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原徘徊(五)

 wodedoc910 2017-08-19
高原徘徊(五)—兰花花(二)—吹鼓手

      “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吹是吹手,吹的是唢呐;打是鼓手,打的是鼓、锣和镲。小户人家迎娶,一个班子都用不上,越是大户人家,场面、规模就越大,几队班手轮换着来。30年代闹红后少有这样的景象,倒像是明清绥米地区富豪迎娶的场景。
      王八戏子吹鼓手,装烟倒茶下九流。
      旧时的行业分工,至少有上、中、下三九二十七流,吹鼓手排在下九流中的第六位,剃头匠的后面,戏子的前边。
      陕北民歌的曲词也说明了吹鼓手地位的低下,比如《女儿令》,“女儿愁,女儿愁,把我许给一个吹鼓手”。这词听起来熟悉,于是想起《红楼梦》中花花公子薛蟠喝酒行令时说:“女儿愁,绣房里钻出个大马猴。”此句何其粗俗,此事又何其典雅,会玩。
      陕北版的《月儿弯弯照九州》是这么说的:
      “月儿弯弯照九州,什么人欢笑什么人愁,什么人高楼饮好酒,什么人留在门外头?
      月儿弯弯照九州,新女婿欢笑新媳妇愁,送人的高楼饮好酒,吹鼓手留在门外头。”
      这不过是百年左右的事,尔格有点搞不懂了。新女婿高兴是对的,新媳妇咋愁的个什么嘛,我就纳这个闷,咋是害不哈,还有吹鼓手亦属送人的行列,为什么冷落在外不让入席。
     也许是这样, 旧时的红白喜事,凡送礼的都入席。人太多,于是规定了时间,吃完一拨换一拨,即“流水席”,而吹鼓手要从头吹到尾,离不开。最后还是要入席的。
      汉刘邦臣下多草根,樊哙狗屠,周勃吹鼓手。刘邦死前托付说,“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所以,任是下几流也不可小觑。
      直至今日,陕北的唢呐手仍以绥德、子长为最。这里出大汉,他们的先辈多为明清时期戍守于此的军士。绥德汉的英雄史可上溯至秦汉,代表人物则是宋代的韩世忠,尔格市中心高高矗立着他的雕像。“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手下士卒亦如狼如鸷,骁勇异常。更有一身蛮力,数百斤重的石碾盘,轻轻地一抓就起来。
      这子长的吹手好生了得,不比是不知道的。丁兄说,他在学校时就是军乐队的号手,吹的是小号。腮帮子一鼓,嘹亮的号声响彻全场。但他吹起唢呐来还略逊一筹,总感觉憋气。扭不过那一股劲来。要我说,是马奶奶和冯奶奶,差两个点。
      我在延安百米大道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盛大节日上见识过子长的吹手。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这种最具象征性的装束日常生活中已经见不到了,成为一种道具。个顶个精挑细选出来的彪形大汉。可以想象那一身紧绷的疙瘩肉,铜头铁臂两枚腰,厚如牛皮的肚腹胀得鼓鼓的,浑圆,气崩儿足。这是北京话,儿音,特别的意思。当唢呐高高扬起时,那虎虎雄威绝不逊于祖辈当年。一口气吹下来,满脸憋得通红,脖颈上的青筋像一条条蚯蚓蠕动,闹着玩呢?
      我在这里刻意强调了陕北大汉的历史渊源。
      明代榆林有36堡,规模大的超过了小县城。那会儿的县城,跟村庄也差不多,就是延安城面积也不超过一平方公里,从这头能看到那头。营堡在失去军事作用后自然转化为民居的市镇。
      陕北从战争中走来,无论是民风、宗教、人种,还是诗词、民歌、说书、秧歌、锣鼓,还是石雕、石刻、石画像,以至于山川、河流、城镇、道路的名称,都可以看到历史遗留的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