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飞被害原因复杂,但一个隐于暗处的因素却起了关键作用

 海枯石烂海枯 2017-08-20

岳飞被害原因复杂,但一个隐于暗处的因素却起了关键作用

南宋名将岳飞,是封建时代罕见的为官不爱钱财,为将不惧生死,事国以身相许,事君耿忠不讳,待下秋毫无私,待民饿死不掠的爱国将领。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高尚家国情怀和品格、功列南宋中兴诸将之首的名将,却在三十九岁时,被他一直忠心不渝、出生入死保得家国不破的南宋高宗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风波亭。岳飞被害后,临安城阴云堆空,大雨不息。过年期间,临安民众多设香案祭祀岳飞。韩世忠等正直文武官员则直接指斥秦桧给岳飞强加的“莫须有”罪名。岳飞之死,真可谓是天怒人怨。

众所周知,岳飞之死绝非偶然或意外发生的事件,而是诸多综合因素和复杂矛盾累积已久,最终酿成了的历史悲剧。为了以此镜鉴后世,自古而今对岳飞被害成因众说纷纭。从大的方面来看,分为二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岳飞遭昏君奸相迫害,冤死于“莫须有”罪名之下;而与此对立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岳飞心存逆志,拥兵不臣,其死咎由自取。本文对第二种观点不屑辩驳,仅对第一种观点中关于造成岳飞之死的相关各因素与岳飞之死的利害关系作一探讨。

长期以来,关于岳飞被害原因,或是主要原因,虽然各说不一,但多与以下几方面相关:

一是岳飞一惯主战反对议和,尤是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危及高宗皇位。

二是岳飞战功居首、“岳家军”战力超强且得民望,成“尾大压头”之势。

三是岳飞目无皇威朝纲,要么消极抗命,要么擅自离职,要么私授军权。

四是岳飞身为掌军重臣干预高宗立储事,犯了权兵武将不应干预立储之忌。

一直有观点认为,以上所列四方面,甚至是其中某一方面都可成为导致岳飞之死的主因。其实,岳飞之死决非上述五方面某单一原因所致,应该是诸方面因素薪积已久后,在某一关键因素引发下的集中燃爆。那么,何为引爆岳飞之死的关键因素呢?且看以下解析:

岳飞被害原因复杂,但一个隐于暗处的因素却起了关键作用

一、主战反议和,迎回微、钦二帝的主张,不是引爆岳飞之死的关键因素

南宋之初,宋高宗为笼络人心,固其皇位,偏安江南,因之对于朝野“雪耻复地,迎回徽、钦二帝”的呼声还是支持的。但是,当南宋初步具备了与金国抗衡的军力后,宋高宗其实成了主和派的幕后主导者。在对待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的态度上,宋高宗内心有虑二帝回归后自己皇位难保,但明面上仍不得不支持主战派雪耻复地迎回二帝的主张,因之对岳飞等主战派仅是采取了“且用且压”的策略。绍兴七年,高宗获悉其父宋徽宗二年前已死于金国,再则,其时宋高宗皇位已固,即便钦宗以宋金和谈的方式,还是以宋胜金败的方式回归南宋,都已不可能危及其皇位。可见,到绍兴十一年年底岳飞被害时,岳飞一惯主战及先前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决非致其而死的关键因素。

