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成与开放: 唐代音乐生活面面观(上)

 sswang525 2017-08-20

斋主私语:      

唐代社会文化上存在“守成与开放”的二元现象,对传统礼乐有坚守,有发展;同时唐代又有繁盛的胡乐,反映出开放的文化政策,对音乐娱耳怡情的功能也给予了肯定,这种感性的音乐生活与理性的思想姿态并存的情况,共同构成了“守成与开放”的局面。




    间:20090612日下午

    点:嵩山少林寺经堂

人:罗艺峰

现场速录:郑州达成速录服务有限公司

   

              

主持人(延宽法师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与会来宾下午好!“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承接上午的课程,罗老师带来的题目是《守成与开放——唐代音乐生活面面观》,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罗老师。

罗艺峰:开始之前我们听一段音乐(敦煌古谱译曲《品弄》,音乐播放中)。

各位师傅、各位朋友,今天下午我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讲一讲唐人音乐生活的各个面相,以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大家知道,唐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它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洋洋大观的文化大国?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特别加以思考的。通过学习和思考这一段历史,大概可以总结出四个字,就是:“守成、开放”。按照牟宗三先生的说法,唐代的基本文化态势是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的“大开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国力的强盛,导致了文化上极大的发展,心态也非常的开放,唐人从来不拒绝外来的文明,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宗教文化、艺术文化。而在中国音乐史上,一般我们把唐代叫做是“国际音乐时代”,它也完全当得起这个评价,因为唐代确实有许多外来音乐、外来舞蹈,域外的乐器、乐人、乐曲、乐俗,尤其是外来的音律,大大地影响了其后千年来的中国音乐文化。

不过,开放只是唐代文化的一个方面,以前我们关于唐代胡风盛行的情况谈得比较多,大家看看我给讲座带来的一幅画,我们从这样一幅图上,尽管是后人的想象,也能够看出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确实是“满街胡人”,唐末王建有诗说:“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确实也是这样的情况。但其实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它又有强大的传统,儒家礼乐仍然有发展,有创造,历朝历代留下来的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在唐朝都有继承,从中国音乐思想史的角度看,唐人有一种感性的音乐生活与理性的思想姿态并存的情况,共同构成了我说的“守成与开放”这样一个基本的局面。



一、形成这种守成与开放态势的原因


1、首先,唐代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封建王朝,它的社会性质和统治需要决定了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礼乐文化来立国。在中国,礼乐是国家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文化符号。古人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思维,占领了一个地方,一定把那个地方的音乐和乐人带回长安,以示我对那个地方的统治,比如著名的“龟兹乐”等西域、中亚地方的乐舞进入中原,就有这样一个思想背景。同样的道理,中央王朝向周边地区派驻使节或者是和亲的公主也要带去礼乐的文化,比如文成公主进藏,不仅带去医药、书籍、儒家伦理、农业技术等等,还带去了一个乐队。另一个例子是,唐朝时期云南的“南昭国”国王异牟寻于贞元十年(794年)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为了表示认同中央王朝,就进献了一部乐舞,开头叫做“夷中歌曲”,后经加工整理, 叫做《南诏奉圣乐》,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乐舞。从这一出一进可以看出,在古代,音乐不只是用来纯粹娱耳或审美的,它是国家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文化符号。唐代的文化政策中,还是有非常传统的一面,因为无论是礼乐治国,还是乐舞作为政治认同的符号,都是先秦以来的传统。

