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真的能养生吗?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8-19
何谓养生?
也许不同时代给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但是指向生命的自我养护、颐养天年是没有歧义的。养生自古有之,留下不少典籍文献,魏晋大音乐家嵇康就写过《养生论》。按说,养生是人的一种本能,谁不想健康长寿?

只不过以前的养生只是王公贵族或者士大夫的专属,布衣百姓挣扎在温饱线,生存是第一要务,如何奢望长生不老呢?养生的流行,说明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养生便成为人们对珍惜生命的意识唤醒,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什么食疗、瑜伽、推拿、运动、休养作息等均是养生的手段,还要结合儒道释各家理论,不一而足,这其中音乐当然是喜欢养生的朋友的最佳选择。一则音乐不像其他吃绿豆、拉筋之类的方法,有损害健康的危险,再则音乐是艺术,有着纯粹高洁的品性,你可以不喜欢,但是绝不会拒绝。  

音乐以其美妙的旋律、和谐的和声、生动的节奏感染人们,与人的心性、心律脉动、四时变化等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因此,有些朋友喜欢将音乐的律动与人的生命动态视作某种天然的亲缘性,利用音乐为养生服务,选择或者创作些适宜人们生活状态的音乐来抚慰疲惫的身心,增加对音乐美的深入体悟,增加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这似乎无可厚非,这种行为本身是符合音乐的审美愉悦、感化人、教育人的原理的,其意义是积极的。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对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优秀的音乐之所以成为经典,成就一种风格,也是长期形成的文化品格,一个音乐家可能是穷其一生都未必能锻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音乐养生借助音乐的艺术特性,节奏缓慢的确实能抚慰人的心绪,舒缓神经,而节奏激越的音乐对人情感情绪的影响甚至会在瞬间得到明显的反应。但是那仅仅是一种情感情绪上的宣泄,与审美主体的音乐听觉经验、音乐的感受力等因素相关,没有既定的规律可循。养生切不可急功近利地将这些平常的审美心理活动视作养生效果。古今中外的宗教音乐,大多是一种静心的音乐,人们只是赋予其神圣的意义,而不是养生的意义。

音乐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为养生增加音乐本该有的功效和积极意义。可遗憾的是,我们见到的音乐养生往往却是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故意无限夸大音乐的养生功能,穿凿附会,令人啼笑皆非。譬如,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对应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甚至对应人体的心、肝、脾、胃、肾等器脏。音乐的宫商角徵羽是音的相对关系,并非一种绝对的频率音高,没有稳定的结构。而且由于音与音之间的自由结合导致调性的变化也是艺术性的,千变万化。很难说对人们施以某种调性的音乐就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固然,音乐独特的美历来让人着迷,有着说不尽、道不明的魅力和奥秘。音乐美学、心理学也为此一直在寻找科学答案。也由于音乐的美,我们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人接受音乐教育,让音乐的美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构筑和谐的内在秩序。养生文化中对音乐的依仗和利用,可以一定程度上让养生更诗情画意,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安宁和谐,仅此而已。不能因此而将音乐的美感神秘化、玄乎化,利用人们对音乐某些美学特性的了解局限,故弄玄虚,欺骗他们,引诱他们做一些不靠谱、不着调的音乐养生的理论研究和参与一些以商业为目的的项目。那就不厚道了,甚至有亵渎圣洁的音乐之嫌。  

据观察,还有一些人将音乐养生看作音乐治疗,针对常见的疾病甚至疑难杂症,那就更要警惕了。音乐治疗是很严肃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对某些疾患(多数是精神性疾病)产生积极作用。若是将音乐作为治疗方法,代替吃药和手术,期待一首歌或者一部交响音乐就能治愈疾病,想想都觉得滑稽。像古代的炼丹术,那些为了长生不老将自己的小命也搭上的不是孤例吧,这些养生的极端行为,说是愚蠢是客气了。  

回到常识,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审美和教育。音乐养生主要在娱乐和审美之间做文章,如果过于扩大功效,免不了尴尬。至于神奇的“治疗”,很难经得起现代医学推敲和检验,更不用说证伪了。秉承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将音乐养生作为一种悠闲文化,恐怕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

                          文 | 麦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