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对联的写作艺术

 杏坛归客 2017-08-19

      对联俗称“对子”,又叫“联句”、“联语”;有的常贴在柱子上,所以又叫“楹联”,是一种使用极为广泛的文学形式。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一种独具艺术特色的奇葩,在全世界只有一字一音的汉字才能做到。加之对联与中国书法艺术相得益彰,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除在传统的春节,每家每户都要书写、张贴春联,表达对新的一年的希冀与祝愿,表白自己的情操和追求,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外,平时遇到婚丧嫁娶、新屋落成、乔迁新居、长者寿辰等活动,也有书写、张贴对联的习惯。

        对联不仅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咏作赞颂业绩,抒发情怀,勒石立碑,祈求千秋不朽。特别是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的对联佳作,咏人说事,写景寓情,论古道今,给人启迪。这些对联多以优秀的书法艺术镌刻在名山巨石,镂雕于殿堂庭院的楹柱,古往今来多少游人迁客伫足吟诵,辗转传抄,流芳百世,给文坛频添了无数佳话。这一副副对联,虽然不能与鸿篇巨著相提并论,但它在不长的篇幅里所表达的意境,那高超的文字技巧,使人惊叹不已。可见,对联并非是“短言片语”“文字游戏”,而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鉴于此,本文就对联的写作艺术做一下探讨。


一、对联的写作特点

        对联分上联和下联,只有将上下联合起来,才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任何一副对联,它的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是相等的,如果上下联的字数不相等,就不成其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要求。但是并不等于说,上下联字数相等就是对联,对联还必须要讲究对仗和平仄相对。

        对仗就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比较严格的对联不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要一样。也就是字数相等、句式相似、结构相同、词性相当、节奏相协、平仄相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在这副对联中,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而且句式相同;在上下联中,名词与名词是相对的,“山”对“墙”,“竹笋”对“芦苇”,“嘴”对“头”,“皮”对“脚”,“腹”对“根”;形容词与形容词是相对的,“尖”对“重”,“厚”对“轻”,“空”对“浅”;方位词与方位词是相对的,“间”对“上”,“中”对“底”。总之,上联与下联的每个字的词性都对上了。

        对联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对仗关系来看,一般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正对的对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近或相关联。如周恩来少年时书赠一留日同学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上下联内容一致,寥寥八个字,表达了周恩来少年的壮志豪情,对仗工整,是一副精彩的正对。又如,史可法墓联:“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也是一副很好正对。在构思创作这种对联时,要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或者少用同义词来相对。如上下联的对仗在意义上雷同、同义、近义、相似或差别不大,这就犯了“合掌”的毛病。广东潮州双忠祠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就是一副“合掌对”。 “忠臣”与“国士”、“无”与“不”、“二”与“双”在意义上差别都不大,甚至同义。又如:“散步江滨观浪涌;闲行河畔看波兴”,也是一副“合掌对”,这种“合掌对”是撰写对联的大忌。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联意思相反。反对的对联对比鲜明,起伏跌宕,容易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如:“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无才应愧车前卒;有志何愁饭后钟”,上联和下联一正一反,一扬一抑,取得了“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艺术效果。

        3、串对。又叫流水对,其特点是上下联表达一层意思,但分成两句来说,各联孤立地看,往往意思不全,甚至没有什么意义,上下两句联起来,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串对读起来一气呵成,比正对优越。如:“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用于书房里的对联,勉人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关系连贯,通畅如歌,所以为许多读书人所喜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一副流水对。串对的上下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如孤立地看,因缺乏连贯,便意境不全了。

        三种常用的对偶方法,各有千秋,掌握得好,都可以写出好的对联。撰写对联与写诗有相通之处,既要符合对联的特点,又要做到达、雅、俗。文字要多推敲,内容要多提炼,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平仄相对是针对声调、节奏、韵律来讲的。对联只有两句,和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不同,对联用不着押韵脚,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个序列包含两拍、三拍或四拍。对联要求有音乐性,这首先表现在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如节奏调谐,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 

