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侧裂解剖--岛叶和外侧裂的显微外科解剖系列(一)---RHOTON系列论文编译

 shizeli 2017-08-21

编译者:冯刚,深圳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硕士。
审校:王剑新,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主任医师。


目的:明确岛叶和外侧裂的局部解剖,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方法:解剖43例大脑半球标本的岛叶和外侧裂的的神经和动静脉。


结论:额顶盖和颞盖的大部分沟回与岛叶的沟回有固定的关系,且提供不同岛叶入路的解剖标志。岛叶手术的一个重要解剖标志,最外侧豆纹动脉,到岛尖部约14.6 mm,穿过前穿质内侧15.3mm到达岛阈。大脑中动脉上干及其分支供血给岛前、中、后短回,前界沟,短沟和岛尖部。下干供血给岛后长回,下界沟和大部分岛阈。上下干常共同向岛中央沟和岛前长回供血。上下干向岛叶供血的区域并不重叠。供应岛区最常见的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分支是分别供应岛前短回和岛中短回的额前动脉和中央前动脉。最大的岛穿支动脉常起自岛中央动脉和角回动脉,走行至岛中央沟和岛后长回的后半部。虽然被公认为,表浅静脉参与岛叶静脉的引流,但岛叶静脉主要流入大脑中深静脉。岛中央前静脉是最常见的由外侧裂表浅静脉(SSV)引流的岛叶静脉。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脑血管系统  岛叶  岛叶静脉   显微外科解剖  大脑中动脉  外侧裂  肿瘤

 

岛叶大体上呈三角形,位于被额盖,顶盖,和颞盖覆盖的外侧裂底深部。岛叶的完全暴露需要广泛的打开外侧裂。由于为暴露岛叶而打开外侧裂的和深入岛叶的重要入路的技术复杂性使岛叶的血管性和肿瘤性病变的手术很危险。有很多关于外侧裂和岛叶解剖的报道。但是,仍缺乏岛叶局部解剖,动脉血供和静脉引流的详细描述。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界定岛叶以及岛盖的神经功能,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捋顺这些关系可有利于对岛叶更安全、 更精确的手术探查。


材料和方法


在43具尸脑中使用显微镜(放大3-40倍)研究外侧裂和岛叶,其中动脉和静脉已用有色硅酮灌注。翼点入路开颅,暴露整个外侧裂。优先解剖沿着外侧裂沟回的表面变化和外侧裂表浅静脉(SSV)的引流方式。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广泛打开外侧裂,标注岛盖和岛叶沟回和外侧裂分枝的变化。明确大脑中动脉(MCA)的分支,并描述每支供应的岛区。明确每支岛叶静脉的引流方式以及其与外侧裂静脉(SSV)和大脑中深静脉(dMCV)的关系。详细描述重要手术标志之间的关系,如最外侧豆纹动脉,岛阈,岛极部及岛尖部。


结果


局部解剖


外侧裂  


外侧裂是大脑半球外侧面最明显的解剖标志。它容纳大脑中动脉(MCA)及其分支,是连接大脑表面到大脑前部底面和颅底的手术路径。外侧裂的浅部由一个干和数支构成。干的内侧起源于前床突,在蝶骨嵴后走行,止于大脑凸面,并在此处分为前水平支,前升支和后支(图1和图2)。后支最长,从翼点区向后上延伸至顶下小叶的终点,缘上回包绕其后端。所有大脑半球均存在前水平支和前升支,长度较短,但基本一致,从前向后,此二支把额下回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图1,图2和表1)。眶部和三角部由前水平支分开;三角部和盖部由前升支分开。开放前水平支和前升支可暴露岛叶前上部;开放后支和相邻的干可暴露岛叶其他部分。


