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软体动物

 典咏缘 2017-08-19
神经系统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中,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体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pedal cord)和一对侧神经索(pleural cord);较高等种类的神经系统由4对神经节和与之联络的神经构成:脑神经节(cerebral ganglion)1对,位于食道背侧,派出神经至头部和体前部,司感觉;足神经节(pedal ganglion)1对,位于足的前部,派出神经至足部,司运动和感觉;侧神经节(peural ganglion)1对,位于体前部,派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等;脏神经节(visceral ganglion)1对,位于体后部,派出神经至内脏诸器官。各对神经节之间有横的神经联合,各不同神经节之间亦有神经连索,这些神经节的排列和神经联合以及神经联索的长短随类别不同而异。原始的种类没有显明的神经节,神经系统主要由围绕食道的环状神经中枢和由它派生的2对神经索构成,如单板纲。在腹足纲、瓣鳃纲和掘足纲等较进化的种类,神经节分化明显;而在高等的头足纲,各神经节均集中在头部形成脑,外有软骨包围。

  感觉器官

  软体动物已分化出触角、眼、嗅检器及平衡囊等感觉器官,感觉灵敏。触角的数目和形状各类不同:新碟贝有2个口前小触角;腹足纲前鳃亚纲有1对头触角;肺螺亚纲有2对触角,其中1对大触角起嗅觉作用。后鳃亚纲的嗅角、头足纲的嗅觉陷,都与肺螺亚纲的大触角相似。在瓣鳃纲,外套膜边缘、水管触手都有感觉细胞起触觉作用。

  1、眼:软体动物眼的构造,从最简单的色素凹陷直到复杂的具晶体和网膜结构的都有。眼通常1对,位于头部两侧,有的生于触角顶端。头部不发达或头部退化的类群无头眼,但石鳖类的贝壳表面有微眼,瓣鳃纲很多种类有外套眼。

  2、平衡囊:除双神经类外,其他类群都有平衡囊,位于足部,左右各1个,由足部皮肤内陷而形成。原始的种类囊内具耳沙,演化的种类则具耳石,在耳沙或耳石的刺激下,动物能测定行动的方向和保持身体的平衡。平衡囊受脑神经节的控制。

  3、嗅检器:是水生软体动物用来检验水流中沉积物质量和水的化学性质的器官,受脑神经节派出的神经控制。

  消化系统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肠、肛门和附属的腺体。口为一简单的开口或具较发达的肌肉。瓣鳃纲口的周围有发达的唇瓣;头足纲有口膜;除瓣鳃纲外,口腔内均有颚片(mandible)和齿舌(radula)。在腹足纲,或是仅有1个颚片位于背面,或是有2个位于口腔两侧,在头足纲,有2个颚片分别位于口腔的背腹面,颚片可辅助捕食。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odontophore)表面,由排列成行的角质齿构成,似挫刀状。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齿舌的形态,包括小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因类而异,为区分科属的依据之一。小齿组成横排,许多排小齿构成齿舌。每一横排有中央齿一个,左右侧齿一或数对,边缘有缘齿一对或多对。齿舌上小齿的排列以齿式表示,如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的齿式为2.1.1.1.2。口腔内有唾液腺的开口,口腔向下为食道,食道常形成嗉囊。食道也有附属腺体,如腹足类的勒布灵腺、毒腺等。食道向下为胃,胃通常为一花卵形口袋,其内壁有强有力的收缩肌。在腹足纲的被鳃亚目中,有些种类的胃壁生有咀嚼板。在裸鳃亚目中,有的种类具成行的几个质齿。在瓣鳃纲的胃中,常有1个幽门盲囊,其中有晶杆。胃内有主要消化腺肝脏的开口。胃的后部为肠,胃肠之间常有1个瓣膜分开。肠的末端为直肠,有的种类在直肠内有附属的肛门的开口。软体动物的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内寄螺,Entocolax)退化。

  呼吸系统

  




