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朱老给笔者赠书。 无限情深 无尽教诲
2017年8月24日,是国医大师朱良春的百年诞辰。朱良春的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弘扬中医药事业的丰功伟绩,传扬四海,有口皆碑。但朱良春对龙砂医学流派及五运六气学说的关爱和支持,尚不为世人所熟知。
朱良春与龙砂医学流派的渊源 国医大师朱良春1936年就读于王慎轩创办的苏州国医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开始,该校停办,朱良春转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时任校长是江阴龙砂医学流派著名医家柳宝诒的嫡传弟子薛文元,副校长是同属龙砂医家的江阴名医郭柏良。朱良春最亲近的业师章次公先生是该校教师,师出龙砂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之门。1938年朱良春从中国医学院毕业时,薛文元先生已去世,郭柏良继任校长。
2011年5月,95岁高龄的朱良春出席了在江阴举办的国家继教项目“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及疫病预测培训班暨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致辞:
“江阴在清代的中前期就形成了一个龙砂医家流派,这里是这个流派的发源地。在清代中前期就有姜礼老前辈著《风劳臌膈四大证论》,这一部书被我们现代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所吸收,说明他这个学说上的成就;后来又有《龙砂八家医案》的问世。清代中后期的代表人物柳宝诒先生,他是《柳选四家医案》的编著者,这个四家医案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后学的学中医的人必读之书,很重要的一部书,影响深远。民国时期,更是名家辈出,比如曹颖甫先生、薛文元先生、朱少鸿先生、承淡安先生、章巨膺先生这些都是名家,在这些名家当中比如曹颖甫先生是江阴人,他和丁甘仁先生办中医教育,在上海办了一个中医专科学校,他当过教务长,当过教师,他是我的老师章次公先生的老师,也就是我的太老师,他著作了《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经典非常好的著作。薛文元先生是上海中国医学院的院长,也是我的老师。朱少鸿先生是江阴人,在上海行医,名扬四海,是一位大家。承淡安先生是搞针灸的,是针灸大师,中科院的学部委员,那时还没有院士。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章巨膺先生也是中国医学院的教师,他对温病也很有研究,这许多名家,既是临床家又是教育家,他们培养大批的中医人才,为振兴中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1年9月,朱老第二次来到江阴参加另一个传承龙砂特色的国家继教项目“膏方制作与临床应用培训班”,并为龙砂医学的“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成为国家在膏滋药制作方面的第一个国家级非遗题词:“传承膏方技艺,弘扬岐黄精义,擅治未病防衰,保障人民康健。”
2013 年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成立,朱良春与颜德馨共同担任研究所终身名誉所长。笔者受聘研究所所长,与常务副所长陆曙同往南通拜访朱良春。朱良春与我们促膝长谈,对研究所的工作作了许多具体指导,并为研究所成立题词:“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各具优势,锡澄毗邻,钟灵毓秀,龙砂医派,杏苑崛起,经方膏方,五运六气,岐黄万代,懿欤盛哉”。
2013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第五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在江阴召开,朱良春抱病为大会致贺信并作视频发言。贺信中倾注了他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的关心与期望:“全国各地现已有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地方特色流派的出现。例如近十年来,以顾植山教授为首,对龙砂医学流派,进行整理弘扬,该学派重视河洛思想、运气学说以及经方、膏方的应用。龙砂医学流派成为杏林一枝鲜艳的奇葩,光耀于医坛,是令人为之赞颂的。希望通过这次学术流派交流大会的相互切磋,汲取众长,融会贯通,在中医学术上将会出现一个划时代的高潮,影响全国,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健康造福!”
朱良春先入孟河之门,又受龙砂熏陶,平素无门户之见,海纳百川,成一代宗师。
朱良春对五运六气的支持和倡导 朱良春虽对五运六气学说未进行专门研究,但对于弘扬龙砂医学流派的五运六气特色给予了很大的关爱,并加以积极倡导。
2013年8月的一天,笔者收到朱良春写的一封一千多字的长信,原因是他看到了笔者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的一篇谈中医教材改革的文章。此时朱良春刚经历了一次脑梗,行动不便,从字迹中笔者深深感受到朱老书写这封信时是如何的艰难不易,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朱良春在信中跟笔者讨论了许多学术上的问题,体现了一代宗师虚怀若谷的高风亮节。信云:
“您文中提到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原则问题,如阴阳的离合运动、运气学说、六经欲解时等关键性问题,过去都被多数人忽略了。经过您的阐释,又重新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让人们能够认识中医学理论之伟大,功莫大焉,令人景仰!