图1、右侧大脑半球解剖图。A:自然向上牵拉三角部的尖端达到外侧裂的最大自然暴露。后支,外侧裂最长分支,向后上走行到顶下小叶的止点,缘上回在此处包绕它的后端。Heschl回,颞横回的最前部,向后倾斜,由内侧经皮层表面穿过颞盖。外侧裂的眶额支穿过额叶内侧基底表面到达眶部。B:额盖和颞盖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被移除,以显示岛盖和岛叶结构之间的关系。岛中央沟走行于大脑凸面中央沟表浅,且几乎与中央沟平行。在这个大脑半球里,眶额支深端在前界沟水平开放进入外侧裂这个事实将眶额支(红色虚线箭头)与表浅的眶沟(白色箭头)-位于外侧裂的前水平支和眶额支之间的额叶眶表面-进行了区分,但它之上的眶沟并不进入外侧裂。外侧裂眶额支的平均长度约10mm。开放眶额支可到达岛叶的最前下部。C:额顶盖的剩余部分已经被移除。岛前界沟直接向前上构成岛叶的前缘。岛尖部是岛叶凸面最主要的外侧突出点。D:岛叶的放大图。此例标本中岛中短回是最宽的岛短回。岛短回呈放射状,在岛叶前下缘汇聚。岛副回和岛横回连接着岛叶前缘和额叶眶表面的邻近脑回。E:额顶盖,颞盖和半球中央核的上部已经通过沿岛上,下界沟横断移除, 以显示岛叶与其深部结构之间的关系。该半球的中央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丘脑和内囊,位于岛叶深部。Monro孔位于岛后短回中部的深处。岛叶后端和岛上,下界沟的连接处位于房部前缘的表面。F:E标本相同特点的上外侧放大图。岛中央沟上升到豆状核后三分之一的浅表。轴向切开通过岛上界沟延伸。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且在这个切面从岛中短回中部向岛后长回中部延伸。内囊的膝部位于岛后短回的深部。


表1   43例尸脑半球外侧裂和岛盖测量结果*

测量内容

值(mm)

平均值

范围

外侧裂后支长度

外侧裂前水平支长度

外侧裂前升支长度

外侧裂眶额支长度†

眶部尖部-岛前界沟的距离(A-B)‡

三角部尖部-界沟之间的距离(C-D)§

盖部尖部-岛上界沟之间的距离(E-F)

缘上回-上下界沟交界处的距离(G-H)

凸面Heschl回-上下界沟交界处的长度(I-H)

阈凹深度||

SSV起始-外侧裂前端的距离

岛尖部-最外侧窦纹动脉的距离(J-K)

蝶骨嵴-岛极部距离

SSV进入蝶顶窦的引流点-岛阈的距离

SSV进入海绵窦引流点-岛阈距离

61.6

13.77

13.75

10.00

18.80

18.40

21.00

25.00

34.00

15.30

45.34

14.60

11.70

24.80

31.70

 

40.78-76.82

8.90-21.04

4.35-21.25

3.29-14.16

14.17-24.35

11.51-22.32

15.11-24.54

18.27-31.66

22.25-40.78

9.77-22.61

13.91-62.43

7.19-22.54

7.13-29.25

13.23-39.24

26.49-35.46

* Asc = 升; frontoorb =眶额; hor = 水平; inf = 下; pst =后; sup = 上。

† 43例尸脑中27例存在外侧裂眶额支。

‡A-K的描述见图3B。

§ 测量了从三角部尖部到上界沟39例,到前界沟2例,到上、前界沟交界处2例。

|| 阈凹的深度指的是岛阈内侧缘到最外侧窦纹动脉进入前穿质的入口点的距离。


在43例大脑半球中,有27例发现了另一分支,眶额支。如果该支存在,该支在前水平支和眶部下穿过额叶基底面(图1)。眶额支的后端深部大致位于前界沟上下端中间(图2)。该分支把眶部和眶后回分开。

 

图1、右侧大脑半球解剖图。

G:牵开颞盖以暴露岛叶的下部。三角部很小,而且它的尖端向上牵拉,远离外侧裂,在岛盖部和眶部之间,起自前水平支和前升支处,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或一个宽的共同干(红色虚线箭头)。H:牵拉额顶盖和颞盖以暴露岛叶。岛下界沟位于岛长回之下,并将岛叶与颞叶的外侧裂表面分开。岛中央沟,最深的岛沟,把岛叶分成较大的前部和较小的后部。