岳飞被害原因复杂,但一个隐于暗处的因素却起了关键作用

二、功高震主声望压君、岳家军所向无敌,亦非引爆岳飞之死的关键因素

北宋被金灭后,岳飞先于河北、河南抗击金兵。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脱离叛变投金的杜充后,首次接到朝廷诏令,命其配合韩世忠等对金作战。随后岳飞即率军收复了被金兵占领的建康(南京),自后岳飞威声大震,“岳家军”之称也由此闻名于世。之后,岳飞平定了李成、张用等游寇之乱及吉、虔二州之叛,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旗授之。绍兴四年(1134年)春,岳飞率军收复了襄阳六郡等襄汉大片土地,取得了南宋北伐反攻的第一次大胜。年仅三十二岁的岳飞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并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宋时最年轻的建节者。而“岳家军”也成了军纪严明、无坚不摧,被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的盛望之师。随后,岳飞又平定了与南宋对抗五年之久的洞庭湖区的十多万杨么农民军。自此,岳家军成为南宋战力最强的十万雄师。绍兴六年(1136年)至绍兴十年间,岳飞又率军进行了二次北伐,先后收复了商州、虢州等失地,击败了金国与伪齐政权对商虢及襄汉地区的反攻。岳飞由此奠定了名列南宋中兴诸将首功者的地位。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兵大侵南宋。岳飞率领备战整训三年的十万大军迎战,二个月间即收复蔡州、颍昌(河南许昌)、陈州等地,继又攻克了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阳),并于郾城、鄂州、朱仙镇等战役中,歼灭了大批金军主力,且对金军盘据的东京开封形成了四面围攻之势。但是,自从岳飞被高宗自毁胜势的十二道班师金牌招回临安,其即因“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之悲,再三恳请解除军权,归田而居。高宗先还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不允辞,但到绍兴十一年四月,高宗即将岳飞及韩世忠等抗金主要将领的军权夺去,将岳飞明升暗降为枢密副使之职。自此,中兴战功居首、所向无敌的十万岳家军统帅、深孚军心民望的岳飞军权被彻底剥夺。岳飞虽功高震主、声望压君,但已不再是宋高宗唯恐难以驾驭、防范、对皇权极具威胁的对象了。可知,八个月后岳飞的被害,不能说与岳飞功高震主、声望压君,岳家军所向无敌不无关系,但并非为引爆岳飞之死的关键因素。

岳飞被害原因复杂,但一个隐于暗处的因素却起了关键作用

三、消极抗命、擅自离职、私授军权,也非引爆岳飞之死的关键因素

绍兴六年九月,伪齐刘麟等分道寇淮西,岳飞不顾眼疾正甚,闻诏即日启行,尚未至淮,伪齐兵败。知岳飞奉诏即援淮西,高宗对此嘉曰“刘麟败北不足喜,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然而绍兴十一年岳飞被下狱后,秦桧等诬岳飞援淮西逗留不进,有违诏命。

绍兴七年(1138年),岳飞官拜太尉,高宗欲将淮西兵亦归岳飞号令,且与言:“中兴之事一以委卿。”然而事后因秦桧、张浚等阻议,高宗未实其诺,岳飞且被张浚疑忌为以兵权行私。岳飞大志不得伸,反被疑以私谋兵,遂上表请解兵权,不待有诏,便自行委部将张宪摄军事,己则径往庐山母墓侧守孝。高宗先以参议官李若虚等往敦请岳飞依旧管军,岳飞先仍坚执不肯归,直到六日后方受诏赴行在。岳飞不诏离军、私授军权之举,确属严重的不臣之举,犯了人臣尤其是权兵武将的大忌。此举表面上事后消弥,未影响高宗对岳飞的任用,但绝对在高宗心中留下了阴影,这与绍兴八年,岳飞请求增添岳家军兵力,以图北伐收复失地,而高宗明确答复其:“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有着直接的关糸。

但是,上述无论是岳飞被诬援淮西逗留不进有违诏命之事,还是岳飞意气用事,不诏离军、私授军权的不臣之举,都未从根本上影响高宗对岳飞的继续重用。不然,绍兴八年,岳飞不会仍统帅十万岳家军于鄂州“戮力练兵”、“日夜训阅”;也不会有绍兴十一年,岳飞奉诏率十万雄师主导的第四次北伐。而且岳飞在收复蔡州、颍昌、陈州、郑州、洛阳等大面积失地,并于郾城、鄂州、朱仙镇等战役中,歼灭大批金军主力,且对金军盘据的东京开封形成四面围攻之势,金军大势已去,欲弃城北溃,南宋雪耻复地大功唾手可成之际,其仍强忍“强弱已见,功及垂成”、“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的悲愤,臣服高宗命其班师的十二道金牌,弃胜而返军。可见,四年后岳飞被害时,上述援淮西逗留不进及不诏离军私授兵权之举,亦难起到引爆岳飞之死的关键作用。

岳飞被害原因复杂,但一个隐于暗处的因素却起了关键作用

四、身为掌军武将干预高宗立储,亦非引爆岳飞之死的关键因素

绍兴七年秋,岳飞于入觐途中谓随行官曰:“飞此行将呈大计。”且就此释言:近谍报虏酋以丙午元子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这几句话大意为:“岳飞闻谍报者侦知金国欲扶立宋钦宗在靖康元年所立的太子为皇太子,以否定南宋皇帝和朝廷的合法性。为了不让金人的阴谋得逞,应上奏高宗,请将养于宫中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立为皇太子。”岳飞觐见高宗时,即将此议奏呈,不料被高宗当面训斥道:“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岳飞觐见出来后,其随从官见之“面如死灰”。随行官继入觐君,高宗又特意提起岳飞进言立太子事,且谓之:“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随行官事后感叹称:“飞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其取死宜哉。”由此可见,高宗确是很在乎其事。

