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因随世宗北征辽朝有功,任掌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恭帝继位后,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驻防京师。显德七年(960年),发动陈桥(今河南开封东北四十五里)兵变,废恭帝柴宗训为郑王,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北宋。他实行“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先后攻灭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对北方的辽朝则取守势。在内政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削夺禁军宿将和藩镇的兵权,派文官出任州县长官,设转运使掌地方财权。在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以枢密使掌兵,以三司使(户部、度支、盐铁)理财,分割宰相的权力。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制止分裂割据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重文轻武,“守内虚外”,不抑兼并,滥施恩荫等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也有重大的影响。《宋史》卷一有纪。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匡义(939—997) 宋太祖弟,曾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后周时任供奉官,策划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宋后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后又加封晋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继位。三年,迫使吴越王钱俶削去[团号,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降,统一了南方。四年亲征,攻灭北汉。但其后两次北伐辽朝,均告失败,从此放弃收复燕云的计划,对辽转取消极防御。在位期间,社会生产虽有发展,但剥削日益加重。在他统治的晚年,四川地区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宋史》卷四有纪。 宋太宗赵匡义 赵普(922—992) 字则平。洛阳人。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归德军掌书记,参与策划陈桥兵变,拥立太祖有功。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年)起任宰相,曾针对唐末以来“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向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强化中央隼权的建议,被采纳实行。太宗时两度任相,对辽主张消极防御,曾以“兴不急之兵,涉无名之议”反对北伐。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宋史》卷二百五十六有传。 赵普 石守信(928——984) 开封人。后周时官义成军节度使,拥立太祖有功,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参与平定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扬州李重进的叛乱。建隆二年(961年)秋,在所谓“杯酒释兵权”的事件中,与王审琦、高怀德等禁军宿将一起被迫辞职,交出兵权,出为天平军节度使。后任中书令等职,封卫国公。《宋史》卷二百五十有传。 石守信 王小波(?一994) 青城(今四川灌县西南)人。小茶贩出身。淳化四年(993年)春,因反对博买务与榷茶法.与李顺率“旁户”百余人在青城县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这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不久,有众万余人。攻占眉州彭山县时,杀贪赃枉法的县令齐元振,以钱实其腹,表示义愤。同年十二月(994年二月),在江原战役中为流矢所伤夕他带伤奋战,阵斩宋西川都巡检使张玘。不久因伤重牺牲。 王小波 李顺 王小波妻弟。小茶贩出身。王小波牺牲后,继任义军首领,接连攻克蜀州、邛州,并把“均贫富”的口号付诸实践,所到之处,命乡里富人大姓具报所有财粟,除留其家用外,一切调发,赈济贫民。淳化五年(994年)正月,攻克成都,称大蜀王,年号应运,发行“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义军称为“应运雄军”控制了北起绵州(今四川绵阳),东达巫峡的大部分州县,众至数十万人。后因北攻剑门失利,围攻梓州(今四川三台)不克,战局陷入被动。同年五月,成都被宋军攻破,李顺下落不明(一说城陷时牺牲,一说辗转至广州,三十多午后在广州被捕就义)。 李顺 杨业(?一980) 又名继业。河曲(今属山西)一带人,初为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以熟悉契丹情况,任知代州(今山西代县),曾以轻兵击败辽十万大军于雁门,被辽军誉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年)宋第二次北伐时,任西路军副统帅,曾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因东路军兵败涿州,西路军被迫撤退,由于统帅潘美和监军王侁的指挥错误,他在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陷于孤军作战,重伤堕马被俘,拒不降辽,绝食三日亡。《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有传。 杨业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历史朝代人物事件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