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

 dlhz49 2017-08-18


十四经穴 穴位分类名。指十四经脉所属的穴位。简称经穴。穴位的分经,在《黄帝内 经》中已有分散记述,至《针灸甲乙经》已较系统,共载有双穴 3O0,单穴 49,合计 349 穴。 到清代《针灸逢源》,经穴的已达 361 次,现仍为此数。

 

分别为:督脉 28,任脉 24,手太阴肺经 11,手厥阴心包经 9,手少阴心经 9,手阳明大肠经 20,手少阳三焦经 29, 手太阳小肠经 19,足阳明胃经 45,足少阳胆经 44,足太阳膀胱经 67,足太阴脾经 21,足 厥阴肝经 14,足少阴肾经 27 穴。 【肺经】 1.云门、中府——用三棱针治喉痧。 喉痧为肺胃蕴热以致咽喉暴痛热腐, 且兼痧症者。 而中府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 疏调肺气, 云门则可治气瘿上气胸满。二穴以三棱针出血,不但于喉痧有效,兼为治疗气管炎及喘息的 特效穴。 2.天府、侠白——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侠白穴对神经性心悸亢进症及肋间神经痛有卓效, 再加天府为其倒马针, 则可治心经之坐骨 神经痛。 3.尺泽、孔最——治肺经之气喘。 尺泽为肺经之合水穴,肺气由此进入内脏而具调肺气之功,凡肺经实热皆可泻之,即具泄肺 火、降逆气、清上焦热之性能。再配以为肺经郄穴之孔最,其润肺、清热、解表之效,两相 参合,于气喘之证,大有裨益。如再加配曲池、合谷二穴,功效更彰。 4.列缺、鱼际——治全身之骨痛酸麻。 列缺为别走大肠之络穴,与任脉、照海有一定之关系,且与肾经相关连,能逐水利气。鱼际 能清热利气,故行胃中湿热出循阳道,针时列缺宜透太渊,鱼际宜透劳宫,则全身之骨痛酸 麻有立已之功。 5.少商——用三棱针治鼻衄,三岁前之小儿用手轻捏此穴五分钟即止,不须用针。 少商为肺气开出之井穴,点刺出血,有消炎、退热、收缩脑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 又李文宪常以此穴主治暑气及喉科诸病甚效。 【大肠经】 1.扶突、天鼎——用三棱针治喉炎。 扶突对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鸡声,咽喉不利,暴喑气梗咳多唾有效。天鼎则治失音、喉痹咽 肿。用针时,循二穴之青筋处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临床上扁挑腺炎及喉头炎,皆有 效验。 2.温溜、下廉——治脚痛(单用)及坐骨神经痛。 温溜为大肠经之郄穴,能清邪热、通气血,辅以下廉治痹之功,于脚痛时针健侧之温溜、下 廉。坐骨神经痛,则两手并取之。 3.合谷、曲池——治头痛(双用)。 二穴用治头面耳目口鼻诸疾之功效,为众所周知者。 4.合谷——用治腹部痛。 合谷为增强自然治愈力之原穴,能通降肠胃,升清降浊,故可治腹痛。 5.臂臑——治高血压之头晕(双用)及脚痛(单用)。

