州至黄州时可从苏州经过,苏轼说:“此是便道。”王安石于是说:“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带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其半路名为半塘。”接着,据此又出这样的上句。苏轼“思想多时,不能成对”。当然,这只不过是话本小说中编撰的一段趣话罢了。后人有对,即此。福建省崇安之南,有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武夷山。其间“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构成了奇幻百出的自然景观,“三三”是指盘折山中的九曲溪,“六六”是指皆有岩洞的三十六峰。人称“九曲初通三乌近,万山遥拜一峰尊”。对句巧借“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天然美景,自然贴切,尤以“五溪中”之“五”算得巧妙,读来有趣。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王安石)
相爷脸上,耳鼻喉孔五窟窿。(苏 轼)
石鱼背上,诗书画迹五朝铭。(吴精诚)
云泉寺北,风冰水洞一霞峰。(杨 秋)
——当代吴精诚、杨秋续对王安石悬联
  此为《警世通言》中载《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第三联。出句说的是江苏省镇江古称“铁瓮城”,俱有寺庙佛殿。王安石以此第三次难苏轼,苏又未能对上,“只得谢罪而出”。今人吴精诚以长江中上刻由唐至清历时五朝诗画的“鱼石”相对;广东省顺德的杨秋先生游河北省张家口,见云泉寺北翠霞峰有天然岩洞三个,分别为“风洞”、“冰洞”、“水洞”。思路顿开,对得下联。《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实为话本小说作者杜撰之作,若真是苏轼遇得,恐早已对上。只因由此引得后来文人雅士多想试笔,所以王安石之联广为流传,今录以对句,凑几段闲谈趣话而已。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王安石)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佚 名)
——近代佚名续对王安石悬联
  在《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载,说的是王安石为测试苏轼的才学,先后三次拟出联首,要苏轼对出下句,此为第一个上联。出句说的是闰八月之年,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俗称“双头春”。联语简明扼要,数字用得自然,只因事属罕见,令苏轼感到“跷蹊,一时寻对不出”。此句被后人对出,即“六旬”句。旧时纪年用“甲子”,即以天干地支排列,周而复始。“花甲”为60岁,“再周天”即61岁,自然是“重逢甲子”。对句“甲子”并非实指,是借个体代总体,借特指代泛指。出句数字明确自然,对句多以准数字词对应,不太理想。但将苏轼都“一时寻对不出”之句成对,也算不易,也还有趣。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马员外)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主考官)
——王安石捡联金榜题名、得娇妻
  据传王安石从小才华出众,二十三岁那年去赶考,途中曾在马家镇稍歇。饭后上街闲逛,偶见马员外家门口的走马灯上,有一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显然是在等人对出下联。王安石看后,不由拍手连称“好对!”站在旁边的家人马上进去禀告员外,待员外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考试时,王安石在考试卷上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即时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便传来面试,当即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一听大喜,未经分秒思索,随口应对了上联,主考官见他应对得又快又好,惊汉不已。王安石考毕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机缘,便信步走到马员外门口,想再去看看走马灯。家人一见他是原先那个叫“好对”的人,便把他请到府中应对。王安石毫不谦让,拿起大笔,信手写上主考官给他的出句联。马员外见他对得又快又巧,字又清秀刚劲,喜不自禁,立即把个女儿许配给他。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就是马小姐为择婿而出的。当即择定吉日,就在马府成婚。结婚那天,正当新娘新郎行婚礼时,报子报道:“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高兴万分,重谢报子,重新开宴。王安石正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自觉喜上加喜,醉意三分,于是拿起一张红纸挥笔写了一个大双“喜”字贴在门口。并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此,双“喜”字便成为人们在喜庆时贴在门窗物上的喜庆装饰。王安石捡来的两联,上应主考,下获贤妻,一箭双雕,从此传为佳话,在民间广为传诵了。

