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品美术馆】三品课堂——简析《大盂鼎》铭文(第七讲 上) 主讲:王友谊

 溥泉老人wfql8c 2017-08-19



  上一期学习了《大盂鼎》铭文中的嵌套与包容结构,接下来,顺着前几期讲部首省略和部首移位。

  商晚期和两周时期金文结构中有偏旁部首移位和省略的现象。这些字在《大盂鼎》铭文中很常见,选出几个字作为示范:

  “在”字在铭文中多次出现,且结体丰富,面貌各异。

  第一种“在”字的结构是部首省略,这个“在”字没有“土”部。

  第二种“在”字“土”部的第二个横画是阔笔。

  第三种“在”字把“土”部放在了左边,还增加了参差变化。这三种“在”字尽管结体不同,但其文字含义是一致的。需要关注的是,在不同结体的变化中,对于结构的安排以及点画、线条处理的不同,真正体现出《大盂鼎》铭文的美。

  《大盂鼎》铭文中还有两个“谏”字,“讕”与“諫”的字形不一样,但意思是相通的。

  这个“讕”字由三部分组成,有“门”,有“柬”,有“言”,是“劝谏、提建议”的意思。“讕”字结体相对复杂,属于偏旁部首移位,把“言”部放在了下面,这种上下结构的字造型看起来很舒服,其原因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不管篆书还是其他书体,上下结构的字处理起来相对顺手,这似乎和中国文字的一种生成方式有关。早期的甲骨文多为上下结构,到我们现在临摹金文的左右结构时,会发现古人也在极力地将左右结构的字错落成类似的上下结构,即便不能错落也会用结构之间的呼应来构成一个整体。

  再看另一个“諫”字,这个字也是偏旁部首移位,“言”部移到了右边,书写时左右高矮的差别需要处理好。

  再来看“敏”字。“敏”字在《说文解字》中从“攴”,在这里从“又”,且偏旁部首移位,移到了左边。临写时需要先写“每”部。“敏”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极速也。”在《大盂鼎》铭文中有两个“敏”,有两重意思:一是勤勉,二是及时、快速地上报情况。

  临摹时需注意,“每”部上方起笔处需单独加横点,写完作为主体的“每”部再写“又”部,在收笔的方向上,如果加上延长线,左右两部分收笔会交汇到一个点,这也是古人在处理左右结构的字时,使两部分成为整体的一个典型方法。

  再看“訟”字。“訟”即“告状、惩罚、诉讼”的意思。《大盂鼎》铭文中的“言”部很特殊,几乎都被移到了右侧。在处理这个字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好字形,可先写“言”再写“公”,按照个人习惯,我先写左边的“公”部,类似左右结构的字,大多左右两边高矮不同。

  “獸”字在《大盂鼎》铭文里添加了“辶”,作动词用,是“狩猎”的“狩”的意思。原文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赐给盂的祖先南公的旗(旂),用于狩猎”。右边的“辶”本应该在左边,在此移位到了右边。书写时注意先写左边的部首,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结构。最后写右边的部首。

  部首省略的字在《大盂鼎》铭文里有很多,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字作说明:

  “故”字,《大盂鼎》铭文原文:“殷正百辟率肄于酒,古丧师。”译为“殷边侯甸因酗酒丧失了国家、军队”。“故”字应有“攵”部,但在这里用了甲骨文的字法,用“古”通“故”。由此可见,《大盂鼎》铭文也吸收了商代文字的用法。

  “經”字,它省略了“纟”旁。上部分三个竖折笔,下面竖有阔笔的处理。

  再看“甸”字。“侯甸”即商代官员,是一种官职。这里省略了“勹”。“甸”也通“佃”字,都用“田”字作为通假字,因此读音为“甸”。由于《大盂鼎》铭文中的整体字形呈长方形,处理“甸”字时,为了通篇效果可将此字写方整。

  “师”字,《大盂鼎》铭文里的“师”字写法和甲骨文相同,省略了“帀(zā)”部,书写时两“口”处理应写均衡。此时的金文都在向秩序性书写发展,可根据这种情况处理类似的“师”“甸”等字。


  “冕”字,“冕”即帽子,它省略了大部分笔画,是一个象形字,象征古人的帽子。书写“冕”字时需要有些微微倾斜。至于向左还是向右倾,可根据通篇章法或上一个字的字形来参照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