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王菊如先生

 磨基山 2017-08-18


  陆静源

按照会长唐恺教授的提议,笔者与编辑部朱彬康、梅豪等诸位老师先后抵达地铁一号线北端的长江西路、通河一村内一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老式公房,对王菊如老师进行采访。王老师十分健谈爽快,指着过道、卧室满满堆搁的书籍字画和简朴家具:“陋室也!只要过得开心惬意,不讲究其他条件了!”其夫人邱银凤女士(张庙街道侨联干部)也热情洋溢地招呼纳座,屋内顿时充满欢声笑语。

一、成绩斐然多才艺

王菊如老师字道远,号伽益,笔名黄河子,祖籍江苏江阴。1944年10月生。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后就读中国人民大学。师从王康乐、俞叔渊,书法得翁闿运、黄若舟、钱君匋、周而复等名师指导。长期从事文博艺术策划,出版有《菊如书画艺术》,在多种刊物上曾发表《明代折扇的时尚及其他》、《中国绘画的大海题材》等文艺评论百余篇,曾参与编审文博文史类书籍30余种、约800万字。曾任专业丛刊副主编、文物鉴选组成员,上海交大东方艺术交流中心常务理事、书画师和中国长三角书画院副院长等职。

王菊如老师笑盈盈地说,自己涉及的专业多,如历史、文物、人物研究、书画研究和工艺美术等等,孩提时代还喜欢过集邮,但工艺美术是本行,原是玉雕班的学生,后来当了几年兵,接着到商务印书馆管书,文革后再复读和进修。可惜的是,多年来较少参加作为时尚的书法大赛,错过了多次加入书法家协会的机会,但有得必有失,有舍弃才会有新进步。

王菊如老师从成堆的书籍中随手翻翻,取出一叠有自己作品的书样来,如团结出版社出版的《高山仰止》——纪念李叔同诞辰130周年,李叔同人格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里,王老师撰写了《书以写心》——试论弘一书法体态书貌之渊源一文;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民族魂》——历代名人名句印集,王老师作为编辑部的文字撰稿人之一;北京华夏国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辞典》,收入王老师20枚印鉴、2个签字笔迹和一幅山水画;闸北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书法作品集》,收入王老师录邹容七律诗一幅草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苏北印象》,王老师为其撰写了序言《乡村牧笛、田野牧歌》一文;应邀参加了新加坡第17届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春城洋溢华夏情》,获得文化艺术旅游展圆满成功证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处文化参赞陈疆签发);还获得澳门中国画院、澳门画院和澳门岭南画派美术研究会颁发的参加中华海上书画名家澳门作品展的荣誉证书等。

二、书苑画坛不停步

王菊如老师的书画作品别具特色。从卧室兼画室的逼仄条件看,王老师是非常勤奋的自励者,连门板上也涂写着草书诗句,墙上、桌旁均是尚未装裱、未落印章的书画习作。

姑且摘录一段潘颂德、陈英明先生对王菊如老师的书画观感:菊如先生在书坛画苑久负盛名,数十年里专攻大草,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艺术上直追唐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草书大家,不离传统又自出新裁,构思精巧,不落俗套,运笔法度严谨,注重情韵,善于将音乐的韵律、舞蹈的律动、绘画的铺张融汇进笔墨之中。动中求静,险中求稳,含蕴深厚。其大草作品舒展开张、劲健豪放,雄健中有秀丽,洒脱中寓端正,笔致挺劲秀美,奔放自如、生动古拙、跌宕多姿、峭厉方劲,以神韵取胜,形成了深厚、凝练、疏朗、秀丽的独特风格。

又云:菊如先生的绘画作品用笔厚重,追求光影的感觉、幽静的境界,注重超越现实生活嘈杂、喧闹的尘俗世界。无论是写中国古代诗人诗意的作品,还是自出机杼的作品,无不取法自然、率性而为、随意挥洒,在一石一木、一枝一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况味、文化积淀和哲学思考。欣赏道远先生的绘画,似享受恒久的文化安慰。画法上溯唐宋山水画坛王维、李成、范宽、董源诸大家,取精用宏、变古为新,深得传统奥秘。于古朴中透出峻逸、幽静中见到灵动,疏朗飘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象美、抒情美、意境美、技艺美四美皆有,允称承传统之美,抒现代之情,颇有大家风范。

