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丽华:守住自己的教室 | 2017全人教育提名获奖者

 静林麓 2017-08-19





常丽华成长经历


1971年出生于山东淄博的常丽华描述自己童年生活时,只用了一句话:自由自在,快乐无忧。1987年,当得知自己被师范学校录取时,常丽华大哭一场。因为那时的她,胆小到无法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只喜欢一个人读书写小说,内向、胆怯的性格,让她认为自己无法面对讲台。三年的师范生涯,常丽华一直躲在图书馆里贪婪地阅读,同时坚持每天写日记,三年居然写了20本日记。谁也没想到,毕业时常丽华的第一次试讲,让听课老师非常吃惊,纷纷赞赏她“很有老师样”。回忆当时的感受,常丽华说到:“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的时候,我的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了,教室就是我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我是自由的、安全的”。


因为试讲的优秀表现,1990年常丽华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了区重点小学,从此开始了她的自由王国之旅。执教生涯的前10年,尽管使用着国家统一教材,但是常丽华如母亲般的关爱滋养着每一位学生,回想起这10年,常丽华坦言,自己很惭愧,因为除了爱和那本薄薄的教材,她没有带给孩子更多的东西。



2004年,常丽华邂逅新教育,在朱永新老师的影响下,与干国祥、马玲等一批新教育实验老师一起,开始寻求课程上的改变,教材慢慢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整本书共读、海量阅读、诗词歌赋的学习。“教室”一词对常丽华来说也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她和孩子一起将自己的班级命名为小蚂蚁班——蚂蚁虽然渺小,但是他们具有一种合作的精神,同样地,小蚂蚁班的孩子要学习的不仅是一种合作的精神,更要互相体谅、懂得分享。


每天早晨二十分钟的晨诵,孩子们在音乐和诗歌中开始一天的学习,低段是大量童谣和儿童诗;中段是古诗词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伴随着二十四节气,走进唐诗宋词,走进古老的中国文化;到了中高段便是儒家课程、泰戈尔课程。日不间断的晨诵,用声音唤醒诗歌,用诗歌唤醒生命。


每个学期常丽华都给孩子安排了旅行课程,这也是孩子们最盼望和向往的活动。2010年国庆节的世博会之旅,在去之前常丽华就带领孩子们做了世博会的课程——研究相关国家的风俗民情,当孩子们达到世博园的时候,就像故地重游一样。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世博的知识,还有他们开阔的胸襟。


蚂蚁班教室最隆重的庆典是每个孩子的生日。每个孩子过生日时,常丽华都会精心选择一个暗含了他独特生命气质的生日故事在全班同学面前讲给他听,在这个故事里,有这个孩子的影子,也有常老师对他的期待。全班同学一起为他诵读根据生日故事写的生日诗,每个同学都会为他画生日画、写生日诗,这些故事、图画、诗歌加在一起形成了一本厚重的生日书,由此成为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山东工作期间,常丽华一直致力于开发“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课程,创造性地把经典诗词的学习与农历节气融为一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孩子的经典诗词学习摆脱了机械的背诵和记忆,在大自然中、在农历节气里,唤醒和启动经典诗词之魂,让孩子稚嫩的生命与传统文化有了美妙的相遇和融合。这个课程影响广泛,后来以《24节气诵读古诗词》为书名结集正式出版,此书已被教育部纳入全国中小学图书馆藏书书目。然而,当我们跟她谈到这本书时,常丽华只是谦虚地一笑,称这本书是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中做的,对诗词学习和儿童的理解还不够深。


24节气诗词后来又经历了2.0版、3.0版,每一次常丽华都会对诗词产生新的理解,她认为这才是本真的心发感动,老师真正理解诗词以后,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反馈也才会是真正的心发感动。


2012年,常丽华进入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任教,这是一所新诞生的学校,李振村校长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课程”教育实验的整体框架。作为课程院院长,常丽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全课程”开发的核心人物。


“全课程”教育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育弊端的反思:

第一,小学低段过于精细的学科划分,影响孩子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明确提出浪漫、精确、综合的概念,小学一二年级应该是浪漫的学习阶段,所谓的浪漫就是整体的理解、感受、体验,在这个阶段,是不适合精细分科教学的。这个阶段更应该以综合性项目学习为主,让学习在生活中快乐地真实地发生。

第二,孩子的学习内容跟实际生活和生命的割裂,这种割裂让孩子无从体验到学习对他当下生活的意义。基于这两个角度的考虑,常丽华带领团队创造性地规划了“全课程”的基本教育策略:以跨学科整合为抓手,以生活化、游戏化学习为基本策略,以大主题单元为基本模式,从改变课程结构入手改变学校生态,让师生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形式上,小学一到三年级实行包班制,两个老师包一个班,老师可以把握教室生活的节奏,师生都变得从容幸福;


