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展功能及定位的从新反思

 路边小石杜辉 2021-09-22

文/杜辉

BIBF又举办了,业界没有过多的期待,每年一次的展会已经让大家有了一种审美疲劳。经济大环境的波动及出版行业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面临的结构调整,都给传统的展会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展会的服务重心是否应该改变,定位是否从新考虑。都给组织者和参展商提出了不能回避的问题。

书展功能亟需转变:从业内的自娱自乐到与消费者共舞

在没有互联网和网络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图书行业的信息交流、图书征订、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等等,还都依赖于纸质书目、订单、传真、信件、电话等形式。信息量小、内容不及时、传播速度慢、成本高。所以以北京图书订货会和全国书博会为龙头的各类图书展会应运而生。通过会展,出版机构和渠道商、作者、版权交易对象可以直面沟通,当场查阅样书、订货、付款交易。这些举措极大的促进了出版业务的发展,也为各家出版机构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图书的文字、图片等各种信息,都可在网络上及时、全面、快速的传递。出版日常的征订工作、作者沟通、版权买卖等各种信息流,大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交流双方的各种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图书展会传统的订货交流等功能就随之不断弱化,更多的是同行及出版机构和渠道商、媒体、作者、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交际、展示。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流畅通无阻,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出版机构和大众消费者都已不能满足于业内相对封闭的书展形式,而需要一个出版机构和大众消费者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平台。展会的功能定位也亟需从业内的自娱自乐向服务大众消费者,这一新定位转变。为此各个书展的组委会、主办者、参展方,也都在不断求变,给书展增加新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各种主题论坛的交流、讲座,成为书展的道道风景线。各种新书发布会、作者见面会、签售活动、产品体验活动,以及图书零售促销都为展会提高了人气及大众消费者的关注度。周边文化产业如文具、动漫、数码产品等展区也提高了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覆盖面。虽然活动纷呈,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到底是服务业内还是服务大众消费者一直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选择题。孰重孰轻、如何兼顾,让众多出版机构对于参加书展的目地左右不定,难以取舍。

竞争的白热化,让图书的销售从卖方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也呈现数量上严重的供大于求,但在质量上却又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在此情况下,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上百万在销品种中占有一席之地,脱颖而出。如何能吸引渠道商、媒体、消费者的关注,这些目的都成为各种书展的重要目的和意义。但是消费者与合作渠道商、媒体等之间的需求不同,关注点不同这就给了参展商一个极大的难题。在展位布置、人员配置、产品推介、活动举办上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何满足不同的需求,如何两者兼顾成为参展商需要重视直面的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不单单是参展商可以左右的,更多的是需要从文化推广的大层面和组委会的组织管理来解决。

书展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多方位配合和支持才是成功的保证

年年书展,处处书展,虽然一直在改进但也会经常的有各种问题招来参展商消费者的各种不满,参展商只能做到把自己管好。一个书展的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还需要组委会以及配套服务的企业、行政职能部门的多方配合。

在各式各样的书展中,有几个事例给予笔者很深的印象和感触。

1. 设立大众读者参观日,让大众读者参与书展。09年济南会开始,展会一改往常业内小众封闭交流的模式,设立了读者参观日。吸引来大批量的消费者,一时间让会场人气爆棚。虽然刚开始大家有所不适应,因参观的读者太多,顾此失彼、丢书、对客户服务不过来的情况很多,但随着这届之后把大众消费者参观引为常态,大家也渐渐开始适应和有针对的准备安排。大众消费者的参与给书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为出版机构参展功能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也让大众消费者可以分享出版发展的成果。

2. 银川全国书博会给人的印象极佳。从出火车站打车去市区开始,就可以听到出租车里的广播,对即将开始的书博会的各种宣传。签名售书、作者见面会等,出版社的一些活动都在广播中给予时间的预告和活动的介绍。在会展期间,由交管部门配合对展会周边实行交通管制,一方面没有发生拥堵,另一方面动员了充足的公交和出租车接送参展商和观众,对会场人气起到了极大的促销作用。组织宣传的到位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来参观,许多参展机构的样书都销售一空。消费者和出版机构达到了双赢的局面,出版机构达成了向大众消费者传递信息的目的,对一个市场规模偏小,经济体量不大的地区,这种销售盛会,还是非常受大众消费者的喜爱与欢迎。

 3. 13年初的北京会:老国展的安保团队,对于专门在会场收集及偷盗印刷品、宣传品的人员严加控制,加强检查。以往展会都有一批人从各处收集印刷品宣传资料,以卖废品盈利。更有甚者,去偷盗样书、纪念品等。这些人极大的影响了展会的正常秩序和展会质量,对于参展商和消费者都构成了很大的干扰。这次展会严加控制,让这种行为明显减少,让参展和参观的双方都耳目一新。

办好展会的前提是服务水平的提高

    1. 展会的交通一定要便利:会展场馆的交通便利与否对书展的成功举办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些场馆固然场地大、设施先进,可以更好的为参展商提供展示空间。但交通并不便利,参展商和消费者前往展馆都会有极大不便。新国展的偏远就一直为大家所诟病,在不能解决场馆的前提下,设置班车等措施不失为改善问题的一个办法。

  2. 展会的配套服务一定要到位:一些展馆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吃饭、购物、上网、文件打印、机票火车票的代购都十分不足或者昂贵、麻烦。这包括场馆内的也包括场馆周边的。吃饭饮水价高质次选择少,上网带宽不足,打印复写服务价格贵,代购机票火车票不便利,这些服务的不配套都会严重的影响参展商和消费者的参会热情和效果。展馆是为盈利,但是组委会有责任和义务和去场馆协调。出版行业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太过商业化会费力不讨好。因为参展商本身就穷,来参观的观众,也大部分是奔着购买打折图书而来,处处要钱,最后没人气了,赔的钱会更多。

   3. 参展费用高:目前越来越高的参展费用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成为负担。如何改变展会以收场租盈利的模式,改为收费与出版机构的销售、参观的人流能达到有效的挂钩,从销售和提供服务来盈利。一方面可以最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可以提高参会机构的积极性,展会组织者则从做大的蛋糕中分享更多利润。单方收费而不管展会的效果如何,这种模式在今后必难以持久发展。

  4. 场馆的安保措施要到位:有些展会常常出现大量人员丢失手机及其他财务的情况,其中不乏众多外宾。从小的说对展会、展馆的形象是一种负面影响。从大了说对今后的对外贸易、吸引投资、旅游文化推广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作者注:

    原文刊发在2013年9月9日的新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第1096期A06版 。时隔4年,怎么感觉各种行业展会都变化不大?是我们都审美疲劳了,还是缺乏创新进步?绝大部分展会真的有继续存在的意义吗?从越来越稀少的人流,是否我们真的需要放弃这种劳民伤财的坚持。行业如此低迷,且行且珍惜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