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讲解】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三)

 杉木轩 2017-08-20



七、产后实热结于膀胱的证治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一)主要症状与病机

一是小腹痛硬不得按。产后一周左右,没有头痛、脉浮、恶寒等太阳证,但“少腹坚痛”。少腹即小腹,脐下叫少腹,这与后世对少腹的理解不同。脐下不仅痛,还坚硬不得按,这说明有实物瘀在里面,也就是恶露没有排出来。

二是脉实燥烦发热。理论上恶露不尽之腹痛燥烦用下瘀血汤治疗即可,但病人如果不大便,烦躁发烧,脉象偏实(瘀血病人是入夜烦躁,此病是“日晡时烦躁”,阳明旺的时候更烦躁,至夜即愈),还不想吃东西,一吃东西就谵语说胡话,到了晚上就好了。吃东西谵语肯定是胃有热,日晡时烦躁,说明有恶露,但还不全是恶露,还是有燥屎在里面(少腹坚痛不得按)。

三是下午厉害晚上安静。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辨证要点就是至夜即愈,如果是瘀血发热是晚上厉害,此证是下午加重,到晚上反倒好了。因此这个病人不是血分病,少腹坚痛还不全是恶露,而很容易被当成恶露。

四是病机为实热结于膀胱位置。“热在里,结在膀胱”, 这个病人还是个热结在里,在膀胱这个部位,并不是在膀胱里面,因为膀胱在少腹这个部位,在膀胱这个部位腹诊,有坚痛的情况。所以我们碰到少腹坚痛的病人,因为正好产后七八天,特别容易当成瘀血,用下瘀血汤治疗,如果确实是瘀血,可以用下瘀血汤。但如果脉微实,日晡时烦躁,吃东西就说胡话,体温更高,晚上就好了,这绝对不是瘀血的问题,因为瘀血病人入夜时烦躁,说胡话,这是辨证要点。

(二)阳明里结用大承气汤

少腹坚痛,脉实,说胡话,至夜即愈,这是阳明热结,不是瘀血,不能用下瘀血汤治疗,这个情况要用大承气汤去治疗。因为大承气汤里有芒硝、大黄泻火泻瘀,既能排瘀又能排燥屎,重点是芒硝这味药,让燥屎变成软便排出去,没有芒硝通不了,下不去。

八、产后中风的证治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发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竹叶汤,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右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一)产后中风兼少阳证

一是女性产后中风容易少阳生热

产后中风,拖了几十天不好,头微痛,但没说头痛在哪个部位,可能是表证,也可能兼有少阳证的情况;恶寒,时时发热,似乎是太阳表证没有完全好;心下满,干呕汗出,如果是头汗出,就明显指向是少阳证,但没说头汗出;出现干呕、心下满,在柴胡桂枝汤证中提到“心下支结”,即太阳病病人如果兼有少阳证的时候,少阳胆经郁火犯胃,就容易出现胃胀满,不想吃东西,临床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通常感冒病人(桂枝汤证)如果出现胃胀满,胃不舒服,不想吃东西,多半兼有少阳之热,再摸脉象,左关脉如弦细有力,头痛偏重太阳穴疼痛,颈部不舒服,就证明是兼少阳证的情况。以个人临床经验,感冒太阳中风的病人,出现心下胀满,心下支结,心下闷,再加干呕,可以肯定有少阳证。

二是关于阳旦汤的争论

关于阳旦汤的争论,自古就有,且一直在争论,阳旦汤到底是桂枝汤,是桂枝汤加附子,还是桂枝汤加黄芩?阳旦汤是古时候的方子,包括大阳旦汤、小阳旦汤等几个阳旦汤。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里就有记载,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提到阳旦汤有两条,一是在桂枝加附子汤中,第二就是本条,可见阳旦汤也不是张仲景创立的方子,而是古已有之。

我认为古人提到的阳旦汤是桂枝汤加黄芩(桂枝汤加黄芩二两)比较合适。例如在本条中,既有太阳表证,又有少阳证,而桂枝汤只能解决体质较差的太阳中风久不好,但解决不了心下闷、干呕这些部分少阳证的情况,所以上述症状不仅仅是桂枝汤就能解决得了的,但黄芩能清少阳胆经的热,胆经热不克犯脾胃,心下胀满、干呕就会好。所以这个条文阳旦汤是桂枝汤加黄芩,而不是单纯的桂枝汤。阳旦汤更不是桂枝汤加附子,桂枝汤加附子叫阴旦汤,回头我们在《伤寒论》里面有机会再讲。