课程内容上,根据不同阶段孩子对世界、自然以及自我的认知角度不同,构建不同的主题设计,每学期3-4个主题,比如一年级第一本主题学习是《我是一名小学生了》,就是从孩子初入学校,对学校的认知、对朋友的认知角度来考虑的,这样贴近儿童生活的课程内容设置,极大地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上,全课程强调生活化、游戏化学习方式,同时融入艺术、美术、舞蹈、戏剧等学科。尽管小学中高段之后会实施分科教学,但学科之间不再是割裂的,学科教师之间也不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共同研讨,通力合作,以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快乐生活为共同目标。


要应和着生活和学生生命节奏来安排的课程,常丽华坚信:课程的终端,不是物化的东西,而是一个个活泼泼的、发展了的生命,让每个生命,如其所是地成为他自己,是课程最核心的目标。如今,亦小的小蚂蚁班已经四年级了,常丽华将学过的每一个主题汇编成一本教材,已经编辑了24本,是“全课程”教育的实践结晶。



在全人奖工作团队考察期间,四年级小蚂蚁班即将结束大唐课程的主题学习,为了让孩子们对唐朝都城长安有更加直观深切的认识,在此之前常丽华已经带领部分小蚂蚁奔赴西安游学,并且邀请专业游学机构带着唐朝的文物、图片、地图等资料来到亦小为孩子们展示和讲解。我们也许会产生疑问:像大唐课程这样的主题,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知识是及其复杂的,如何把握合适的“度”?


常丽华答道:一切的学习都应该从孩子的问题出发。大唐课程一开始,会让孩子在对大唐有一个大概了解之后提出自己最想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之后所有的学习,都是基于孩子们的问题来展开的。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解决了,课程目标就完成了。每一个课程都不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要讲得很全面、很透彻,否则孩子会很累,反而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教育要留给孩子探索的空间。


阅读和写作,是小蚂蚁班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关于阅读的理念,常丽华最早受益于干国祥老师,划定的是千万字的阅读目标。每个学期,常丽华只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带领孩子学习语文课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进行经典阅读,低段是大量的绘本和桥梁书,以引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中段让孩子们在大量童话、小说的阅读中,完成阅读的自动化;高段开始深度阅读,科学、历史、人物传记等等。因为在推动儿童阅读方面的卓越贡献,2008年,常丽华被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小蚂蚁班成立了四个学院:斯莱特林学院、拉文克劳学院、格兰芬多学院和赫奇帕奇学院,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小院长和QQ群,每个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在群里语音汇报当天的读书情况,读了什么内容,读了多长时间,自己的思考是什么,院长听完小组成员汇报后会有一个整体汇总,在第二天晨诵时分享给全班。小蚂蚁班孩子的阅读量一个学期可达数百万字。当被问及大量的阅读是否让他们感到辛苦时,孩子们的回答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不辛苦,阅读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每天不读书,会感觉少了点什么。”



海量、广泛的阅读,让写作也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大唐课程诗词学习接近尾声时,常丽华给孩子们阅读了公众号六神磊磊的一篇文章《唐诗就是一场太阳与月亮的战争》,认真体会其构思和写作方法之后,小蚂蚁们写出了《春天就是一场百花的争奇斗艳》,将所有关于花的诗词串联成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与此类似的还有通过阅读《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小蚂蚁们写作了《李白,一个大V的传奇》,用诗歌来描述李白的一生。小蚂蚁班每周都有写作课,孩子们将自己的读书心得、游学见闻、假期趣事通通用文字记录下来。



“中国雷夫”教室里的故事


2012年3月6日至8日,《第56号教室奇迹》的作者、美国总统艺术奖章获得者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受邀来到中国,雷夫的故事迅速传遍中国大地。在一次会议上,新实验教育开创者朱永新老师神情激动地说道:“我们中国也有雷夫这样的优秀老师,甚至我们中国的雷夫,比美国雷夫毫不逊色!她就是常丽华!”“中国的雷夫”这一称呼,从此被业界广泛传诵。



20多年来,尽管有过疲倦、茫然的时候,但她从未想过离开。因为只有在教室里,她的心才会安定。常丽华一直以来的朴素理想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


常丽华非常注重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用点滴的行动来感化他们,把他们融入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每天,她会给家长一张便签,每周要给家长写一封信。当有人质疑这件事情的必要性时,常丽华回答道:“每天的便条就是跟家长来描述孩子一天的生活,我们在教室里经历了什么,我们的课程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描述这些的同时,也是在传达一种育人的价值取向,只有足够充分的沟通,家长才能与老师成为同盟军,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除了每天的便签、每周的书信,常丽华还会邀请家长来参加每个课程的结课仪式,每学期末的庆典和戏剧演出,家长也是不可缺席的,《草房子》《绿野仙踪》《一百条裙子》等孩子自编自导的戏剧,家长观看的时候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和成长。在家长的表述中,他们和常丽华老师不止于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更是朋友、是知己。至今,很多山东的家长还与常丽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起探讨孩子的阅读书目、青春期亲子相处、职业道路选择等问题。