臂臑有疏通经络,止痛镇痛之作用,故其双用、单用可治高压高之头晕及脚痛的症状。(单 用时针健侧) 6.手三里——治手麻。 本穴有消炎之效,可减低各部神经痛,疏通病灶血行。临床时,其酸麻胀之感应可扩散至前 臂,故治手麻。 【胃经】 1.巨髎——针下三分治腰痛(双用)及脸面麻痹。 巨髎为手足阳明阳跷脉之会,向治颜面神经痛及麻痹,而景师又独创针下三分治腰痛,以宏 本穴之效用。 2.颊车,地仓——治口眼歪斜;颊车针向地仓,地仓针向颊车。 历来各家皆以此二穴为治口眼歪斜之特效穴,唯宜注意针法,庶能立收疗效。又二穴收效有 限时,可于患侧口内青筋紧硬处以三棱针出血。 3.大迎、人迎、气舍——用三棱针治喉炎。 大迎开关通络.祛风调气;人迎清热平喘,气舍疏气降逆。临床时,于斯三穴及天鼎、扶突 二穴之青筋处出血,并治喉炎。 4.缺盆、气户、库房——用三棱针治喉痧。 三穴以三棱针出血,有疏散喉头蕴热之功.故可治喉痧。 5.缺盆、气户、库房、屋翳——治干霍乱。 上三穴再配以善疏风止痛之屋翳,仍以三棱针出血,则干霍乱可立止。 6.外陵——开气、治肚胀。 外陵当脐下一寸旁开二寸处,善治心如悬饥,引脐腹痛。 7.髀关——治感冒。 脾关疏风散寒,用治感冒须加倒马针,而以拔火罐施术,收效更伟。 8.伏兔——治心跳、心脏病。 本穴为脉络之会,与血液循环有关、系调整心脏及血液病变之要穴。故可治心跳、心脏病。 施术时宜加倒马针。 9.足三里——补气、止汗。 本穴为合穴,为土中真土, 胃之枢纽, 培后天精气之根本, 能降上逆之浊气,升下陷之清气, 故能补气、止汗。 10.足三里、承山——治转筋霍乱、抽筋。 足三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与膀胱经承山穴之舒筋凉血相配合,治转筋霍乱、抽筋之症, 自有针下回春之效。 11.上巨虚、条口、下巨虚——用左腿三穴,治骨头凹陷,眼睛神经萎缩。 此三穴所以培后天之气以救先天之肾水也。乃景师之匠心独运也。 12.陷谷——治腹部胀痛。 《百证赋》云:“腹内肠鸣,下脘陷谷可平。”盖如是也。 13.犊鼻——用三棱针治唇生疮。 犊鼻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之功。一般皆以治膝关节之主穴。而景师独以三棱针 治唇生疮,实有夺造化之功之神妙也。 【脾经】 1.大都、太白——治子宫瘤、小腹胀。 大都健脾和中,太白调气机、助运化,二穴互为倒马,于子宫瘤、小腹胀之证,有相当之疗 效。 2.公孙——治伤寒、腰痛。

公孙为别走胃经之络穴,与奇穴之火菊穴相符,可治伤寒腰痛。至其功效之大用,参考杨维 杰之《针灸经穴学》247—249 页即知。 3.三阴交——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 蛋白尿、小便出血、肾脏炎。 本穴为肝、肾、脾三经之交会,穴性为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室精宫、祛 经络风湿。能于补脾之中,兼能补肾阳而养肝血,具气血两补之功。故历来针灸家皆重视本 穴,盖所见略同。 4.地机、漏谷、三阴交——治脸面神经麻痹。三穴合用,有排泄瘀血之功,而补脾土亦所 以治脸面神经麻痹也。或以足三里、条口施术,亦有效焉。 5.血海——治小儿发惊风,小儿夜哭,婴儿只以手揉 3 至 5 分钟可也。 血海有疏泄脾经湿热之功,以治小儿惊风及夜哭,诚有效验。 6.阴陵泉——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尿蛋白、头晕眼花、腰酸背 疼、眉棱骨疼。 本穴能清化湿热,通利中、 下二焦,因之有清理脾热, 宣泄水液, 行痹镇痛及通利小便之功。 配合足三里,出针后可以便泄如注;配合奇穴之肾关治胃酸过多,反胃等。配合复溜或三阴 交可治肾脏炎、糖尿病、尿蛋白,反胃等,单用可治眉棱骨疼。 7.箕门——肝病、肝硬化、肝肿大。 《素问◎刺禁论》:刺阴股中大脉,出血不止死。后世遂以箕门为禁针穴,莫敢试之。唯近 人承澹安氏主针三分至五分,不可过深。然承氏亦过于拘束者,遂使箕门治肝之疗效淹没无 闻。景师直以“刺禁”者为示人手法所当慎之者,非即“禁刺”。遂主下针一寸五分至二寸 五分,或上下再加倒马针,因之治愈肝病患者亦多矣。 8.冲门、府舍——治子宫瘤、风湿性心脏病、全身无力。由各家载述,二穴为下焦病变之 要穴,而景师以治上述各症,有意者可试之。 9.周荣、胸乡、天溪——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支气管炎吐黄痰。 此又景师善用三棱针之一证明也。临床上确有相当之效验。 【心经】 1.通里——治心经之大腿后坐骨神经痛。 本穴为别走小肠之络穴,有镇静安神、调心气的作用。因之对心火,肾阳虚弱的坐骨神经痛 颇具效果。 2.少府——晕针之解穴,及扎后之上身发麻(左麻用右右麻用左穴)。 景师有感于晕针及扎后之上身发麻,与心经有一定之关遂以有宁心调神性能之少府为手解 穴。 【小肠经】 1.前谷、后溪——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后溪为心经之俞土穴,能清神志、祛内热、通督脉、固表分,故有清热、祛风、醒脑、开郁、 镇痛之功,以后溪为主穴,前谷为倒马,正以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2.肩贞、臑俞——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据各家载述,二穴为治肩凝、肩胛痛之主穴,景师由“金火制化”,“以阳治阴”悟入,以 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3.腕骨——治眼痛。 为小肠经之原穴。疏太阳经邪而清小肠实热,即具清热、发汗、散瘀、化湿之功,而于眼科 可治白膜翳及目出冷泪生翳等之眼痛症。 4.肩外俞、曲垣——治小腿外侧痛。 据各家之载述,二穴为治肩胛痛之要穴,而景师以之治小腿外侧痛,乃“下病上取”原则之