其时三十一岁的宋高宗,亲子早夭,而自己也丧失了生育能力,应该说对立储问题很是无奈和敏感。在岳飞建言立储之前,也有大小官员提到“建储”,高宗认为这是忠君的表现,有的还因之由小县官升为监察御史。职位和兵权比岳飞还要大的张浚,也曾经“以储贰为言”,高宗首肯其意,且温语以释。这些官员中没有一个象岳飞这般被斥的“面如死灰”,甚至被其随行官认为是“取死宜哉”。

然而,从其后高宗对岳飞屡屡重用的事实来看,建言立储的岳飞,之所以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很有可能是高宗借题发挥,拿资历浅,年纪青,但战功卓著、声望高的权军大将开刀,借以震慑群臣,以树君威。所以说,四年后引爆岳飞之死的关键因素,并非与岳飞身为权军大将干预立储相关。

岳飞被害原因复杂,但一个隐于暗处的因素却起了关键作用

那么,上述四方面曾给岳飞造成过不利影响,但已如干枝枯薪般早已被弃于侧的所谓罪过,究竟是因什么关键因素引燃成了足以置岳飞于死地的罪证!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就是高宗的亲生母亲韦氏。

靖康之变中,康王赵构的亲生母亲韦贤妃也被金人掳到北方。康王即位为南宋高宗后,其很是挂念被金人掳走的母亲韦贤妃。《宋史·韦贤妃传》载,高宗曾经对大臣们说:“宣和皇后(指韦贤妃)春秋高,朕思之不遑宁处,屈己请和,正为此耳。”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岳飞下狱后,宋金议和的书信、使者往来十分频繁,双方秘密地就宋金两国再次议和之事进行讨价还价。金国提出,要想议和,要想让宋高宗亲生母亲韦太后回归南宋,除了割地称臣纳贡之外,南宋还必须杀掉岳飞。金国提出必杀岳飞的议和条件,在于岳飞对金国作战几是每战必胜,且往往能以少胜多,金国拐子马等大批主力部队,也基本上是由岳家军歼灭的。岳飞可谓是金国的冤家对头和克星。金国人深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其实是撼岳飞难。所以金国才特别提出“岳飞必死”的议和条件。但是为了自欺其人,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写信给秦桧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岳家军在绍兴十年七月颍昌大战时,重创金军,并杀死金国统帅完颜兀术的女婿。)此仇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其时,宋金双方皆知战略态势已经发生逆转,进入了南宋由弱而强,金国由强转衰的过程。其时的宋高宗,不仅对于解除诸掌军大将军权无虑,而且对于除掉岳飞更觉无虑。其时岳飞已被解除军权且已投入狱中,所以说不论是岳飞之前的不忠之嫌及当前的状态,都已对高宗形不成任何威胁和不利,而且宋王朝还有一条不杀大臣的家法。然而,要命的是高宗以韦后回归为与金议和的必要条件。而金国则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由是双方一拍即合,宋高宗以牺牲为南宋中兴立下首功、年仅三十九岁的爱国大将岳飞为筹码,换回了在金国羁押近二十年,时已六十岁的亲生母亲韦贤妃。这一隐于南宋与金国深宫间的秘约,正是引爆岳飞之死的关键因素!

岳飞被害原因复杂,但一个隐于暗处的因素却起了关键作用

然而,深明大义的韦贤妃对宋高宗处心极虑的一己私孝并不领情。绍兴十二年七月,韦太后回到南宋见到高宗后,见韩世忠等大臣上前问安,唯不见被金国人敬畏非常的岳飞,遂问高宗:“怎不见大、小眼将军?”(岳飞天生一只眼大一只眼小)当闻知岳飞被害身死,韦后脸色立变,斥责高宗,并愤然要出家。在高宗及群臣跪地请求下,韦后方不再坚持出家。但回到南宋的韦后终生穿着道服,以示对岳飞的哀悼。

岳飞被害原因复杂,但一个隐于暗处的因素却起了关键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