I:同一大脑半球的侧面观。岛短沟把岛前短回和岛中短回分开,岛前中央沟将岛中短回和岛后短回隔开。岛长回以单一岛回形态起自于岛阈附近,并向后分叉为岛前长回和岛后长回,二者被岛长沟分隔。岛横回接近2cm宽(绿色区域),连接岛叶前部,并延续为眶部表面的脑回。岛极部位于岛尖部之下,是岛叶的岛叶突出的最外侧点。J:在岛上界沟水平轴向切除额顶盖,平行于颞叶外侧表面矢状切除颞盖。Heschl回,颞横回最前方,由皮层表面向后延续至岛上下界沟交界处。K:矢状切口延伸到岛下界沟内侧缘,以显示颞角和岛叶之间的关系。Heschl回位于颞角和海马体的顶部。从下界沟到海马头后缘的垂直距离约1cm。L:另一右侧岛叶的侧面观。移除额顶盖和颞盖暴露岛叶。岛中央沟,最深的岛沟,起自岛阈部,向后上延伸至岛上界沟。岛叶的前部有三个岛回构成-岛前、中、后短回。它们分别由岛短沟和岛中央前沟隔开,并在岛极部彼此汇合。岛长回以单一岛回在岛尖部,岛阈附近起始,向后分叉成两个岛回。沿岛下界沟的切口,暴露了侧脑室颞角。抬升脉络丛暴露海马头和体。下脉络膜点,脉络膜裂的下端,位于距下界沟约1cm海马头的正后方。脉络膜前动脉就是下下脉络膜点进入脑室的。

A.=动脉丛或动脉;Acc.=副;ALG=岛前长回;Ant.=前;Asc.=升;ASG=岛前短回;Call.=胼胝体;Caps.=囊;Cent.=中央;Ch.=脉络膜或脉络膜的;Coll.=旁的;Corp.=胼胝体;Emin.=隆起,隆突;For.=孔;Fr.=额或额的;Gyr.=脑回;Hippo.=海马;Hor.=水平的;Inf.=下的;Ins.=岛或岛的;Lent.=豆状核;Lim.=界;Mid.=中;MSG.=岛中短回;Nucl.=核;Oper.=盖部或盖;Orb.=眶的或眶部;Pell.=透明;Plex.=丛;PLG.=岛后长回;Post.=后的;Postcent.=中央后;Precent.=中央前;PSG=岛后短回;Ram.=支;Sept.=隔;Sh.=短;Sul.=沟;Sup.=表面的或上的;Supramar.=缘上;Temp.=颞的;Tr.=束或横的;Tri.=三角的。


外侧裂深部分为蝶部和岛盖部。蝶部位于蝶骨嵴后靠近岛阈处,岛盖部位于外侧裂浅部的深面。岛盖部由两个狭窄的裂隙构成:即盖裂和岛裂。盖裂上方为额顶盖唇部对面,下方为颞盖。岛裂位于岛叶和岛盖的内表面之间,有上下两支。上支位于岛叶和额顶盖内侧面之间;下支位于岛叶和颞盖的内侧面之间。

岛叶  岛叶皮质朝外,构成岛盖的内侧面。岛叶被浅的环岛沟围绕,且与额盖,顶盖和颞盖分开。环岛沟大致呈三角形,与岛叶的外形相吻合,因其围绕着岛叶外缘通常被称为“界沟”(图2)。该沟有三个缘:前缘,上缘和下缘。前缘被称为“前界沟”,从底端直接向下前方,深达额盖的眶部。上缘或上界沟接近水平。在额顶盖下岛叶的前上缘,从前界沟上端向下界沟后端延伸。下界沟位于岛叶的底端颞盖之下。上界沟最长,前界沟最短(图1和图2)。


岛叶皮质由三个前部的短回和两个后部的长回构成,长短回之间由岛中央沟分隔。两个前沟把前部分成三个短回,一个长沟把后部分成两个长回(图1)。岛叶的沟回从靠近岛阈的岛叶前下部开始呈放射状向后上延伸(图1和图2)。岛中央沟最深,存在于所有大脑半球。近70%的大脑半球,岛中央沟从岛阈向后上延伸;在其他大脑半球中,岛中央沟起始于岛阈后3.4mm-12.3mm处。岛中央沟可到达上界沟,且与大脑半球的中央沟几乎平行。在9例大脑半球中,中央沟沿着岛盖唇部延伸,延续为岛中央沟。在那些中央沟并不与岛中央沟融合的大脑半球中,中央沟的下端位于岛中央沟后5.9mm至岛中央沟前5mm范围内。

岛中央沟把岛叶分成由短回构成的较大的前部和由长回构成的较小的后部。岛叶前部位于岛中央回的前面,本研究中,有41例大脑半球中岛叶前部由三个短回构成,有2例大脑半球中由4个短回构成。最宽的岛短回在27例大脑半球中是岛前短回,在4例中是岛中短回,在12例中是岛后短回。岛短回被两条岛沟分隔,岛前短回和岛中短回由岛短沟分隔,岛中央短回和岛后短回由岛中央前沟分隔(图1和图2)。

