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来收集“农信大数据”?

 昵称40471325 2017-08-17
导读:
数据是银行支持精细化管理、实现差异化服务、加强业务创新、提升风险分析能力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对传统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带来巨大变革。农信社(含农商行,以下简称农信社)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群体小、微、散,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经营转型、加快业务发展,布局大数据时代,已成为农信社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应用现状:四个缺乏

缺乏支撑大数据的组织架构。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大数据本质是“一场管理革命”。大数据时代的决策不能仅凭经验,而真正要“拿数据说话”。大数据应用的根本目的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数据的相关性来发现客观规律,这依赖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广泛性,需要业务条线共享和开放数据,从而帮助银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优化银行运转,提高效益。但是,目前大多数省级农信联社没有建立适应大数据技术发展的组织体系,部门各自为政,业务条线数据不统一,现行组织架构与大数据时代不相适配。


缺乏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数据。一是数据信息不丰富和完整。数据本身属性的相关信息不完整。如农信社拥有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但客户其他的信息,如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行业领域、家庭状况等却难以准确掌握;二是与数据本身有关联的其他信息不完整,如与企业客户息息相关的工商、税收、评论反馈等信息;三是非结构化数据缺乏处理手段,如客户的资金往来的信息、网页浏览的行为信息、服务通话的语音信息、营业厅、ATM的录像等信息;四是数据质量不高。大数据技术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大量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处理,从中分析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但前提是如何获取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如果数据质量不高,其标准性、准确性、有效性、一致性就低,分析和挖掘出来的数据价值也就基本无用。


缺乏大数据应用的整合能力。大数据时代首先对银行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数据收集方面,银行不仅要收集来自网点、信贷等传统渠道的结构化数据,还有收集来自物联网、互联网、机构系统的各类非结构化数据,甚至还要与历史数据对照,非结构化数据收集模式将彻底颠覆银行数据收集理念。但从目前农信社来看,核心系统、信贷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信用卡系统基本各自独立,各系统数据难以整合。大多数机构数据仓库技术还没有得到引用,内部经营数据尚未整理、整合,上下游数据流转渠道也未打通,在大数据应用上将遭遇严重的工程技术、管理策略瓶颈;在数据存储方面,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但这些正是目前农信社所欠缺的。在数据处理方面,有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相当大,如客服录音数据等。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将成为决定农信社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缺乏大数据技术的专业人才。大数据金融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但是,目前农信社缺乏精通大数据技术开发、信息收集、分析、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导致农信社很多新业务无法开展、新技术无法应用。

大数据金融发展路径:建立五大平台

面对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农信社应未雨绸缪,加快改变传统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方式,真正将大数据作为战略性资产,有效整合来自分支机构、网络系统、数据库、互联网传来的海量数据,为科学决策和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建立大数据金融的战略管理平台。首先,要确立大数据战略。省级农信联社决策层要将发展大数据金融上升为发展战略,把“大数据思维”置于农信社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核心地位,树立数据先行的理念,加大对数据应用技术的投入,并将其融入产品开发与创新、客户服务与开拓、运营监测与保障、风险识别与管理等各个环节。其次,要整合省级农信联社大数据金融的管理部门,改变目前内部系统之间数据各自为政或分散化的状态,将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系统、贷记卡系统、支付系统、手机银行等外围系统打通,对客户基本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职业信息、关系人信息和资产信息、负债信息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各项业务历史数据库。第三,加大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大数据专业人才,为农信社发展大数据金融提供人才支撑。


建立大数据金融的信息应用平台。农信社要充分借力大数据资源和数据共享平台,对自身掌握的各类静态信息和客户行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研究,推进大数据应用,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如可以根据县域传统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客户分布情况,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根据客户所处的行业背景、职业情况、地域差异等数据信息,从中筛选出贵宾客户、优质客户、一般客户、潜在客户等,进行目标客户金融需求分析,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高效率的服务,量身定做产品及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形成适合农信社自身的经营特色。


建立大数据金融的业务拓展平台。农信社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针对不同业务特点和客户特点采用O2O相结合的方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推进业务发展。将农信社业务按规模、风险程度、集中程度分为两类,一类是资金规模小、分散性大的业务,比如支付结算类、代理类、小额贷款和投资类等业务,以线上方式为主,借助自身拥有的大量用户数据,提供“大平台”模式服务。另一类是风险较大、集中度高、个性化的业务,如大额贷款类、投行类、现金管理和供应链融资服务,以线下为主,辅以线上,由客户经理跟踪服务,满足大客户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建设大数据金融的经营创新平台。一是要推进服务渠道创新。要借助农信社自身的大数据信息平台,与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合作,在客户资源积累的基础上植入资金运作平台,最终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度整合,进一步强化农信社客户资源的积聚效应,无限拓展农信社服务渠道。二是要推进移动金融服务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大力拓展智能手机客户终端,将支付、生活、电商、金融、社交等服务内容整合为一体,为客户提供各类衣食住行生活服务,围绕客户生活构建移动生态圈,增强垂直化、个性化服务能力,最大满足客户需求。三是大力推进移动支付功能创新。农信社要借助大数据平台,大力发展移动金融,推动传统的线上、线下支付模式实现有机整合,实现支付结算无缝连接。


建立大数据金融的风控平台。省级农信联社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风险控制机制,重构风险管理模式。一方面,加快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管理模型,通过风险管理模型和智能挖掘,做到风险嫌疑数据适时抓捕,异常行为有效洞察,做好农信社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同时,通过融合大数据平台的客户信用数据、交易数据、定位服务数据、社交信息等行为数据,构建新的信用数据体系,提升风控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大数据金融信息支持系统的安全性能,及时更新程序、堵塞漏洞,提升系统对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的防护能力,为安全开展各类业务保驾护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