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法国不感冒,认为他们是只会玩艺术追女人的小白脸。做世界历史简图时最后一个整理法国数据,发现这个民族真的很奇怪。 革命曾经是中国人民最崇高的事业,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即使在曾经的火热年代,也没有人问过革命究竟是什么。相比之下,我们停在嘴上、顶多拿老干部老文物撒撒气的革命,根本算不上什么真家伙。至少在这次接触的“中日美俄德法英”七大国里,只有法兰西才是最热爱革命的民族。 为了证明自己对革命的热爱,法国人的表现可谓无与伦比:法国大革命后,仅国体就变了11次!这还不包括百日王朝两次短暂的改朝换代。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革命的真正含义:革命是统治者更迭,革命是换国体。 法国历史上诸次革命的历史意义毋庸置疑,他们以视国体为玩物的代价,代表世界文明反复尝试各类社会制度的优劣。虽然似乎总也没有一个令他们满意的结果,帝制与共和、专权与分制,都有那么多不令人满意的东西,但这并没有太影响法国人的革命热情。他们是真诚的,每一次改变国体的革命,都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戴:法国人真心拥戴帝制,情愿为拿破仑和拿破仑三世流血,就像他们真心拥戴共和,情愿为民主和自由献身。 奇怪的是,法国革命最频繁、国体变动最眼花缭乱的19世纪,具体在1790年至1870年的80年内,却正是法国国家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不像我们的假革命消耗全民资源,法国人的真革命,却什么正经事都不耽误,国王总统换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照样强盛,照样成为世界第二殖民帝国,科技、文学、艺术、军事等世界第一强国。 科技:埃菲尔铁塔上刻的72个法国科学家的名字,绝大多数活跃在那段时期。 文学:我们熟知的雨果、莫泊桑、司汤达、巴尔扎克、大小仲马、福楼拜、乔治桑、莫里哀等等,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文学创作激情和灵感,全部出自那段年代的风云变幻。 艺术:巴黎世界艺术中心的地位,应当是在那段时间确立。 经济:法兰西殖民帝国的规模仅次于英国。 军事:只“拿破仑”一个名字足以。 更奇怪的是,等到法国人终于厌倦了革命,1870年建立起长达70年的第三共和后(第一共和12年、第一帝国10年、波旁复辟15年、七月王朝18年、第二共和4年、第二帝国12年,全加一起还不到80年),“稳定压倒一切”的法国反而开始了整体上的衰落。他们今天仍然保持的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地位,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历史,来源于那曾经的80年革命辉煌。 法国最终的衰落标志当然是二战,但早在1883年就已露败像:他们竟然连腐朽的清朝都打不过!当然,中法战争咱虽胜尤败,也没啥可牛的。我们中学的历史教材,为了烘托镇南关之役的历史意义,特别强调它导致了法国茹费里政权的垮台。细查历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70年换了87届政府,家常便饭也啥太特别的。 这可真奇怪了。按理说,如果没那么多革命,无论英式帝制还是美式共和从一而终,法国理应更强大、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多的贡献。典型的例子,法国大革命中断头台上滚落的6万颗人头里,有路易十六、有罗伯斯庇尔,更有被后世尊为人类“化学之父”的拉瓦锡。如果法国人能把革命热情转移到资本主义建设中,他们的科技、殖民事业将会多么的红火啊。 又或许,法国人骨子里即为革命和艺术而生,没事也要玩出花儿来,不革命、不折腾,反而不行。法国人不会像英国人、美国人那样甘于平淡,不会像德国人、日本人那样循规蹈矩,不会像俄国人那样打打杀杀,更不会像某个自诩巨人的东方老汉,只会晒太阳溜嘴皮子。 或许真如此吧,革命和艺术嘛,都是没道理可讲的东西,经不得“按理说”。但整体看,法国确实为他们的浪漫付出了天大代价:昔日殖民辉煌如今已不剩1%,除了艺术服装等,对世界的真正影响日见其微。 更有二战的完败之辱,足以让法国人几个世纪抬不起头。同样面对穷凶极恶的入侵者,英国百姓戴着钢盔在防空洞里跳舞,苏联红军不惜热血和生命捍卫家乡。即便是我们积弱的中国,虽然没打过几个胜仗,其间还夹杂着诸多阴谋内讧,起码我们一直硬抗着,起码我们没有投降。 2011.11.04.草. 又:这两年看过几个法国电影和纪录片,典型的如《放牛班的春天》、《天堂电影院》、《蝴蝶》、《地球》等。必须承认,法国人玩艺术是真他娘的有一手,故事片的内涵、纪录片的精湛,让好莱坞都显得浮夸肤浅。世界需要警察,世界也确实需要小白脸,自己的对法国人的看法有道理,也有偏见。 对法国在1870年后衰落的一个解释:1870年普法战争后,1871年德意志统一。法德关系不仅事关世界和平,近年来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到底是该以法治国呢,还是应当以德治国。其实,相当程度上,这哥俩的名字和本性反着呢。 另外,巴黎公社在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之间,法理上算不上国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