其次,唐代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最为开放的时期,唐朝的统治者几乎没有多少“华夷之辨”的思想,唐太宗自己说他是“天可汗”——万王之万,四周臣民都来朝奉他。因此之故,在唐代长安城不仅是多族共和,而且是五教并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聂斯托里教、摩尼教都在长安城有自己的寺院,在中央政府有自己的宗教代表,今天还能够在终南山下看到“大秦寺”的遗址,西安碑林博物馆里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都是十分确定的物证。至于周边的文化交流就更为活跃了,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南边到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锡兰),西边到伊朗(波斯)、伊拉克、中亚的昭武九姓胡,也就是中亚地方的九个民族政权;北边蒙古高原上的古代民族,他们的文化也进入了中原;东边朝鲜、日本更是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迄今为止,无论他们怎么想、怎么说,都摆脱不掉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痕迹。我们说,丝路交通带来了大量的异域文化是完全正确的,甚至非洲的文化都进入了古代长安。当然,文化交流其实也双向的,有进来的,也有出去的,还有回授的,就是早先流出去,现在又流回来了的。外国学者如劳费尔出过一部书《中国-伊朗篇》、谢弗出过一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学者向达写了《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等都有很好的研究,告诉了我们许多有趣的事情,使我们知道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方面中外交流的情况。

这样一种繁盛的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比如有些古代语言遗存,今天还活在西安人民的生活中,表示着古代长安极深的文化底蕴。我给大家讲一个小例子,西安人常常讲这样的一句话:“契里马扎”或者是“客里马扎”,意思是“快一点,快一点!”这是一句什么话呢?原来是中古时期的蒙古语言,你看看是不是很有意思?再比如我们到菜场去可以买到各种香料,八角、茴香、辣椒等等,但是有一样东西不认识,像一个手指头一样大小,黑黑的,我问卖东西的农民,这是什么?他说这个是香料,做肉菜用的,叫什么名字呢?叫“毕拨”,显然这两个汉字是没有意义的,它是一个外来语的记音,后来经过学习研究才知道,这个字是来自中古时期的波斯语,是唐代的波斯人带来的一种香料的名称,居然今天还活在民间口语中,你看看是不是很奇妙?甚至更早的语言痕迹也能约略看见,如西安民间使用的一种弹拨乐器叫做“琥珀”,类似月琴的形状,原来是北方草原上的一种叫做“库布孜”的少数民族弹拨乐器名称的讹读,其历史极为久远啊,这岂不也颇有兴味?

这样的异域文化还表现在唐人的穿着上面,这从许多出土墓画和敦煌壁画中可以得到证明的。我们今天觉得女孩子穿得低胸一点、大脚裤什么的,确实很开放,今天看来也很新鲜,但是这在唐代是普通的妇女装饰。唐代的发型有几十种之多,贴面的亮片比我们今天的小姑娘用的还要漂亮。唐人吃的、用的、玩的,大量的都是来自周边的异域文化,无论是出土壁画上的还是《花间词》上的,都可以看到唐人奢侈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绿云高髻,远山黛眉,“熏炉蒙翠被”,“舞衫沉麝香”,这些词句都反映了唐人的审美情趣。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造成了唐人的心态非常的开放、宏畅,他们什么都不拒绝,也不害怕被“和平演变”,他们知道他是中夏唐朝人。波斯人来了,我学习你波斯的;日本人来了,我学习你日本的;印度人来了,我学习你印度的,但是我们还是唐朝人。鲁迅先生有一个极好的说法,他说唐人的文化心理是宏畅自信的,确乎斯言!

2 就唐代的音乐文化来说,的确是高度多元化的。不是一种,不是两种,而是许多种,包括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外来音乐,至少有这五个方面。这些音乐都在社会生活中活跃着,不是一两种,而是这样的多。唐代音乐文化应该说有三个源头,不是无源之水:首先是汉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比如古琴音乐,古代的礼乐、雅乐。第二种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比方说藏族的、蒙族的,南方少数民族如南昭国(今天的大理白族)的等等。第三个方面就是周边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东方的“高丽乐”、西南的“天竺乐”,东南亚的“扶南乐”、“骠国乐”等,甘肃河西融合了许多地方文化因素的“西凉乐”等都进入了大唐的首都,西域传进来的就更多了,像著名的“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天竺乐”等就是从今天新疆这一带传入的。





二、我们怎样来认识这样一个历史场面极其宏大的问题?