三是阳旦汤、小柴胡汤与黄芩汤的异同

这个条文里面,病人是太阳表证,兼有少阳热,所以用了桂枝加黄芩汤,即阳旦汤,而没有用小柴胡汤。学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小柴胡汤是半在表,半在里;半在表是柴胡配黄芩,治半在表也治半在里,这个没有半在表,黄芩汤是典型半在里,少阳胆经热下伐大肠,下利,少阳经的症状没有,如头侧疼痛、胸胁疼痛,没有经的症状,只有里的胆热,我们用黄芩汤就够了,不必加柴胡,加柴胡就是画蛇添足。如果是有半在表的经表的症状,我们一定要加柴胡。如果没有经表证,只有胆经、三焦经的热,里的热,用黄芩就够了。如果病人没有恶心呕吐、痰涎多,没有胃虚停饮的情况,半夏、生姜都没有必要用。

四是阳旦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阳旦汤证和柴胡桂枝汤证在临床上很多见。女性产后出汗,体质差,气血亏虚,比较容易出现柴胡桂枝汤证,也比较容易出现阳旦汤证,如果有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合方用;如果没有少阳经的症,如偏侧疼痛,偏侧颈肩不适,胸胁疼痛等经表症状,就是阳旦汤,不必加柴胡、半夏、生姜,加了反而画蛇添足。

在临床上柴胡桂枝汤、阳旦汤非常常用,不必拘泥于女性产后受风,老年人体质差的人感冒之后,拖了很久不好也可用。感冒病人拖了很久不好,桂枝汤加附子、桂枝汤加参附或者是柴胡桂枝汤的合方,大致是这些方子。

(二)产妇中风阳浮

一是产妇中风后易阳浮

因为产妇出汗特别多,生产消耗大量体力,所以体质差,毛孔张开,体表的包围机制涣散,风一吹就钻到里面去,钻到肌肉层了(伤寒是体质比较好的时候才会得,“伤”是表卫受伤,“中风”是风直接钻进去)。所以在太阳病篇中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太阳伤寒用麻黄汤,桂枝汤调营卫,营卫在肌肉层,脾胃是营卫化生之源,所以桂枝汤是解肌,是调脾胃。产后中风,发烧,“面正赤”,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产后汗很多,多数面色苍白,不会“面正赤”,体质比较虚的人怎么会“面正赤”,所以这是反常的情况,因为这是阳浮。而且“喘”也是阳浮的现象,头痛可能是表证也可能阳浮。发热、头痛可能是表证,但面正赤和喘一定是阳浮的现象。

二是竹叶汤是桂枝汤的变方

产后中风另外一个特别好的方子,就是竹叶汤,很多医家没有用过,可能也不知道怎么用。这个方子与阳旦汤、柴胡桂枝汤一样,都是桂枝汤的加减方,但不再叫桂枝汤,叫竹叶汤。我们来看看方子。竹叶一把,大概10-15克左右,葛根三两(9克),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15克。产后受风首先用桂枝汤打底,桂枝、甘草各一两,生姜、大枣,是桂枝汤去了芍药,即桂枝汤去芍药加参附,因为产后体质虚受风,所以桂枝汤加人参、附子,解阳气虚和阳浮的情况。另外这个病人还有阳明热,“面正赤”, 可能还有咽喉疼痛,甚至牙龈肿痛、前额胀痛、口渴等情况,说明热浮在阳明经表,而不是阳明里,这个热是从哪里来的?因为风邪进入后,把阳气浮在上面,这个热已经回不去了,已经到阳明经经表了,只有清透;石膏肯定不能用,因为是阳明经表的热,不是在里之热,所以葛根清阳明经表的热,竹叶也是清热加透表,清阳明已经弥散到上面的经表的热,葛根和竹叶清阳明经表的热;这个病人就是浮脉。清热又怕伤阳气,导致阳浮,所以用人参、附子,固护阳气和原气;桔梗利咽喉,病人出现面正赤,阳明经有些表热、浮热,咽喉疼痛,可以用桔梗;防风解表祛风。