  集王安石诗句联

挥毫卓荦又惊俗;(王安石)
胸次峥嵘满贮书。(范成大)
——佚名集王安石、范成大句题居室轩斋

  纪念、题咏、嵌典王安石联

  〖鄞县乐线湖王安石忠应庙
  东钱湖在宁波市东南,距市区仅7.8公里,“其湖承钱埭之水”,故称东钱湖,是浙江最大的淡水湖。全湖由谷子湖、南湖和北湖组成,其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8.5公里,环湖一周达45公里,面积有20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四倍,可称“华夏沿海第一湖”。东钱湖是上古时期形成的海迹天然泻湖,经历代开浚更具风采。唐天宝年间(744年)鄞县县令陆南金率众修筑坝堤,这以后王安石、李夷庚、吕献之等历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筑设施,使之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东钱湖人杰地灵,自古名人辈出。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曾在这里初展变法宏图;这里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名氏望族;这里有山中学士、湖上诗家的离馆别业,等等。纪念王安石的忠应庙坐落在下水西村,如今庙内设立王安石纪念馆,成为文保单位兼游览新景点。据县志记载:“该庙清嘉庆年间建”。忠应庙是当地群众为纪念王安石而建,庙前方左侧立有同治四年“庙纪碑纪”一块。王安石于宋庆历七年至皇祐二年(1047-1049年)任鄞县知县。他组织十万民工除葑清界、固塘、筑坝使钱湖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1987年当地群众集资把一度破损的忠应庙修葺一新,复其旧貌,辟为王安石纪念馆。其全部建筑为四合院五开间,前厅有戏台。纪念馆内有王安石在鄞县的史迹陈列。忠应庙所在地下水村就是南宋宰相史浩的故乡,史氏家族曾出过3个宰相,70多名进士。

胸展宏图振国祚;
笔底波澜兴文风。
——周慧躂题书浙江省鄞县东钱湖忠应庙

疑在西子惜暂住;
似到太湖喜作客
——钱茂生题浙江省鄞县东钱湖忠应庙

东钱湖边仰先贤,楷模在望;
福泉山下看今人,壮志更振。
横额:勤政爱民
——佚名题浙江省鄞县东钱湖忠应庙

  附录:【王安石轶事、趣闻

  〖错改“明月当空叫”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诗人与文学家。他好读书、博学多才,年轻早达。他取中进士后,一次,奉旨到边远的地方巡察,住在驿馆。有天晚上闲暇无事,便到驿馆的花园里散步。看到一间住房,室内灯火通明,但是空无一人。书桌上铺了一张素笺写了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
  王安石心想,可笑,可笑,“明月”怎么会叫,“黄犬”岂能卧于花心,必然是少年学子乱弹琴。于是,进屋把这两句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自以为改得好,既用了原韵又切合实际,同时诗味又比较浓。后来,王安石偶然同当地的一位老秀才谈起这件事。老秀才捻须笑笑说:“大人有所不知,在我们这一带,有种小鸟叫明月鸟,常在夜晚鸣叫;又有一种小虫,色黄,形体依稀若犬,民众习惯称它叫黄犬虫,夜晚喜欢蜷息在花心里。”说得安石面红耳赤。心想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知识若浩瀚之海洋,穷毕生之精力,亦不过汲得其中的一瓢饮耳。自己毕竟年轻,不懂之事尚多。通过这一教训,王安石更勤奋好学,虚怀若谷,再不轻易评点别人的诗文了。

  〖验水妙释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这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嘱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峡水煎烹。因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等汤如蟹眼,急取倾入碗内。其茶色半晌方见。
  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
  苏东坡答:“巫峡。”
  王安石道:“是中峡了。”
  苏东坡回:“正是。”
  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
  苏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甚难,又自以为一江之水并无不同,只得汲一瓮下峡之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大师何以辨之?”
  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自《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苏东坡离席谢罪。

  〖说字奇谭
  过去有位老师讲:知道吗?古人把“鱼”和“牛”字弄反了,你看“魚”下面那四点像四只脚,而“牛”下面不是一条尾巴么?宋人所记载的王安石《字说》的轶闻趣事,觉得也无非“鱼”、“牛”之类。宋神宗熙宁年间,正是王安石得势的时候,许多人都以名列王氏门墙为荣,王安石著《字说》(又称《字解》)对汉字字义加以独特的王式诠释,风靡一时。《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字解新说》载,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乃土之皮”。苏轼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
  又一天,王安石论“鲵”字,从鱼从兒(儿),应该指鱼子,另外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可见古人制字都有意义。苏东坡就说:“鸠字拆开是‘九鸟’,也有个缘故。”王安石当了真,欣然请教,苏东坡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王安石这才知道苏东坡是在取笑自己,觉得他太轻薄,就把他贬为湖州刺史。“坡”、“鸠”之类并非全出虚构,王安石喜欢通过新的字义解释推行自己的经学观点,但对标新领异的《字说》,很多人不买账。比如王安石认为“诗”字从言从寺,而“寺”指的是法度。当时的吴叔扬就讽刺说:“若必以‘寺’为法度,则‘侍’者法度之人,‘峙’者法度之山。‘痔’者法度之病也。”然而王安石的学说在当时是考试的标准答案,不少人也就顺风影从,他们闹的笑话后来通通被记在王安石名下。
   对《字说》冷嘲热讽的人也很多,但这些话大都被安在苏东坡头上,据《高斋漫录》记载,苏东坡看了《字说》后开玩笑说:“把‘笃’理解成以竹鞭打马,勉强说得通,但以竹鞭打犬,又有什么可‘笑’?”这些故事中最有“鱼”、“牛”风味的,是“犇”(读音奔)、“麤”(读音粗)之辨。据《桯史》记载,《字说》风行之时,苏东坡就指出:“丞相您想探微穷源,但我担心学者们牵强附会成风,过分穿凿。就拿‘犇’、‘麤’来说吧,牛明明比鹿粗壮,而鹿跑得比牛快多了,按您的说法,这两个字岂非弄反了?”王安石无言以对。王安石罢相之后,很多“王门弟子”不敢承认受他影响,更有甚者还掉转枪口指斥王安石。王安石既死,张舜民做《哀王荆公》七绝四首,其三云:“去来夫子本无情,奇字新经志不成。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等到哲宗亲政,起用新党,在王的女婿兼学生蔡卞的要求下,又给王安石恢复名誉,追谥文公,配享神宗庙庭,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又配享孔子庙,追封舒王。这时王安石之学又成了金字招牌,那些“王门弟子”又纷纷露面夸耀自己的身份了,有人就把张舜民那首挽诗最后一句改了一个字赠给他们:“人人却道是门生。”

