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必再写格律诗

 tnj660630 2017-08-20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因其语汇、体式、规范的不断丰富、完备与成熟,而长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一种君临一切般的荣耀。从诗经、楚辞两个诗歌源头,诗歌长河流淌了多少率真自由之杰作,蜿蜒至唐,经过几代诗人百余年的努力,走出一条格律诗的创作道路。

无论哪个领域,一个合理的规律的发现,都会极大地提高生产力,获得成功。唐诗也如此,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无人可超越的最高峰。

规律的好处是可把握性,能吸引大家都来写诗。于是在规律的作用下,诗歌艺术催生了一首首精美的诗歌艺术品,供人欣赏把玩。可是任何规律都有其局限性,首先规律性的东西,知识性强,更适合于智力世界,而诗歌还有赖于性灵。养一株梅,是因为有我爱它之情;若我把它按照某规则要求,砍削弯曲成精美的盆栽,是因为有我把它变成艺术品的智慧。一本棋谱会使高智商的棋手入迷,却会使诗人入睡,因为他只为棋局本身的神秘着迷。所以,格律才被世人不断突破,抛弃:唐诗的严整,被宋词的长短取代;宋词词谱的僵化,一度被元曲口语化、俚俗化取代。

整个唐代格律诗的辉煌,到了明代末已丧失殆尽,有清一朝几百年,文言格律诗已乏善可陈了。格律诗所享有的那种沉甸甸的荣耀,由于鲜有杰出创造者的持续加入,转而逐渐滑向一种几乎令人窒息的尴尬与窘困境地。

其次规律的发现与运用,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格律诗语言材料及章法句式,用的是古代汉语书面语,所使用的词汇单音节词居多,不仅与当时的文言白话脱节,更与以双音节、多音节为主的现代白话严重脱节。语音语调也已有了千年变化,让现代人如何准确寻觅其平仄声韵。面对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更需要自由迅捷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最终国人当然会直接抛弃了它。

唐人有很多是一生皓首穷经,像修理精工手表一样研究四声八病,留下大量精美的格律诗,这些文化瑰宝,像珍贵的古董,可供欣赏、研究,但若要仿造一个,有何意义?又有多少人在现实生活中,拿古董来当器物使用的呢?这些文化瑰宝像座包罗万象的高山,你可以去游览观光,但若因为它风光美,便也要建一座这样的万象包罗的山。克隆一下,没有更新的风光特色,结果只能是自我欣赏、自讨没趣罢了。

还是毛泽东说得好: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胡适也是“背律向古”。当他看了一些乐府新辞和五七言古诗后,才知道诗歌历来是这样自由,做诗原来本不必先学对仗。于是他便不肯再读律诗了,专读古体歌行,去寻找诗歌的源头活水去了。

林庚先生一生研究颇丰,尽管旧诗也写得很好,他却改写新诗,因为他看到传统的诗的源泉似乎己经枯竭,“一切可说的话都概念化了,一切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在诗中都成了定型的而再掉不出什么花样来了”。所以,他虽然对古典诗词十分热爱,但毫不夸张地意识到,“创造自己未来的历史比研究过去的历史责任更大”。

忽尔间我们说散就散,长按扫描不见不散


作者qq 1036039316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加作者微信直接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