  软体动物

  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鳃是由外套膜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的。鳃的形态各异,包括鳃轴和鳃丝。有的种类鳃轴两侧均生有鳃丝,呈羽状,称盾鳃;有的种类仅鳃轴一侧生有鳃丝,呈梳状,称栉鳃(ctenidium);有的鳃成瓣状,称瓣鳃(lamellibranch);有些种类的鳃延长成丝状。称丝鳃(filibranch)。有的本鳃消失,又在背侧皮肤表面生出次生鳃(secondary branchium),也有的种类无鳃。鳃轴与动脉和静脉贯通,通过鳃的污浊血液即进行气体交换。鳃的数目和形态随类别而异,成对或为单个,在单板纲为5或6对,多板纲为6~88对,原始的腹足类为1对,较高级的种类为1个,瓣鳃纲为1对,头足纲为2对或1对。陆生软体动物均无鳃,在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形成微细血管密集的肺室,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这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性。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blood sinus)及血液组成。循环系统的中枢为心脏,心脏位于身体背部的围心腔(pericardinal cavity)中,有一个心室和根据类别不同有1个、2个或4个心耳。心室壁厚,能博动,为血循环的动力;心耳常与鳃的数目一致。心耳与心室间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血管分化为动脉和静脉。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故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一般为开管式循环,但在较高等的头足纲,动脉管和静脉管内的微血管联络成为闭管式循环。血液无色,内含有变形虫状细胞。血液中一般含血清素,血液呈青色。仅瓣鳃纲中的蚶和腹足纲的扁卷螺科有血红素,血液呈红色。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排泄系统

  软体动物的肾脏呈囊状,由具纤毛的肾管形成,肾管的一端与围心腔相通,另一端在外套腔中开口,不仅输送集于围心腔中的废物,而且能滤出血液中的废物一并排出体外。肾脏在单板纲为6对;在多板纲、瓣鳃纲、原始腹足纲以及头足纲的二鳃类为1对;在四鳃类为2对;高等的腹足纲只有1个。除肾脏外,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的许多种类的围心腔壁上的腺体亦有排泄作用。腹足纲后鳃亚纲的肝脏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排泄器官。

  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基本上是后肾管,其数目一般与鳃的数目一致,只有少数种类的幼体为原肾管。后肾管由腺质部分和管状部分组成,腺质部分富血管,肾口具纤毛,开口于围心腔;管状部分为薄壁的管子,内壁具纤毛,肾孔开口于外套腔。后肾管不仅可排除因心脏中的代谢产物,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另外围心脏内壁上的围心脏腺,微血管密布,可排除代谢产物于围心脏内,由后肾管排出体外。

  生殖系统

  




  软体动物www.diesi.com

  软体动物的生殖系统由生殖腺、生殖输送管、交接器和一些附属腺体构成。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输送管内端通向生殖腺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直接开口于体外。软体动物有雌雄异体和雌雄同体之分。雌雄异体的种类包括多板纲、绝大多数的前鳃亚纲和瓣鳃纲、头足纲等,它们有的通过交尾受精,有的将生殖产物分别排到水中受精。雌雄同体的种类包括无板纲、后鳃亚纲、肺螺亚纲以及少数的前鳃类和瓣鳃纲,它们大多通过交尾受精。

  软体动物的受精卵是典型的螺旋型卵裂,由外包或内陷或由二者形成原肠胚,原肠胚形成后,很快发育为自由游泳的担轮幼虫。个别种类从担轮幼虫直接发育成成体,但大多数种类从担轮幼虫发育成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然后才发育成成体。担轮幼虫的形态与环节动物多毛类的幼虫近似,面盘幼虫发育早期背侧有外套的原基,且分泌外壳,腹侧有足的原基,口前纤毛环发育成缘膜(velum)或称面盘。大多数的海产腹足类的担轮幼虫在卵袋中度过,一些前鳃类和淡水腹足类、肺螺类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都在卵袋中度过。在淡水中生活的蚌类,面盘幼虫特化为适应寄生生活的钩介幼虫(glochidium),这种幼虫在鱼类的鳃、鳍或其他部位寄生,在鱼体上形成胞囊。幼虫从寄主身体获取营养,逐渐发育成成体,破囊而出,沉落水底营底栖生活。头足纲的卵子分裂属子不完全分裂的盘状分裂类型,为直接发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