  〖爱女慈父
  王安石除了早夭的鄞女外,还有两个钟爱的女儿,大女儿嫁市宝阁待制吴安持,安持之父即是后来代安石为相的吴充,小女儿嫁尚吉左丞蔡下,徽宗时宰相蔡京之弟。对于女儿,也时时挂念。例如:有一次,王安石送弟弟安礼赴京,行至江边,适逢细雨蒙蒙,回想起当年送别女儿时的相似情景,不由得写下一首七绝诗: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持。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王安石的父爱并不会重男轻女。有人曾假托苏洵之名写了一篇《辨奸论》,攻击王安石的不修边幅,认为他不近人情,而不近人情之人“鲜不为大奸匿”。姑且不论其逻辑的荒谬性,从王安石对儿女的态度上来看,人们也能发现,这位坚决的政治改革家乃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因此绝非《辨奸论》中所谓的“阴贼险狠,与人异趣”。否则王安石的诗歌焉能流传千古,使读者发生共鸣?

  〖喜欢改诗
  名言佳句大多是诗人仔细推敲之后的呕心沥血之作。王安石喜欢改诗,不但喜欢改自己的诗,对于友人,也好为一字之师,忍不住时还要改古人的诗。
  改自己的诗。王安石自己有一首《泊船瓜洲》的绝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在草稿上,“绿”字原作“到”,圈去“到”字,注上“不好”,改为“过”,又圈去,改为“入”。接着又换为“满”……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方馋定为“绿”字。“绿”字既具体又形象,虽非独创(因李白早有“东风已绿瀛洲草”之句),但在此处却也非此字莫属。
  改他人的诗。刘攽《题馆壁》诗云:
  壁门金阙倚天开,五见宫花落古槐。
  明日扁舟沧海去,即将云里望蓬莱。
  这是刘攽自校书郎出任泰州通判赴任前夕所作。蓬莱本是海上仙山,后人用作馆阁的代称,末句表现了眷恋校书书生涯的心情。王安石见了,大笔一挥将,“云里”改为“云气”。这一改果然更见佳妙。因为传说蓬莱仙阙被五云所遮,瞻望只能见一团云气,不见犹望,更能表现出刘攽身处江海、遥望魏阙的依依不舍之情。刘攽不由得欣然服善,后来收入文集以及对友人吟诵的,都是安石的改本。要知道,能使刘攽心服并不容易,刘攽和他的兄长刘敞可称是北宋最博学的人。
  王钦臣被召至馆阁,考试完毕题一首绝句在墙上:
  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
  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
  王安石把第三句改为“日斜奏赋长杨罢”说:“诗家语如此乃健。”这样的改法使“赋”字变成动词。句子的确劲健了,但也有后人认为“语健而意窒”,破坏了原句的“浑成”。
  改古人的诗。王安石读到: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惟闻折竹声。
  便一转改为“禽飞影”、“竹折声”。读到《梅花落》:
  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末开。
  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觉得未能惬意,便将它改成: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读到《丁香》:
  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
  盘勤解却丁香结,从放繁枝散诞春。
  也感到不满意,改成:
  江上悠悠小儿人,十年尘垢梦中身。
  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间自在春。
  王安石不满意《晴景》: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兼无叶底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觉得其意未豁,改为:
  雨来未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上述后面三首诗改了以后,觉得已全是自己的面貌,索兴另外取题,据为己有了。王安石改诗究竟是得还是失?可谓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不过,由此人们可以知道好的文句是要精雕细琢、再三修改的,而他人的作品也可以激发自己创作灵感的火花。人们还可以发现江西诗派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术,已在王安石诗中初露端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