 

图2、右侧大脑半球解剖图。

A:额下回有眶部,三角部和额盖部构成。中央前后回的下端由脑回桥连接,所以中央沟并没有进入外侧裂。外侧裂后支转向上在其后端进入缘上回。B:移除额顶盖暴露岛叶,显示凸面的中央沟和岛中央沟的关系。凸面中央沟的下端位于岛中央沟后不到5mm处。颞横回最前方的Heschl回,从皮层表面斜向后内延伸,并与岛叶后上缘相交。岛上界沟水平走向,并把岛叶上缘与额顶叶外侧裂表面分开。岛中央沟把岛叶分成一个较大的前部和一个较小的后部。通常,三个前部放射状的岛短回在岛叶前下端汇聚。在该半球里,有第四个岛短回,岛副回,位于其他三个岛短回之前。岛副回的下端进入岛横回,而岛横回进入眶回。该半球里,岛中央沟之后的岛叶后部由单一的长回构成。C:另一右侧大脑半球岛叶的前侧面观。额盖已被移除以显露岛叶的最前部。岛前、中、后短回构成了在岛叶前下端汇聚的放射状辐射。岛尖部是岛叶皮层最高或最主要突出的外侧点。岛极部,岛尖部之下岛叶的前下缘,位于岛前界沟和岛中央沟之间,由下内侧融入额叶眶表面的脑回。岛极部前缘的深端通过岛横回进入眶后回。岛副回位于岛横回之上,且融入岛横回。岛前界沟斜向上前,深入到额盖。

逐步解剖右侧半球所获得的图片(D-F)显示外侧裂前水平支,前升支和眶额支与岛叶沟回的关系。D:额顶盖和颞盖已被移除以暴露岛叶。外侧裂最一致的分支是前水平支,前升支和后支。前升支和前水平支把额下回由前到后分为眶部,三角部和额盖部。此例半球中,MCA分叉点位于岛阈水平。E:额下回已由前上方被移除,以部分显示外侧裂的前水平支和前升支。外侧裂的另一前支,即所谓的“眶额支”,起于前水平支之下,眶部内侧,穿过额叶基底表面。岛盖的解剖标志可用于定位岛叶区域深部的结构。三角部(黄箭头),眶部(蓝箭头),盖部(红箭头)的顶点位于岛前短回及其相邻的岛短回表面。额下回这三部分的自由表面,如果再深一点,止于界沟。F:额盖深部下外侧观。前升支,前水平和眶额支已打开,以显示岛盖解剖标志和岛叶之间的关系。打开前水平支,前升支和眶额支,加上外侧裂后支的相邻部分可暴露岛叶上前部。打开前升支暴露上界沟。打开前水平支暴露由上下界沟的连接处构成的岛叶的前上缘。打开外侧裂的眶额支暴露上界沟。眶部上缘位于岛前短回的上部和岛上界沟(蓝色箭头)的相邻部分的表面。三角部的上端位于岛前短回的上部和上界沟(黄色箭头)相邻部分的表面。岛盖部的上端位于岛中短回上部和上界沟(红色箭头)相邻部分的表面。另一右半球逐步解剖期间获得的图片(G和H)显示前升支,前水平支和岛叶的关系。G:前水平支分隔眶部和三角部;前升支分隔三角部和岛盖部。H:在这个标本中,打开前水平支暴露岛叶前上缘和岛中短回(橘色箭头)邻近部分。打开前升支暴露上界沟(绿色箭头)和岛中短回邻近部分。岛上界沟位于前升支(绿色箭头)上端深部。岛叶前上缘位于前水平支(橘色箭头)前端深部。

Ant-sup.=前上;Bif.=分叉;LG=岛长回。


岛极部和岛尖部是岛叶的两个重要的点,岛极部位于岛叶的前下缘,为岛短回在岛阈侧面汇聚形成的一个圆形区域(图1,图3和表2)。岛尖部是岛叶凸面最高,最突出的侧面凸出区域,位于岛短回上岛极部的上后面,通常位于岛中短回上(图3和表2)。