治疗法。 【膀胱经】 1.通天、承光、五处——治手发抖、半身不遂。 通天可治口喎项强头晕,承光可医口喎眼斜,再加以有宜泄风热效用之五处,三穴合用,对 脑部神经受损所致之手发抖、半身不遂等症,有一定之刺激疗效。 2.神堂、膏肓、魄户、附分、心俞、厥阴俞、肺俞、风门、大抒——用三棱针治血压高、 重感冒。 放血所以刺激浅层皮层神经,而发生疏导作用也。而效果相当满意也。 3.膏肓——用三棱针治膝盖关节炎。 一般取穴治膝盖关节炎效果不佳时,取膏肓及神堂、譩禧三穴(即奇穴之三金穴),以三棱 针于患侧出血,再针奇穴之肩中穴或杨维杰善用之内关穴,则鲜有不立觉舒适者。 4.神堂、膏肓、魄户——治鼻炎、耳鸣、羊狗疯。 三穴皆能宣通肺气. 益气补虚, 尤其膏肓一穴、 尤宜于慢性病之治疗, 故合用有上述之效果。 5.三焦俞、肾俞——治脊椎骨弯曲。 对腰部脊椎骨弯曲,浅刺 2-3 分,共 4 针,数日内必收良效。 6.秩边、承扶——治扁桃腺瘤、扁桃腺癌。 二穴皆具舒筋活络之效,其治扁桃腺瘤之疗效,已经临床实验证明有效,至于扁桃腺癌,因 无临床报告,故可暂时保留。 7.承山、承筋——治肩背痛。 二穴对肩背凝重之证甚效,尤以三棱针出血更佳。 8.跗扬——治脊椎骨痛、脖颈痛。 《外台》谓跗扬能治”痰厥、风头重眩”,故于治膀胱经产生之脊椎骨痛及脖颈痛,皆有作 用。 9.心俞、督俞——治脊椎骨突出。 二穴对五、六椎间之脊椎骨突出症,有相当好之治疗效果,l 次 4 针,留针 3 刻钟,即有意 想不到之效果,盍不试之? 【肾经】 1.俞府、彧中——治喉痧。 二穴合云门、中府,以三棱针出黑血,可治喉痧。 2.幽门、通谷——治眼痛。 二穴合用,对目赤痛由内眦开始之证,深具疗效。 3.太溪、水泉——治眼皮不能张开。 二穴可去湿热,补土所以去湿,故对于湿热所致之眼皮不能张开症有效。 4.水泉——治脖颈痛、手麻。 水泉能通调气血,脖颈痛及手麻等气血不畅之症,具可下取水泉一针以收大效。 【心包络经】 1.大陵、内关、间使——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大腿后正中央痛。 以心包络经络穴之内关为主穴,大陵、间使倒马,于心经方面的病变皆具疗效,而不止于心 经之坐骨神经痛及大腿后正中央痛,尤对胸闷、心痛症有特效。 2.中冲、少商(肺经)——用三棱针治喉痛。 二穴清热凉血,三棱针出血后,疏解炎灶,喉痛立已。 3.曲泽——治拇指痛。 本穴针时,局部麻胀可放射至手指,而于拇指痛特具良效。 4.内关、间使——能提脉。

