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坦克主动防护系统不能防穿甲弹,或需参考乌克兰技术

 peterchiu60 2017-08-19

声明:除《踢馆》外,讲武堂所刊登文章均为授权转载,目的是提供多样化看问题的视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认同文章观点 


图:中国新型坦克


笔者之前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现有的主动坦克防护系统——包括此次国内公开展示的GL5系统在内,只能处理飞行速度在200-600米/秒内的目标,都还不能针对穿甲弹进行有效的防御。


导致这种局限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因素形成的综合限制:

首先是防护系统从探测到目标、再到跟踪、解算目标运动信息、计算并下达火控指令,需要数十到数百毫秒的时间。而拦截弹光是从点火启动到抛放,又需要额外的数十毫秒时间。


图:拦截镜头


而针对初速最高可以达到1700-1800米/秒、而且主要打击2000米(每千米射程速度仅降低几十米每秒)内目标的现代坦克穿甲炮弹来说;即使按照1600米/秒计算,100毫秒,也足够炮弹飞行整整160米。


而另一方面,坦克主动防护系统的核心探测设备——车载连续波雷达,受限于成本、功耗、体积、控制自身信号暴露特征等原因;对于火箭弹、反坦克导弹这样的目标,有效探测距离也就在百米左右——对反射特征要低得多的长杆穿甲弹还要更低。


较长的反应时间和较短的探测距离,使得现有的坦克主动防护系统;看见穿甲弹的时候已经太晚,整个系统的反应速度来不及在弹体命中坦克装甲以前完成对抗干预动作。


图:穿甲弹太快了,来不及拦截


这也是现在美国、中国,都不是太急于给自己军队的坦克装备主动防护系统的原因——对于强国之间的坦克正面作战,现有的系统效能不上不下,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但是对于以色列、伊拉克一类,坦克主要用于打治安战,主要威胁来自于各式火箭和反坦克导弹的国家/武装力量来说,现在的主动防护系统,已经具备非常高的实用价值了。


而从长远看,未来国内自用装备的主动防护系统,其设计思路和形式,未必会延续现在GL-5系统——抛放式拦截弹药并不是唯一的技术途径方向。


图:挂了爆炸反应装甲块的M60坦克


图:在炸药推动下,高速运动的装甲板会对穿甲杆体或破甲射流形成切割破坏


图:在炸药推动下,高速运动的装甲板会对穿甲杆体或破甲射流形成切割破坏


图:爆炸反应装甲将破甲射流的完整性破坏殆尽


比如主动起爆控制、多层叠加式的爆炸反应装甲,在反应速度上的优势就是前者无法相比的,很有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


传统的爆炸反应装甲,是依靠穿甲弹穿透外层装甲、高速撞击钝感炸药以后,炸药爆炸推动正面和背面的装甲板交错运动,干扰穿甲弹芯而大幅度降低其穿甲能力。


图:乌克兰新反应装甲原理


图:凹槽药形罩形成长条形切割射流


而近年来,乌克兰又在这个基础提出了一种更进一步的新概念设计:在反应装甲中,设置大量的聚能破甲凹槽;在穿甲弹引爆炸药以后,这些凹槽会像坦克破甲弹一样,形成一条一条横向的高速金属射流,切割穿甲弹的杆体,大幅度破坏其穿甲能力。


但是乌克兰这个设计还处于非常原始和初级的阶段——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炸药起爆、金属药形罩变形、形成射流本身也需要时间的;如果单纯依靠穿甲弹撞击炸药引爆,那么就太晚了,干扰效果将会相当有限。


图:以射流破坏射流


而这种概念,如果和现有的主动探测防护技术结合,在穿甲弹即将命中之前就提前引爆最外层的装甲,随后逐层多次起爆干扰和破坏杆体飞行;完全有潜力将穿甲杆体的穿透能力降低到,足以被基础装甲全部消耗掉而不被击穿的水平。


当然,现在还不存在真正能应对穿甲弹的主动防护系统;未来到底哪一种技术路线能够在国内胜出还是未定之数,但是那一天,确实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