        这种节奏感,在对联中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对联创作的一个要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四字句的对联是一句两拍。如杭州西湖湖心亭联:“中央/宛在;一半/勾留”,上联两字一拍,下联也两字一拍,必须合拍。而像“江山/如画;唱/春光好”,上、下两句尽管都是两拍,但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这一点是撰写对联必须遵守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必须节拍协调,长短强弱都不能错乱。

        五句的对联一般都是每句三拍,如苏曼殊书普陀寺联:“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李大钊先生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七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四拍,如春联:“车水/马龙/农家/乐;花好/月圆/晋阳/春”;桂林叠彩山联:“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对联的数字没有固定数目,构成联语节奏的方法和因素又有许多,运用起来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急缓和谐,轻重抑扬鲜明。

        句讲节拍,字调平仄,调平仄是对联音乐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汉语在发音上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为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了,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平声对其他声调来说,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人作诗词,特别讲究平仄,用平用仄,字有定声,平仄交错,律有定格,错综字调,调谐节奏,形成了诗词的音乐性。对联不讲究押韵,上下联的调平仄比诗词的调平仄要自由得多,但也非常讲究和注重字音的平仄与协调,也就是说要做到平仄相对,抑扬顿错。特别是对联还强调上联要以仄声字收尾,下联要以平声字收尾,这样才不失声律。上下联的句数在两句以上的,要特别注意停顿处用字的平仄,尽量做到平仄相反。

        一副对联如果注意平仄声律和谐,吟诵起来就优美悦耳。上联和下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的绝对相反,有的大体相反。能做到严格相对而不损害对联的内容,固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对,做到大体相对也可以,一两个字例外不会影响全联的音乐性。如“政善人勤,百业兴隆春后笋;山欢水笑,万家富裕锦中花(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这副对联上下联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而且立意高雅,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所以是一副雅俗共赏的佳作。


二、对联的写作手法

        对联的写作手法很多,而且独具特色。这里重点谈几种特殊的手法。
       1、 比喻法。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启发人们的思考。还有的对联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如通用的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纪晓岚戏作的自挽联:“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都是运用这种手法,达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

        2、问答法。由于对联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这样,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解放前,有人曾为一家财神庙撰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石达开赠理发匠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因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也是一问一答,在幽默诙谐中,生动地刻画了理发匠的形象。

        3、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都是用了人格化的手法。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否则会弄巧成拙。

        4、衬托法。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侧面衬托就是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其它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耐人寻味。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也是运用了衬托法,用“疏亲慢友”对“远富近贫”,并在结尾用了一对反义词“多”和“少”,从反面对曹雪芹的崇高人格作了热情的赞扬。

        5、对比法。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如郭沫若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蟾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杭州西湖岳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也运用了对比法,上联为埋葬岳飞父子的青山庆幸,下联替铸造秦侩夫妇等奸臣的白铁不平,两相对照,藏忠否奸,爱憎分明。郑板桥题天师洞台榭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也是运用了对比法。
        6、集句法。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联:“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就是集自唐人诗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鲁迅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就是集录清代何瓦琴的句子。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如江西九江琵琶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诗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琵琶行》诗句中的词意,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琵琶声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琵琶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7、镶名法。就是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镶嵌在联语中,暗寓褒贬。镶名格式很多,可以嵌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这些专用名词分镶首尾。如安徽灵壁虞姬墓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是鹤顶格,把虞姬分镶句首;“名闻塞北三千里;色压南京十二楼”,这是蜂腰格,将“北京”分嵌句中;“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梅兰芳字畹华)”,这是凤尾格,句尾各嵌一名;还有拆嵌格,“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谐承畴)”,把史可法、洪承畴的姓名拆开分嵌首尾。

        另外,在对联的写作中,顶真、反复、反诘、谐音、象征、用典、拆合、夸张、排比、回文、双关、摹状等手法也常被运用,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对联可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可以庆祝节日,贺人新婚寿辰,寄托哀思,装点名胜,讽刺丑态,娱乐心情,进行思想教育。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各行业还可以利用对联宣传产品,搞活经济,如山东孔府宴酒集团就曾以“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为联进行广告宣传,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宏大,对孔府宴酒的宣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对联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不仅能使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焕发新的生机,而且还能使其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