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与茶馆

 gudian386 2017-08-18


唐代陆羽《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茶树叶子飘落到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入口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故而发现茶神奇的价值。


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而后逐渐发展成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



中国人喝茶喝了几千年,对于喝茶这事自是熟络,对水、茶、器具的选取都有一番考究,喝茶的地方更是马虎不得。或宫廷文事茶宴,或市中茶坊,或路边茶肆,或清幽茶寮,或江畔松石之下,或湖心扁舟之中……中国茶馆文化就是在人们漫长的饮茶文化中逐渐发展而来。


茶馆,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


茶馆这个名称,直到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到了唐代,城市中已有煎茶出卖的铺子,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得十分讲究,据《梦梁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清代是茶馆的鼎盛时期,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分支,是商业经济、市民社会发展,人们经济和社会交往加强的结果,茶馆自古就承担着商业活动、人际交往、信息互通、文化传媒等功用。


半壁山房待明月,

一盏清茗酬知音。


随着历史的变迁,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颇有差异,由此形成的茶馆形态也独具地方特色。


苏杭的茶馆以清幽雅致著称,既可作文人的书房,又可是佛道的禅室;广东的茶楼与相结合,把茶食和茶联姻创制了独特的早茶文化以及茶点文化;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承担着传播新闻和民间法庭的功能,也是民间文化活动(川剧、清音、木偶戏)的场所;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种类繁琐,文人交往、生意人聚会,坐下来欣赏相声评书、民间曲艺,品尝宫廷细点和风味小吃,文化内涵颇丰。




然而,自近代以来,旧式茶馆已经逐渐没落。

茶馆交流互通的社会功用逐渐被其他方式及场所替代。人们的交流更多的通过电话和互联网通讯工具,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传播已经基本取代了面对面口耳相传的方式,快节奏的生活也让人们停不下脚步去茶馆静坐细谈。



人们谈生意、聚会更喜欢去酒馆、饭馆,推杯换盏,不躁到面红耳赤决不罢休。


茶馆作为传统曲艺、相声评书的媒介功能随着这些助兴项目的没落而大大受挫,而又没有新的健康的助兴项目的引入,致使传统茶馆很难迈过这个文化断层单纯抱着品茶的目的来茶馆的人少之又少;在饮料更加丰富多样的今天,只有很少的年轻人会选择古朴苦涩的茶,几千年传统的饮品正受到舶来味道的冲击。



文化是会迁徙的,咖啡的普及和咖啡馆的火爆不仅是因为咖啡这种饮品的天然优秀,而是它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地区的文化正向落后生产力地区迁徙,随着旧式茶馆的没落,人们休闲聊天的场所自然转到高端的咖啡厅。



没落的不是茶,而是茶馆的商业模式

无论是茶、咖啡,还是可可,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有承托它们的场所和形态先进与否。顺应时代的变迁,新式茶馆也以其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简约时尚的装潢中散发着雅致和休闲气息,细节中又不失古色古香的设计,虽居闹市,却独善清幽。既可以是古典的木长桌木板凳,也可以是舒适私密的沙发卡座,或设几台电脑供茶友消遣,或陈列一排书架由常客选阅。


茶品作为茶馆的灵魂,当然是更加多元化,有传统壶茶也有单杯茶饮,有古朴煎泡茗茶也有改良过的调制茶饮,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

当然,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新式茶馆更加亲切,举行茶友聚会,邀请名家讲座,内容兼蓄中西,涵盖古今,邀请艺人评弹说书,或是室内乐器的表演,为茶客提供格调生活的休闲场所。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宋代品茶有三点,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来茶馆以茶会友,以茶助思,以茶明智,任窗外熙熙攘攘,自是云淡风轻。


若是有一间这样的茶馆,你,会来吗?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