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的孩子或学生是一个熊孩子—— 在游乐区,他小霸王似的守着滑梯,不许小朋友靠近。别的家长和小朋友都侧目看着你,期待你去管教。 在这种目光煎熬下,也许刚开始你还能耐着性子讲道理。 但你很快发现,春风化雨的说教根本没用,他扭着头继续抵抗。 大家指指点点,而你十分钟后还有别的工作,孩子却完全不理解你艰难处境,依旧对着干。啊,忍无可忍,理智终于脱缰……得了,熟悉的戏码上线——大人怒火滔天,孩子哭泣吵闹。
大人和孩子都在情绪上互相点燃,砰!同归于尽。
你在挫败和无力中反思:我为什么就不能平静沟通?我为什么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做个温柔的家长/老师?我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冷静下来再沟通?
我们如何摆脱这样的两败俱伤的恶性循环?
今天为你推荐四步管教法!
第一步:理解情绪
首先,我们要理智看待孩子的不当行为和情绪,不要把它定性为孩子故意对抗。
区分孩子的不能和不想
分清楚两者会从根本上减少身为家长和老师的挫败感。
有时我们觉得孩子不想那么做,是故意和我们做对,实际上,他们只是不能,或者现在不能。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3岁的孩子拥有18岁的延迟满足的能力,也不能寄希望于7岁的孩子能像成人一样很好理解事情的复杂程度。
他们嚎啕大哭和任性发脾气,大部分是因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诉求。
这是因为——
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中,大脑控制着情绪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中,上脑的发育影响着做明智的决策、控制情绪和肢体,适应环境,与他人共情,自我认知,自我道德约束。
问题是上脑的发育是需要时间的,一个人直到25岁左右,这一部分才能完全长成。
对于孩子来说,控制人类本能的下脑会更活跃。下脑的杏仁核会在受到威胁时拉响警报,此时,恐惧和愤怒就会倾泻而出。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因为一点小事,小坏蛋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在地上打滚哭闹。
好消息是,大脑是可以被改变的。家长和老师有意识的训练就会让上脑更加发达,从而更好的控制情绪和决策。
第二步:去情绪化操作
《去情绪化管教——帮助孩子养成高情商、有教养的大脑》的作者丹尼尔提出去情绪化的沟通模型:表达安慰-认同-倾听-反馈。
我们管教孩子的目的是教而不是管,而教的有效前提是理解孩子为什么不能用恰当的行为和语言解决当前的困扰。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去情绪化的沟通挖掘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白,面对冲突的尴尬和无力会让他们难过。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应该安抚情绪。
其次,认同孩子的体验(而非行为),并告诉他们,“你的难过/委屈/焦虑/挫败我能理解”。接下来,倾听孩子为什么要那么做,以及当时的感受。
最后,把他们的话消化一遍再反馈给孩子,证明我们认真在听。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们得到了关注和爱,也很快冷静下来,卸下冲动情绪化的盔甲。 此时,我们就该介入下一步—— 怎么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困境。
第三步:明确管教目标
丹尼尔说,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听话,而是帮助孩子提高洞察力、共情心,以及如何补救一段关系的能力。
孩子犯错,就是教他们最好的机会,也是训练上脑的最好时机。而这三种能力,就是我们管教的终极目标。
1.洞察力:更好的挖掘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应对困境的方式。 2.共情心:从他人的角度观察事物,开发他感受他人的能力。 3.整合和裂痕修复:采取行动补救一段关系,如果孩子害羞,在达到共识后,家长道歉也无不可。
这三个成果是教导孩子如何在大脑中创建“我”“你”“我们” 。从本质来说,这就是群体社会中最重要的法则。 比如在《爸爸去哪儿》中,贝儿用给奶奶买礼物的钱给自己买鞋。父亲陆毅得知后,严厉批评女儿,并且主动帮女儿修复裂痕。
说了这么多,如何具体地帮助这些小恶魔小天使解决困境,训练上脑呢? 综合教育大咖们的意见,我们总结出以下9条策略:
要让孩子相信,即便约束他们,我们也会尊重和认同他们的感受。 相反,如果我们不愿意理解他们的感受,“同归于尽”的冲突会不断上演,并且代代传递。长期以往,在火药味十足的“管教”中,孩子没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增进与孩子的信任。 所以,只要熊孩子从家长和老师身上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他们就会更加愿意去学习我们教导的东西。自然而然,需要我们管教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 下周三,我们会继续深入讨论沟通技巧:想做受欢迎的老师?得先学会好好说话! 参考书籍 《去情绪化管教》 《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