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算半个军迷,对于宝剑一直有种特殊的偏好。剑,既尚武又文明,两者的矛盾统一让人欲罢不能。 下面让我带您领略独具魅力的中国剑文化——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早期是匕首式短剑,剑和刀一类,区别只在于单刃和双刃。剑又称:“轻吕”、“径路”,“长铗”。春秋末年,始流行长剑。质地精良的宝剑大多出自南方,主要是吴、越(闽越)、楚、巴蜀。长剑出,短剑也不废。长剑便于战斗,短剑利于护身,还可以用于刺杀,荆轲刺秦王,东汉末年侠客王越、史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剑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越王勾践剑 中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当时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但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是将剑作为主要武器。 “古之言兵必言剑”——表明在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初期,剑在战争中的显赫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十八般传统冷兵器中,剑被称作“百刃之君”、“百兵之帅”。早期铸剑比铸造其他兵器难度大,特别是铸造需经特殊工艺的宝剑更加耗时耗力,因此只有有权势的人才能获得宝剑,剑于是成为帝王君主权利威严的象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再加上剑的本身变化,剑又被人们赋予了更加神圣的意义,并以传统文化的形式加以发展。 在武行中剑多作为防身性武器,由于携带美观,所以名士贵族多佩剑,久而久之剑被大众视作有智慧、有内涵、有身份的兵器。,剑形直而光荣,当然更因为剑的美好而神圣,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与剑就有不解之缘, 在文人诗歌中,它往往被用来比喻刚正不阿的道德情操。剑的杀伐功能,便指向了与贤良势不两立的大臣们。诸如:“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赠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王健的“轮剑直冲生马队,寸由旗旋踏死人堆”等,都是由剑的神秘所在。文人笔墨中,剑还具有多种象征,嘱咐友谊、自由、浪漫、风流、修身、神圣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大超出了剑本身的意义。 宝剑不仅仅承载了杀伐与战争,它所蕴含的意义早已超脱了沙场回归到普罗大众。剑,在人民生活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让我们明天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