提脉者,所以能振奋血管之神经,以促进血行也。故于心脏衰弱所引起之血液循环不良而致 之各种疼痛,皆可治之。 【三焦经】 1.臑会——治血压高之头晕。 臑会为手少阳阳维之会,能清利头目,故治上症。 2.消泺——治脊椎骨弯曲、脊椎骨痛、手脚痛。 各家载述消泺可治寒热骨痛,故于火旺反克寒水所引起之脊椎骨弯曲、脊椎骨痛、手脚痛之 症,皆可消泺之。 3.支沟——治便秘。 本穴之主要功能在于清三焦、通腑气、降逆火,即所以治气运失常,阴凝固结,故以治便秘 也。 4.中渚、液门——治心脏病之风湿痛。 斯二穴倒马,可治上、中焦壅热之证,凡三焦经虚证,皆可补之。尤于心脏病风湿痛中之肩 风湿痛,特具良效,可采透穴针法,以一针透二穴治疗之。 【胆经】 1.中渎、风市——治外臂痛,肋膜炎。 二穴顾名思义,则一以治湿——中渎,一以治风——风市,故于外肩臂之关节炎及肋膜炎之 症,于健侧施针,无不高奏凯歌。又二穴于半身不遂之症,极有效验。 2.阳辅、光明、外丘——治鱼骨梗喉、乳痛。 三穴倒马,以治乳痛甚佳,惟于鱼骨梗喉,则未能试之。 3.临泣、地五会、侠溪——用三棱针治手腕痛。 三穴放血治手腕痛乃于同侧施术,确有疗效。三穴倒马治之亦可。 4.侠溪——治坐骨神经痛。 本穴穴性为清热、熄风、止痛,故于胆经实热所引起之肺经坐骨神经痛,均可泻侠溪治之。 【肝经】 1.五里、阴包——治肝病、肝硬化、肝炎。 以肝经之五里、阴包治肝病、肝硬化及肝炎时,宜再加脾经之箕门穴,三针倒马,是为奇穴 之上三黄,为治肝病变之良穴。 2.膝关——治肾亏之坐骨神经痛,治上焦肾亏所引起之病。 本穴宜与奇穴之肾关穴合用,则效果更佳。 3.中都配合谷、三阴交、曲池——治四肢浮肿。 以中都、三阴交主下焦之浮肿,曲池、合谷主上焦之浮肿,所以成通经络而逐水邪之功。 4.大敦——治疝气,用三棱针出血后,灸三壮至七壮,初得甚效。 各家载述皆以大敦为治病之主穴, 皆取其舒筋调肝祛邪之功。 而景师特书以治疗之细节及其 验效之范围。治疗时加灸关元一穴,则效果更彰。 【任脉】 1.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治胃痛。 治疗时,以四穴发挥集合穴之功能以治胃痛。若遇绞肠痧之急证时,可于肚脐之上下左右各 三寸之部位,以三棱针出血,每边点刺三处,共十二针,即愈。 2.上脘、中极,配天枢、合谷——治月经不调。 中极为治疗妇科诸病之名穴。再佐以上脘、中脘、天枢、合谷,则血气俱行,故治月经不调 诸疾。 3.阴交、气海、关元、中极——治小腹发胀,针下二寸(针前小便)。 四穴合用倒马, 所以益精神气血而固元气,一切气疾.当之俱靡。故小腹发胀、气发不行者,

垂手可愈。 【督脉】 1.百会、后顶——治神经无力手发抖。 头为诸阳之会,百会为诸阳之首穴,有镇静脑中枢神经之效,再加后顶倒马,可治神经无力 手发抖之书痉症。 2.风府、哑门——用三棱针治呕吐,行针时应将穴位捏起。 二穴所治之呕吐症,以脑震荡引起之呕吐症为主,因二穴皆不宜深刺,恐伤及延脑,竟致失 音。故于手法上特标出“行针时应将穴位捏起”。 后记: 综上所述, 是乃“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的简按。 乃是景师对于十四经穴之 发明与贡献;其着眼点纯在临床之效验上,故独出一格。由于笔者从景师习针术仅三年,加 以资质愚鲁,故于精妙处尚不能完全悟解。故于本简介中,不无疑误者。而凡有疑误处,盖 由笔者任责之,识者察之,庶无损于景师针术之精妙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