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老:《道德经》最重要、最难解的前三章

 激扬文字 2017-08-19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老:《道德经》最重要、最难解的前三章

道是可以用语言去描述的,但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并不是那个事实存在的道本身;事物是可以被认知(定义命名)的,但我们认知中的事物,也并非那个事实存在的事物本身。

万物未生而不具备任何形态之时,为“无”。它无形无象难以捉摸,不能落于具体的“名”,故而为“无名”。它是天地的开始。

万物初生而得以具备形态之时,为“有”,它有形有象可以把握,能落于具体的“名”,故而为“有名”。它是万物的根源。

由道及人。当我们的身心处于“静虚”状态时,念欲起不起,身将动不动,此时为“无”。此“无”并非寂灭之“空”,因为其中蕴含着勃勃生机,万念万行才能得以孕育产生。

处于“无”的状态时,就能在“无”中感悟到由“无”生“有”的玄妙之处,常常就能激发出灵感来。

灵感即出,心念已动,身体已行,此时为“有”。处于“有”的状态时,就能在同为“有”的万事万物中运用和检验它。

这两种状态的区别在于,“无”是不用意识主导的,是空虚宁静的感悟状态,也就是“常无欲”;而“有”是用意识主导的,是主动有为的有意状态,也就是“常有欲”。

这“无”和“有”,在于道,同样源出于道;在于人,同样源出于人。它们是道生万物并让万物得以持续演化发展的玄妙法门,也是人得以认知和运用道之玄妙的总法门。

解老:《道德经》最重要、最难解的前三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当天下人都知道去喜欢“美”的时候,那他们厌恶的东西也就已经太多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去追求“好”的时候,这本身就已经是不好了。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先和后,它们都是一起出现的,就像形体和影子一样不能互相分离。但这二者虽然同时出现,却仍然是有本末之分的,正如形体决定影子,而非影子决定形体;声是音的根本;而非音是声的根本;楼下是楼上的根基,而非楼上是楼下的根基。

所以,“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成就的;“长”是由“短”比较而来的;“高”是由“下”积满而出的;“音”是由“声”应和而起的;“先”是由“后”跟随才有的。这是一个恒定不变的规律。

故人有所“美”,则必有所恶;人有所追求,则必有所摒弃。人人都去追求这天下公认的好,却无人愿意承受“诟”、“不祥”、“后”、“下”等不好,则天下必然会由此失去“好”的根基,而造成整体的不好。

因为域中自有这种恒定不变的规律存在,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处无为之事,以造就众人之各有所为;行不言之教,以造就众人之自主自立。

万物由此而欣欣向荣,圣人也不会去干预;人民由此而生生不息,圣人也不会去占有;国家由此而安定繁荣,圣人也不会去自恃为恩德;功业由此而得以成就,圣人也不会去占据。

因为圣人知道,自己并不是造就这一切的源始,而只是在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只有不自大到把这成功当成是自己一力所造就、一人所拥有的,成功才会一直相随,而不会离去。

解老:《道德经》最重要、最难解的前三章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把贤能的人当成高贵的而去推崇他们,人民才不会为了得到“贤能”的名号而互相争斗;不把难以得到的货物当成珍贵的而去看重它,人民才不会为了得到它而去做盗贼;不把可以引发人民欲望的东西显露出来,人民才不会纷争不休,天下才不会混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让人民清心而寡欲,但生活富足;让人民知足而不争,但身体强健。而从来也不会去挑拨和放大人民的欲望,启发他们产生诡诈狡谲的智慧。

如果那些推崇使用智巧来治国的人,都能知道这个道理而不敢妄自违背,顺应天道而不胡乱作为,那天下就不会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