三是竹叶汤的应用

这个方子在临床上也是非常多用,产后气血亏虚,出现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更是比较合适的。除了女性产后中风,其他时候也可以,只要符合有表证,上面有火象,体质比较差的感冒的人就适合这个方子,比如平时体质比较差的人感冒出现面正赤、咽喉痛、口干渴、前额疼痛,都可以用。方中有清热的,有桔梗、甘草解毒利咽,葛根、竹叶清阳明经表的热,所以炎症也消了,同时用桂枝汤去芍药加上参附去解表,发汗用生姜、大枣,通过温脾胃、温腠理,蒸腾腠理而发汗,不是要强发表,所以这个方子是比较好的方子。女性产后受风出现咽喉疼痛啊、口腔溃疡啊、口渴啊、上火的表现可以用,因体质问题出现火相,如咽喉疼痛啊,面正赤,脉浮滑数,但按下去带芤象也可以用。

四是举一反三

第一,当阳浮兼颈项强时不用葛根用附子。通常情况,颈项强用葛根,而此处“颈项强”是加大附子一枚,不仅附子还要加大一枚,说明这个颈项强、头痛也是阳浮。我们在临床上见很多高血压的病人,面红赤,头昏胀,血压高,颈发强,当颈椎病治疗不行,其实也是阳浮的情况,这时候加附子,加温阳的药,反而颈项强解决了,而加葛根就解决不了。如果表证,阳明经舒展不利,加葛根能解决问题。高血压出现颈项强加葛根解决不了问题,加附子管用,这是张仲景的经验。说明这个颈项强、血压高是虚火上升,是阳浮的现象,解表是解决不了的,虚阳解决不了,加附子阳气潜下去,虚火上升血压高能解决,这是张仲景告诉你的。如果有恶心呕吐,加半夏就可以,半夏、生姜正好解决,说明这个病人有胃虚停饮的情况。

第二,虚阳上浮要多方辨证。这种阳气虚、虚阳上浮的人,通常会上热下寒。对于上热下寒的病人不一定都是乌梅丸,如果湿温病人上热下寒,困倦乏力,恶心呕吐,大便溏粘,则用参附汤加达原饮治疗,上面清化湿浊,下面温阳,也是解决上热下寒的问题。竹叶汤也解决上热下寒,上面阳明的热,面正赤,咽喉痛,前额痛,右脉浮滑,用竹叶、葛根、甘草去清上面的热,桂枝去芍药解表加参附温下面的阳气。这个一定要学透学好。

(三)产后中风阳郁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一是病机为阳气郁遏不能通达

过去古代妇女生孩子没有被子盖,都是稻草,产后一般稻草盖得厚一点,所以叫草蓐期,产褥期。产褥期体质差,风邪容易趁虚而入,于是“四肢苦烦热”,有人是表现手心、脚心又烦又热;有的人就是感觉四肢不知道往哪里放,烦热不舒服,放在外觉得冷,放在里又觉烦热。有两种情况,都是产后受风,如果有头痛,半在表的情况,就是小柴胡汤主之;这是因为产后受风进入少阳胆经,少阳胆经郁火上攻所以头痛,郁在四肢,阳气郁遏不能通达,出现烦热。如果头不痛,只是四肢烦热,用三物黄芩汤,这个症状在临床上多很多见。

二是三物黄芩汤的用药特点

方中用生地、黄芩、苦参。生地四两,因为产后阴血丢失较多,阴虚偏热,生地滋阴,解决阴血不足产生的虚热。苦参清热除烦,火郁在里面,是阴血亏虚造成火郁在里面。黄芩善清郁火,肠炎病人如果暴下如注,泻得很痛快用黄连,不用黄芩,如果肠炎病人泻而不爽,泻得不痛快,那就用黄芩,就是因为黄芩清少阳胆经热,胆经热的特点是郁火,郁火是把阳气郁在里面,所以黄芩能解决这个郁火造成的“烦”。

二是三物黄芩汤与小建中汤的对比

另外还有个方治疗手足烦热的方,就是小建中汤,它不是产后受风,而是治疗虚劳的病人、贫血的病人,贫血的病人会出现咽干口燥,手足烦热,那也是阳气不能通达的情况,是阴血亏虚,气血亏虚,阳气不能通达。手足烦热,常用三个方,一个是三物黄芩汤,一个小建中汤,一个小柴胡汤,这三个方子用的机会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