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田兆麟论太极拳(三)

 llg1168 2017-08-18

 二、太极拳应用

(一)太极拳化劲

太极拳全尚外柔内坚之劲,具伸缩性,如铁似棉,有时坚如铁,有时柔似棉,其柔虚坚实之分全视来势而定:彼实则我虚,彼虚则我实,实者忽虚,虚者忽实,反复无端,彼不知我,我能知彼,使人高深莫测,自然散乱,则我发劲,无不胜敌。欲探其妙,须明了化劲之法,曰“粘”曰“走”。走以化敌,粘以制敌,二者交相为用。

1.粘劲

“不丢”,不丢者,不离之谓。交手时,须粘住彼劲,即在沾粘连随处应付之,不但两手,须全身各处均能粘住彼劲。我之缓急,但随彼之缓急而为缓急,自然粘连不断,感觉彼劲,而收我顺人背之效。所谓“动极则极应,动缓则缓随”也,惟必须两臂松净,不使有丝毫拙力,方能巧合相随,否则遇彼动,便无复活之望,且有力则喜自作主张,难以处处舍己从人。初学者戒性急,久之用劲自有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之意,自能随意应用,百无一失。

2.走劲

“不顶”。不顶者,不抵抗之谓。与彼粘手时,不论左右手,一觉有重意,与彼粘处即变为虚,松一处而偏沉之;稍觉双重,即速偏沉。因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吾但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使彼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所谓:“左重则左虚,又重则右杳”也。初学者非大劲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若相持不下,则力大者胜,故曰:“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技之精者,感觉异常灵敏,稍触即知,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妙。练不顶法,首在用腰,腰有不足时,方可济之以跨步或以步。

“粘劲”与“走劲”合而用之,则曰:“化劲”。走主退,粘主进,进退相济不离,方为“入门”。进言之,由粘而听,由听而懂,由懂而走,由走而化。用走劲能使彼重心倾斜不稳,用粘劲能使彼不能由不稳复归于稳。因不丢不顶,彼之重心稳定与否,皆由我主之,彼之弱点我皆能知之,总须以静待动,随彼之动而动,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若用纯刚之劲,则逆而不顺,不顺则无由走,不走,则无由化。

(二)太极拳化劲

1.引劲

由化劲用逆来顺受之法,先引进,然后从而制之。彼屈则我伸,彼伸则我屈,虚实应付,毫厘不爽,忽隐忽现,变化不测。以劲之动作俱作圆形,一环之中即含有无数走粘,随即应变,纯恃感觉,其要点则不外一“顺”字。我顺彼背,则彼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所用,故有“四两拨千斤”之句。能引,遂后能拿,能发,故有“引进落空合即出”之句。

2.拿劲

引后能拿,则人身无主宰,气难行走。拿人须拿或关节,如腕、肘、肩等处。拿之枢纽,全在腰腿;拿之主使,全在意气。欲能发人,必先知拿人,不能拿,即不能发,故拿较发重要。

 

能引、能拿,随后能发。发之不佳,多由引之不合,或拿之不准,故引拿与发有莫大关系。而发的机势、方向、时间,也颇重要。若机势确当,方向不误,时间适合,则发人犹如弹丸脱手,无往不利。其法硼、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式式能发人。其用掌、拳、肘、合腕、肩、腰、胯、膝、脚,处处能击人。其劲开、合、提、沉、长、截、卷、钻、冷、断、寸、分,各劲都能攻人。总之,随屈就伸,逆来顺受,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变化无穷。其理则一,得一,则万事毕。

三、太极拳基本特点

1.虚灵顶劲,

2.眼神注视,

3.含胸拔背,

4.沉肩垂肘,

5.坐腕伸直,

6.身体中正,

7.尾闾收住,

8.松腰松胯,

9.膝部如松非松,

10.足掌贴地,

11.分清虚实,

12.上相相随,周身一致,

13.内外相合,呼吸自然,

14.用意不用力,

15.气遍周身,分行上下,(贴于脊背,沉于丹田),

16.意气相连,

17.式式势顺,不拗不背,周身舒适,

18.式式均匀(不快不慢),绵绵不断(外式如此,意与内劲亦然),

 

19.姿势无过不及,当求其中正,

20.用法含而不露,

21.动中求静(心静无思无虑),静中求动(内气运用),22.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