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之美:从青花料看,明代青花瓷巅峰史!

 自华居 2017-08-21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从几厘米的鸟食罐到几十厘米的大罐、大缸应有尽有。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

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

罐有壮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荷叶盖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鸡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盘有敞口盘、撇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盘等。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还有砚滴、笔管、油灯、八角烛台、香薰、渣斗、水盂、盏托、花浇、盘座、高足杯、钵、盒、豆、匜、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

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明代王世懋的《窥天外乘》记载“永乐、宣德间……以苏麻离青爲饰。”而成书于万历19年(1591年)的《遵生八笺》也说到:“宣窑之青,乃苏渤泥青。”这里的“苏麻离青”和“苏渤泥青”虽音译不一样,但不难揣度所指的爲同一物——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有专家研讨以为这一称号的由来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爲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爲蓝玻璃。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厚翠绿,色性安靖,由于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恰当的火候烧造下出现出蓝宝石般的艳丽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作爲一种产于国外的青料,苏麻离青在我国出现与明初郑和下西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络。郑和下西洋今后,由于海路交通的拓宽,促进了我国瓷器消费的展开。联络从西北亚区域带回的苏麻离青用在青花瓷的烧制上,其成品极爲美观精巧,发色艳丽,呈色平稳,其晕散现象更是新颖别致,俨然具有我国传统水墨画中焦墨技法的共同作用。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具有靛蓝、晕散、结晶斑等特征。

呈色靛蓝,艳丽浓艳,明晰而通透,线条的纹路中或青料凝集处有漆黑而浓厚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厚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化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受有上下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乃至呈显着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端显着,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根本特征,不管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不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爲显着。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构成的,如以强光照射可显着看出,结晶斑实践上即是青猜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要素极有能够是因铁质高所构成的。青料粗粝,也极有能够是构成晕散和结晶斑的要素。

明永乐青花缠枝斑纹折沿盆

跟着苏麻离青的引进,我国青花瓷烧造史出现了自元代早期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2次展开高峰,尤其是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与我国传统文明无机的联络而被官方称之爲“青花之王”。但成化今后,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很少再大批量引进,青花瓷中的青料逐渐被回青等替代。

景德镇青花瓷烧造近千年的前史,以明朝永乐、宣德两朝(1402—1436)烧制的青花瓷爲最好。它清爽雅丽,朴素坦白,青花图案方式多样、丰厚多彩,纹饰疏朗秀美、笔意自然,好像水墨画般晕散的青料呈色,千姿百态的造型,恢宏雄奇,扣人心弦。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

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后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鉴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2、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3、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4、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

5、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6、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