有关六经病欲解时按照《伤寒论》六经主方服药问题(看了您在北大中医哲学会之讲话稿)深有启发,我一直是忽略了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中医之精髓,关键性问题,必须重视与应用。但六经病欲解时,只有六个时间段,是不是所有的病都可以按此时间段加以运用,如果可以,那么中医发现疾病就又多了一个最简明、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大超越辨证论治的手段;是不是欲解时选方服药还有哪些要求,愿闻其详,待炎暑以后再予赐复,不胜期望。”
在朱良春百岁诞辰之际,回想起近年来他以深睿的识见和大海般的胸怀,对龙砂医学流派及五运六气学说倾注的关爱和支持,笔者不由心潮澎湃,久久不能自已。龙砂医学流派的传承工作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离不开朱良春这样的老一辈医学家付出的心血和所做的贡献。 佛心仙术普渡慈航 身居一隅名闻天下
在中医药界,偏居一隅而名闻天下者,朱良春也;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弘一大师赠朱良春言);心似佛而术近仙,遍洒甘露耀杏林者,朱良春也。
作为中医后学,能有缘结识朱良春,并两次聆听其教诲,笔者深感荣幸。
2005年6月28~30日,笔者在江苏省南通市,参加由朱良春等名师发起的“名师与高徒——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全国30余位名中医及其数百名弟子出席会议,可谓是群贤毕至。
在这次会议上,笔者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朱良春先生,见到了这位中医界的传奇人物。当晚几百人的欢迎宴会上,88岁高龄的朱良春,几乎和每桌参会人员都打了招呼并礼节性祝酒。老先生身躯伟岸,步伐矫健,面容慈祥,声音略有沙哑却有力道,彼时场景,笔者至今记忆犹新。此次会议,这些中医大家的强大气场,以及他们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寄予殷切期望,他们耄耋之年为中医药传承身体力行,都增添了笔者对老中医药专家的崇敬之情。
会议结束离开南通后,笔者即给朱良春写信谈了自己的感受,朱良春很快做了回复。2009年笔者再次去函,请朱良春题赐墨宝,不久便收到了他题录的“旧学商量皆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一句。此语出自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因朱良春是朱熹第29世孙,录其远祖句作为劝学句,更具意义。
第二次见朱良春,是2011年5月,在江阴参加顾植山组织的“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及疫病预测培训班暨学术交流会”。几年过去了,老先生依旧耳聪目明。寒暄几句,自报家门,朱良春居然还记得笔者,向笔者询问了好几位安徽老一辈中医专家,最后问我“写的字收到了吧?”笔者不禁感叹老先生的惊人记忆力。
在这次培训班开幕式上,朱良春提到了龙砂医学流派对中医教育的巨大贡献,阐述了他对五运六气重要价值的认识。
在谈到五运六气的临床价值时,朱老指出:五运六气是中医重要理论的一部分,可是近百年来,逐渐被后学者所淡忘,中医教材也对其略而不提,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内经》早就指出“谨候其时,气可与期。”“谨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内经》还进一步明确告诫后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要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坚持中医理念,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行。
在中医界对五运六气学术思想不存不废的局面下,朱良春的论述,对于学界客观认识五运六气意义非凡,对传承、推广这个学术思想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今日运气学术已然成为中医之显学,朱良春厥功甚伟。
朱良春有关中医药的许多论述,有如至理名言,堪为经典。如“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故临床疗效是迄今为止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学强大生命力之所在。”这个可以作为广大中医人的座右铭。另外,朱良春还说过“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正因有此执念,朱良春才能终身践行章次公先生“发皇古意,融会新知”之训,坚持“每日必有一得”。笔者认为,这也是激励中医人不断继承、创新,提高临床疗效、解决广大病患疾苦的动力。
朱良春,这位历经98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中国百年中医沧桑岁月,从艰难生存到全面复兴的老人,于2015年12月13日,仿佛在熟睡中一般,安详地躺在南通天福园的鲜花丛中。笔者与顾植山专门去南通吊唁,与朱良春作最后告别。顾植山代表龙砂医学传承工作室撰挽联“恩泽含灵,功高泰岳,巨星陨落满城哭。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妙术回春万古扬。”
朱良春一生本着“知识不带走,经验不保守”的原则,良医如春,止于至善,只要一息尚存,便传承中医不停。笔者看到朱良春之女朱婉华教授在微信唁告时说,朱良春在去世前一天还在病榻上为研究生修改论文,还开出了最后一张处方,还在指导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筹建……这就是大师的中医情怀,这就是“朱良春精神”。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朱良春现象”“朱良春精神”,乃至近时提出的“章朱学派”,必将继续激励广大中医人,砥砺前行,撸起袖子加油干。
朱良春将永远活在广大中医人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