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南宁永宁街拐弯处有一家不起眼的“老嘢扣肉糯米饭”,据说已有至少20年的开店历史,风味独特很受邻里街坊以及一票吃货的欢迎。凌秀英大姐就是这家店的老板,每天凌晨2点,当这座城市人们还在梦乡中的时候,凌大姐就已经在开始为吃货们张罗着扣肉糯米饭的制作了。每天都是重复着一样的步骤:把400-500斤的糯米捞起来,然后放到水龙头下面,用清水冲洗干净,冲洗后,把糯米放在簸箕里让水沥干。趁着这个沥干水的过程,李大姐还要动手切个300斤的扣肉,因为等糯米沥干水之后还要和扣肉一起放到木桶里面蒸。这些繁重的活儿,10多年来,凌大姐都是亲力亲为,后来,随着门店的顾客越来越多,糯米饭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大姐也清了小帮工。 那么有的朋友可能会有个疑问,为何起名“老嘢扣肉糯米饭”呢?凌大姐笑着说,其实这些都是老顾客给她叫的,在早年她接手阿婶的这个手艺之前,是阿婶在卖这个糯米饭,那时候并没有固定的店面,每天都是把小摊摆在路边。南宁的老街坊总喜欢把上了年纪的人称为“老嘢”,就这样一致被“老嘢”“老嘢”叫个几十年,大家伙都习惯了,也觉得很有亲切感。直到1998年,凌秀英大姐从阿婶手中接过了祖传秘制扣肉糯米饭的生意,随后就在附近的永宁街把这间店面租下来了,为了让老顾客延续亲切感和方便顾客找到门店,于是就顺势用上了“老嘢扣肉糯米饭”这个招牌。 了解南宁这座城市的人都知道,在南宁其实是没什么一年四季的说法的,基本是常年是骄阳似火的天气,夏天长,春天和秋天时间短,有人开玩笑说,南宁只有冬天和夏天,其实一点也不夸张。虽已立秋,可每当中午12点的时候,也是南宁天气最热的时刻,此时在老嘢扣肉糯米饭门口,热情的“糯米饭吃货”们开始排起了长队。等的人汗流浃背,做的人也汗流浃背。凌秀英站在一个大木桶前,熟练地将糯米饭按量装到碗里,再从旁边的铁锅中捞出一块肥瘦相间的扣肉,顺势将扣肉汁朝糯米饭上一淋,一份扣肉糯米饭就送到了食客手里。 尽管每天凌秀英早上6时才开始营业,但是有时候凌晨四五时就有客人过来买糯米饭了,越是临近中午时段人就会越来越多,店门口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看似简单的一桶糯米饭,却总是让众多吃货甘愿顶着烈日等候。“说不上什么太多的秘诀,就是传统的味道,好大糯、木桶蒸、肉汁淋,又鲜又香。”凌秀英说,扣肉糯米饭并非独此一家,但很多顾客就只认这个味儿。有些人大老远从仙葫开车过来,只为了打包一份糯米饭;有的凌晨就在门口等着,有时凌秀英看着第一锅糯米饭还未出炉,好心地劝他们先回去休息,老顾客都摆摆手说“再等等”。 有人羡慕凌秀英生意好,店门口总是很热闹。但她说,其实在这个热闹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起早贪黑的劳动,其中甘苦自知。她说,能让大家伙儿吃上一碗纯正的老嘢扣肉糯米饭,回味老街的传统味道自己也很开心。 下午2时左右的时间,凌秀英把当天最后一碗扣肉糯米饭打包好,送到食客手里。还有赶来的顾客们不甘心地问:“糯米饭还有吗?”每每这个时候,凌秀英都只能抱歉地告诉他们,已经卖光了。 为什么不多做几桶?为什么不多请点人、多开家店?类似这样的问题,凌秀英不知道被问了多少次了,但每一次她都只能摇摇头。“这些老手艺老味道,放到别人手里我信不过。这人啊,钱是赚不完的、工也是做不完的。”凌秀英说,正因为所有的过程都是亲力亲为,所以这一口糯米饭才能保证它的味道。一旦为了赚钱随意加量、加盟,恐怕这个味道慢慢地就找不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