说到书信,常丽华跟小蚂蚁班的孩子曾经有一段关于书信的传奇。2011年11月,常丽华作为齐鲁名师赴澳大利亚学习一个月,这期间,每到一处她都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学习内容、自己的所感所想写信发给孩子,还会提一些问题考考孩子们。


课堂上,代课老师带着孩子们读信、写回信。尽管分别一个月,但是孩子们感觉到Ms常(孩子们平时都称常丽华为Ms常)依然每天在给他们上课,只不过课程内容换成了澳大利亚。这些书信后来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以《教室,在书信中飞翔》为书名结集出版,影响了成千上万老师。


教育,重在唤醒。在常丽华的课堂,她很少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扮演那个隐形的唤醒者。在《三打白骨精》的学习中,孩子们认为唐僧很笨,不相信孙悟空,常丽华发问:唐僧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当他看到的是弱弱的老人和妇女时,他该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相信孙悟空?孩子们陷入沉思,尝试着从不同立场看问题。

大唐课程的诗词阶段,为了让孩子理解李白和杜甫不同的生命特质,常丽华给孩子丰富的资料,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和思考,也希望孩子们能够最终回到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理解了李白的潇洒、杜甫的沉郁,也在思考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育,也是慢的艺术。常丽华坚信,每个孩子都象是一支待开的花朵,有它自己绽放的时机。小蚂蚁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坐不住的小男孩,有时候甚至躺在地上,完全在课堂状况之外,常丽华并没有呵斥和管制他,而是采取包容的态度,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他,久而久之,这个孩子被课程吸引,也爱上了阅读,成为发言最积极、思考问题最深刻的孩子。


教育无他,唯念兹在兹


“为教育而生,用生命在教学”。是同事们对常丽华的评价。她不光是一个语文老师,更是孩子们的人生导师。在她的课堂中,一直都在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帮助孩子习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品德,让他们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和她交谈的时候,孩子们的日常趣事被娓娓道来,像母亲拉家常一般,她熟知每个孩子的脾气、特质。苏霍姆林斯基、怀特海、雷夫、佐藤学等教育家的儿童教育理念被她内化为日常的点滴,让孩子们感受到由衷的幸福。


在对教育的探索上,常丽华不断突破自我的限制。教学相长是她的信条,曾经班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总是对她提出质疑,常丽华由此反省自己的自以为是,从中学习聆听孩子;在观看《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之后,对比主人公马修老师,常丽华检讨自己做得不够好,给全班孩子道歉;在刚刚接手“全课程”的时候,常丽华曾自我怀疑,自己是否能做好,彼时的她,在别人眼里已经是个大名人了,但她却甘于放下之前的一切,从头开始。


如今,“全课程”已经成为一个通用概念,其核心理念被全国各地很多学校所借鉴。常丽华认为,作为老师,不光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自己的生命体验丰富了,孩子的生命体验才会丰富,多年来,始终对新事物保持着好奇心,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为了做好包班教学,常丽华跟着相关老师学习体育、戏剧、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全面提升自己,她的画画水平,还得到了孩子们的大力称赞。


正因为这种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特质,常丽华对自己教学表现精益求精。尽管课程开发已经走在了最前面,但她还时常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观摩学习,互相交流教学心得和技巧;对于自己的经验分享,常丽华也毫无保留,她的课堂完全开放,亦庄实验小学实行了传帮带的师徒制,每天课程结束后,她会带领年轻老师回顾当天上的课程,反思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其他班在上的时候可以怎么改进。八九点研讨结束后,还会在微信群里继续交流到晚上十一二点。


出去做讲学,她也是让年轻老师走在前面,自己在幕后做支持。至今为止她没有什么耀眼的官方荣誉,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和她一起搭班的老师,都会感到非常的快乐自在。


对教育的纯粹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教师应该有的模样,在帮助孩子建立与真实世界联系的过程中,也是常丽华不断建立自己和世界联系的过程。


除了做老师,常丽华想不到自己还适合做什么,她曾说:“是孩子给了我力量,和他们在一起,我变得活泼、轻松、自如。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让我看到了最好的自己。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工作,恰巧又是自己最喜欢的,这是最幸福不过的事。” 常丽华用她那温柔和坚定的臂膀,为孩子撑起了一间纯净的教室,让人不由得不忍心给她贴任何标签,仿佛一字之差,便会毁坏这片乐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