1、这是不是人们猜测或者是畅想呢?也不是,它是有文献为证的。就唐前的中国固有传统音乐来说,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当时有“雅乐”、有“庙乐”、有“历代乐”、有“凯乐”。所谓“庙乐”就是祭祀天地祖先的音乐,所谓“历代乐”指的是唐朝以前汉魏清商乐,汉魏歌舞大曲,甚至更古老的音乐。所谓“凯乐”指的就是军乐。“清乐”也是汉族的传统音乐。“四夷乐”指的就是周边的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原王朝常常把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之为四夷,具体来说就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总之来说跟汉人跟中原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也统称为“夷”。还有鼓吹乐、散乐、歌舞戏、八音、乐悬,这样一些音乐的具体品种,而太常四部乐则包括了宫悬、鼓吹、挽歌、清乐。从它的郊祀歌辞和庙乐歌辞来分析,可以说唐代的礼乐秉承了唐以前两千来的中国传统音乐,《旧唐书.音乐志》足以告诉我们,当时的音乐文化是多元的,这是官方文献。民间乐书也有这样的记载,如中唐时期有一部重要的著作是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从这部书可知,那个时候的乐部组织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古代的雅乐,如雅乐部、云韶部、清乐部;一类是鼓吹类,如鼓吹部、驱傩部、熊罴部;还有一类就是外来的胡乐,包括了鼓架、龟兹、胡部音声。从《乐府杂录》也可以认识到唐代的音乐文化是多元的。

2、乐部组织是我们认识唐代的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唐太宗的时候,继承了隋代的七部乐,发展成为九部乐和十部乐,竟然绝大部分是外来文化、外来音乐,只有一部清乐是汉族固有的,这反映了唐太宗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文化姿态,唐代的音乐文化实际上是雅、俗、胡并存的多元文化,有正统的雅乐,有民间的俗乐,也有外来的胡乐,这种格局是我们今天建设自己的音乐文化要加以思考的。

唐代最为著名的就是二部伎,坐着演奏的叫“坐部伎”,一般来说它的音乐比较的清雅,比较的徐缓;所谓“立部伎”是站着演奏的,音乐就比较宏畅、壮大,从唐代的李寿墓石椁上的线刻画就可以知道坐部和立部这两种表演形式是什么样的。或许可以认为唐朝人的耳朵是比较幸福的吧,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听,不像我们文革期间只能听到两种东西,一种是语录歌一种是样板戏。音乐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灵,当我们把它化约成这样一种可怜的情况的时候,当然就会有打、砸、抢,那时我们没有什么东西作为心灵的养料,这虽然是题外话,但也表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家只要对比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音乐文化的大格局,就明白社会的进步与音乐生活的关系。

3、这样的一种历史场面极其宏大的情况,标明了一种特盛的胡风和开放开明的姿态,可以说胡风吹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有诗为证:“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按今天的话,就是家家户户学流行音乐;“绿腰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绿腰”和“水调”是当时的歌舞曲,家家歌唱着,“阳春白雪”和“梅花三弄”处处都有人用笛子演奏着。唐诗中呤咏乐舞的歌诗多得不得了啊!大家可以去看看今人编的一部《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就可以有个非常直观的感受。不仅是文献,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体味到胡风,现在西安的回坊,就是唐代所谓“西市”,在古代的时候集聚着大批从西亚、南亚来的商人,还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西亚胡军,有些人后来不回去了,留下来有的经商、有的求学、有的当兵,有的做官,慢慢的就留下来了(西市的文化今天我们还可以隐约体会得到,在这个地方居住的人跟我们内陆人长得不太一样,有些人很像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那一带人民的长相,也许是他们的后裔吧)。唐代时候,这些留住中原的胡人每年冬天要进行一种叫做“泼寒胡戏”民俗活动,打着赤脚,穿着短裤,裸着上身在街上互相取乐,拿水泼来泼去,叫做“泼寒”,还要表演一种音乐舞蹈,叫“苏幕遮”,这样的一种活动表明那个时代胡人的生活已经完全在长安的西市扎下了根。唐诗中的“康老胡雏”、“石国胡儿”、“胡旋女”等,都是来自域外的文艺家,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曹刚、作曲家白明达等,文献记载的也不少。


(未完待续)


图文编辑:毛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