三、文风朴实有见地

王菊如老师撰写过诸多评论文章,多独到见解。如曾撰文《老年教育与老年书画》,在“第三年龄大学篇章里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的老年教育机构或场所——老年大学,国际上称之为“第三年龄大学”, 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 我国虽然有活到老,学到老之古训,但多半指“自学”、“ 自修”,並没产生社会保障制度,也无机制可循。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也出现了这个新生事物,有识之士开始兴办老年大学,此举很快得到社会各界响应,各地风起云涌,发展迅速,门类诸多,办法多元。就社会层面而言,有省市办、有区县办、有社区办。甚至各行各业,有条件的地方也都办起不同类型的老年大学(学校),我国真正的终身教育体制,由此逐渐形成。这对老龄人群而言,无疑是福音;对社会发展而言,是进步;对构建社会稳定、和谐环境,提供了保障。

在“老年教育的核心是老有所乐”篇章里指出:早在“十一五” 规划时,政府对发展老年事业曾提出总体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十年前还有“多办老年大学,办好老年大学,抓好老年教育”的提法。就老龄人群整体性生活质量而言,涵括两个基本层面:物质与精神。城镇老年在物质方面,比如生存、生活条件,医疗、健康条件,除一些特殊人群外,大多由于政府有关老龄普惠性政策,正在不断落实,故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保障。但在精神、人文关杯方面,还不容乐观。多办老年大学,办好老年大学,把老年教育搞好了,或许就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就能丰富和全面提升老龄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老有所教”,这个“教”字,自然是指“老年教育”。“老有所为”,凡教育总会有成果,总会有所得,不管得多得少,得大得小,有得便有“为”。“老有所学”,尽管这个“有所学”的概念较为宽泛,包括享有不享有“学” 的权利,“学”的机会,但主体是涵括教育中的学,老年教育就是老年能再学习,通过学习,再一次融入社会。至于“老有所乐”,一个“乐”字,笔者以为,既是老龄事业总体目标的归结,也反映老年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更是书画教育的直接获益与受惠。

在“老年书画教育有特殊意义”里指出:门类丰富的老年教育,其中尤以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为核心的书画教育,在老年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中国书画本身,是东方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在世界范围而言,是鲜明的东方文化(艺术)符号之一。其创作工具、创作材料、创作思维、审美趣味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特别像书法,已列入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以老年教育可说是一种特殊教肓。这种教育,在历经传统文化教育过来的老年人中,接受基礎较为广泛,其中部分人还可能自幼就有这种爱好,但由于人生道路可知或不可预知的种种因素,没能实现这种理想而遗憾。人到老年却有了机会和可能,来补偿遗憾、实现夙愿,重新振奋起青年理想的热情。同时也再次体味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自尊、自信、自豪。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而骄傲,为能在晚年还可以学习,並施展这方面才华而感到生命价值的提升,充分享受这份补遗之乐。

在“书画教育是哺育老年健康心灵的鸡汤”篇章里指出:正确的书画教育,是哺育老年健康精神的心灵鸡汤。老年教育,笔者以为是“谋趣”教育,即“快乐教育”。书画教育,最具备这种功能。所以其区别于青少年的文化和成人文化(科技)教育,后者是“谋生” 教育,古人所谓为“稻梁谋”。客观目的,虽然是为社会服务,但主观上实际是通过教育,镕铸成社会有用人才,增大个人在社会竞争和人才市场上的能力和附加值。即便“继续教育”,也并不例外,所以谓之“充电”、“ 给力”。老年教育,虽也有某种社会功利,却是另一种功利,就个体而言,在受教育后,并没有谋职、谋事业的社会压力,所以应该是一种自愿的、自适的、真正的、轻松的“快乐教育” 境界,(附带一说:我们的小学义务教育,应该实现“快乐教育”,但许多小学生反映,“快乐不起来”) 现在老年教育,似乎可以谈谈这个题目,所以这是很可贵的。当然,老年书画教育,虽然本质上要求是快乐、谋趣,而在实践上,每一处,每一人,是否都能实现,实际情况、条件各不相同,效果自然也不同,有待老年教育中思考,并予以启发引导。

  (见长三角收藏报第16期2011年11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