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南:无迹可寻的中国画市场

 d大羊 2017-08-20


原题《卖画·买画

文:吴冠南


中国画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这是晚清以后的事了。其历史也就一百多年。在此以前,古代文人把字画作为雅玩,一般都是以传送留世的。中国古代读书人视文化为生命,故尊孔子为圣人。生命岂可卖钱?圣人岂可卖钱?这使我不禁想起了我幼年时的一个晚清秀才老邻居来。该秀才因各种原因,晚景凄凉,每到过年临近,家家都忙着过大年,而他老人家却仍然捉襟见肘。家中烟火冷清。邻人劝他“你一手好字,何不写点春联卖了,也好挣几个铜钱把年过了!”岂料他老人家却大怒曰:“祖宗”岂可卖?生命岂可卖?”言罢拂袖而去。此虽为本文多余之话,但旧文人虽迂腐,却倒也清高、虔诚。

画儿一旦进市场,就成了商品。只要是商品就要遵从经济、市场规律与商业道德。如今看看当下的中国画市场,以上三项却无迹可寻!真叫人无法恭维如此市场:

画家漫天要价、信口开河,蒙一把是一把。上半年一尺五千,下半年一尺过万。哪里还顾及自身水平与古今名家作品水平的高低之分?一个劲往高里叫、把人家银子装进自己口袋里算数。毫无古今、纵横参比值可言。就怕自己把画价叫低了等于承认自己艺术水平低。哪怕买家把买进你的画反抛到市场,往往只能卖个半价或更低,也全不在乎。

买家的误区是肓目追高或贪便宜。看哪个画价高、官衔儿大就批量吃进,以待日后发大财,而事实正相反,往往就会希望落空。因为价高、官大并不等于画就好。而贪便宜者则不问名头(名头大更好)不问艺术水准如何,只要便宜就“吞”。更有甚者专门到“潘家园”或类潘家园去买假画哄官儿或骗人钱财。应该知道这些无名头、假画儿只是废纸,而废纸只能称斤两卖进废品站,哪能一尺尺、一张张掏真金白银去买呢?可怜!可恨!

其次,媒体的胡乱吹捧,拍卖行的暗箱操作、虚抬画价,贩子们的无限加码,也是中国画市场杂乱无章的主要原因之一。

平心而论,好画儿是该卖个好价钱。但也该有个价格参照基础。例如年代、名望、水平、价格等等。活着的画家硬是通过吹嘘、哄炒、把画价叫得超过历史上盖棺论定画家的作品价格。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水平等同于历史上的画家,那人家还有个历史值和盖棺论定值呢,你有吗?


呜呼,在人文贬值、道德贬值的今天,我们更加期盼一切能回归到理性的正途上来。


艺术简介



吴冠南 1950年生,江苏宜兴人。1962年步入画道,初学芥子园画谱,后学吴昌硕,旁涉黄宾虹、齐白石,为当代大写意花鸟画代表性画家。数十年来在各种媒体发表大量作品及论文,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提名展、双年展,出版个人著作几十部。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院美术学术奖、黄宾虹奖、傅抱石奖等。现为江苏省国画院艺委会委员、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