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541—604) 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北周勋臣杨忠之子。北周时袭父爵为隋国公,其妻是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之女,其女又是周宣帝皇后,因而拥有很高的权位。大成元年(579年),周静帝以八岁幼龄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封隋王。大定元年(581年),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改元开皇,仍都长安。开皇七年(587年),攻灭建都江陵的后粱。开皇九年(589年)攻占建康,俘陈后主,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立的局面,全国复归统一。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改革,确立三省六部(曹)制度,简化地方行政机构,裁汰冗官,初创科举制度,改进府兵制。在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整顿赋役和户籍,统一钱币和度量衡。这些措施,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仁寿四年(604年)七月,为其子杨广所杀。《隋书》卷一、《北史》卷十一有纪。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569--618) 文帝杨坚次子,少得独孤皇后宠爱。开皇二十年(600年)文帝废太子杨勇后被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在大臣杨素等参与下,杀父文帝及兄杨勇,夺取帝位。在位期间,穷奢极侈,滥用民力,常年征发以数百万计的民伕,开凿南北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筑西苑,缮离宫,修长城,开驰道,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先后三征高丽(今朝鲜北部),兵役也极其繁重。激化各地农民起义,隋官也乘机割据,隋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为禁军将领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缢杀。《隋书》卷三、《北史》卷十二有纪。 隋炀帝杨广 杨玄感(?一613) 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开国大臣杨素之子,袭封楚国公,官至礼部尚书。大业九年(613年)六月,他乘炀帝第二次亲征高丽,各地农民起义急剧发展的机会,在黎阳起兵反隋,造成隋统治集团第一次大分裂。不久,以十余万众,围攻东都洛阳,为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所拒,月余不克。旋被炀帝从辽阳回师击败,在西撤途中自杀。《隋书》卷七十、《北史》卷四十一有传。 杨玄感 朱宽 隋将领,曾任羽骑尉。大业三年(607年),奉隋炀帝之命,与海师何蛮“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今台湾)进行视察。次年再度前往抚慰,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朱宽 张须陀(565—616) 弘农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初任齐郡丞,先后率兵镇压王薄、郭方预等农民起义军,升齐郡通守。大业十二年(616年),被隋炀帝委任为河南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率部将罗士信、秦琼等击败卢明月领导的起义军,同年,转任荣阳通守,负责进攻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由于他骄横异常,结果在荥阳大海寺战役中,为李密设伏兵击杀。《隋书》卷七十—、《北史》卷八十五有传。 张须陀 宇文化及(?一619) 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炀帝时任右屯卫将军。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在江都发动兵变,缢杀炀帝,另立秦王杨浩为帝,自任大丞相。接着率十余万禁卫军北上,欲据关中,并北攻瓦岗军的黎阳仓,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与李密进行大战,为密所败,率残部二万人走魏县(今河北大名),毒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次年为窦建德擒杀。《隋书》卷八十五、《北史》卷七十九有传。 宇文化及 王世充(?一621) 字行满。祖籍西域,后移籍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初任江都郡丞,多次参与镇压隋末起义军。大业十三年(617年),与越王杨侗镇守洛阳,为瓦岗军所困。次年,隋炀帝被杀后,他在东都拥立杨侗为皇泰帝。先诱使李密阻击宇文化及于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又乘李密未及休整进行袭击,镇压了瓦岗军。619年废杨侗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武德四年(621年)为李世民所困,以洛阳降唐,至长安后被杀。《隋书》卷八十五有传。 王世充 王薄(?一622) 齐郡邹平(今属山东)人。为反抗隋末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于大业七年(611年)起义,以长白山(此山在山东邹平南)为根据地,自称“知世郎”,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 “避征役者多往归之”,有众数万人, “活跃于齐、济之郊”。后渡河北上与孙宜雅、郝孝德等部义军合并。不久,在南下围攻章丘(今属山东)时,为隋将张须陀击败,转投窦建德部。武德二年(619年)降唐,任齐州(治所在今济南市)总管,622年为仇家所杀。 王薄 翟让(?一617) 东郎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初任东郡法曹,因故被判死刑,后越狱,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组织起义。大业十二年(6]6年),附近各部义军纷纷加入瓦岗军,成为隋末起义中最强大的一支队伍。同年接受李密的建议,攻克重镇荥阳,又在大海寺北设伏兵,歼灭隋将张须陀部。次年攻克兴洛仓,开仓济贫,并击溃隋将刘长恭的反扑,迫使隋将裴仁基归降。不久,奉李密为魏公,把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李密,自任司徒,旋为李密以计杀害。 翟让 李密(582—618) 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上柱国、蒲山公李宽之子。曾袭父爵,并任宫廷侍卫官,因未得炀帝信任而辞官。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反隋,兵败被捕,后逃脱。十二年投瓦岗军,因献计袭取荥阳、伏歼张须陀部,并夺得兴洛仓(今河南巩县东北),深得翟让信任,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次年称魏公,年号永平。不久,诱杀翟让。618年,助王世充阻击宇文化及于童山,并遣使入朝杨侗于洛阳,受其封爵。后与王世充交战,大败,率残部二万人奔关中投降李渊。旋因待遇不厚,与王伯当出关反唐,事败被杀。《旧唐书》卷五十三、《新唐书》卷八十四有传。 李密 窦建德(573—621) 清河漳南(今山东武城东北)人。大业七年(611年),与同县孙安祖被征发服兵役,后因助安祖在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组织起义,为官府搜捕,家属遭杀害,遂率部投高士达,被委为军司马。十二年,智歼隋涿郡通守郭绚,声威大振。士达牺牲后,继任义军领袖,拥众十余万。十三年,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随后在河间战役中歼灭隋将薛世雄部,占有河北大部分州县。次年(618年)称夏王,建都乐寿,改年号为五凤,国号夏。在夏国境内开发水利,发展生产,一扫隋代贪赃弊政,所得资财,“一无所取”,“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深得民心。五凤二年二月,斩宇文化及于聊城。八月,迁都洺州(今河北永年)。五凤四年(621年),率兵驰援被困于洛阳的王世充,因骄傲轻敌,被李世民败于虎牢城下,建德负伤被俘。七月,遭害于长安。人民怀念他,在大名、保定等地,曾建有“窦王庙”、”窦建德墓”。《旧唐书》卷五十四、《新唐书》卷八十五有传。 窦建德 杜伏威(?一624) 齐州章丘人。因受郡县官迫害,亡命在外。大业九年(613年),与辅公袥举义于山东,旋转战淮南,与苗海潮等部义军合并,成为江淮义军的首领。他屯兵六合(今属江苏),威胁隋行都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使隋十多万禁卫军不敢北调,有力地配合了瓦岗军的作战,并接连击败隋将宋颢、陈稜,乘胜破高邮,进据历阳(今安徽和县),建国号吴,自称总管。不久动摇,皇泰元年(618年),上表于杨侗,被任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次年降唐,任淮南安抚大使,封吴王。武德五年(622年)赴长安,被留居都城,后因辅公袥据丹阳(今江苏南京)称帝,重举义旗,他遂被毒杀。《旧唐书》卷五十六、《新唐书》卷九十二有传。 杜伏威 李春 隋朝著名工匠。在大业年间,设计并建成了著名的赵州安济桥(习称赵州桥)。桥址在今河北赵县城南的洨河上,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桥长50。82米,宽9.6米,石拱跨度为37.37米,拱券矢高7.23米,在拱上端左右各置两个小拱,既减轻桥身重量和桥基压力,又便于排洪,增强美观。其成就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春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历史朝代人物事件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