图3、左侧岛盖和岛区的侧面观。

A:岛盖和岛区已标注。B:该图片中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已列在表1中。A点,C点和E点位于分别眶部,三角部和岛盖部的顶点。A到B,C到D,和E到F的距离就是沿额下回盖唇皮层表面到前界沟和上界沟的深度。I点位于颞上回皮层表面Heschl回的近端,H点位于Heschl回(上下界沟的连接处)的后端。从G到H的长度就是缘上回与岛叶后端的距离。J点位于岛尖部,岛叶凸面最高或最主要突出的外侧点。K点位于最外侧窦纹动脉源自MCA的起始处。C:岛叶放大图。此图中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已列在表2中。这些点的位置如下:A点,岛中央沟的下端;B点,前界沟中点;C点,岛阈的下界;D点和F点,分别是前界沟和上界沟的连接处,上界沟和下界沟的连接处;E点和H点,分别是上界沟的中点和下界沟的中点;G点,岛尖部。


岛极部前缘的深端通过岛横回与额叶的眶后回相连(图1和图2)。岛横回最短,且较窄,从岛极部内面延伸,融入眶后回。另一个小的岛回,岛副回,存在于26例大脑半球里(占60%)。位于岛横回之上,下2/3前界沟的正后方,向下融入岛横回外侧端。如果岛副回缺失,岛横回向上融入前界沟(图1)。


岛长回位于岛叶的后下部,岛中央沟的后方。岛叶的后部,在3例尸脑半球中由单一岛长回构成,在40例大脑半球中由两个岛长回构成。岛长回常在岛尖部下方走行,靠近岛阈,单一的岛长回向后分叉为被岛长沟分隔的岛前长回,岛后长回(图1)。在大多数的大脑半球中,岛前长回是最宽的长回。岛长沟从前界沟向下前走行,止于岛阈附近。


岛阈是一个稍上抬的拱形脊,位于外侧裂蝶部和岛盖部的交界处,从颞极向额叶的眶表面走行,位于钩束之上,被一层薄的灰质覆盖。从其融入颞极的在岛长回前端的外侧缘,到在眶后回的内侧缘,它的宽度平均21.36mm(16.37-29.84mm;图1,图2和表2)。


前穿质位于岛阈正内侧,是一个重要的外科解剖标志。本研究认为,最外侧窦纹动脉的入口点就是前穿质的外侧界。从前穿质内最外侧窦纹动脉入口点到岛阈内侧界的平均距离为15.3mm(9.77-22.61mm)。在岛阈内界和最外侧窦纹动脉入口点之间都有一个称为“阈凹”的浅凹;这个浅凹内没有重要的穿支动脉(图4和表2)。最外侧窦纹动脉起点至岛尖部的距离均小于23mm(图3和表1)。

图4、阈凹区图。

A:左侧半球前穿质和阈凹的前下面观。额顶盖和颞盖已经移除,以暴露岛叶的前下部。阈凹是岛阈内侧缘与最外侧窦纹动脉进入前穿质的入点之间的区域。平均宽度约15mm。此处没有窦纹动脉进入。前穿质常常被认为是岛阈的外侧延伸,然而,阈凹没有穿支动脉,构成了前穿质的外侧界。岛副回位于岛前短回的前方,向下进入岛横回。岛横回,所有岛回中最短,连接岛叶前缘与眶后回。B:另一左侧半球的下外侧放大图。额顶盖已被移除,牵拉颞盖以暴露岛叶。岛阈从岛长回前端(此处岛长回与颞极融合)延续至眶后回。阈凹位于最外侧窦纹动脉进入前穿质的入点和岛阈之间。岛横回位于岛极部和眶后回之间。C:左侧大脑半球下面观。前穿质构成了外侧裂蝶部的顶部。右侧颞叶已被移除至颞干水平。前穿质有个花白外观,是由那些穿支动静脉穿过大脑时小开口所造成。阈凹,位于最外侧窦纹动脉进入前穿质的入点和岛阈之间,没有穿支动脉开口。APS=前穿质;CN=颅神经;Lat.=外侧;Med.=内侧;Olf.=嗅觉的;Pit.=垂体的;Rec.=复发的。其他缩略词见图1。


表2   43例尸脑中岛叶解剖标志的测量结果

测量内容

值(mm)

平均值

范围

岛阈的深度

岛阈处岛尖部的高度

上界沟的长度

前界沟的长度

下界沟的长度

岛短沟的长度

岛中央前沟的长度

岛中央沟的长度

岛长沟的长度

岛极部(A-B)*†

岛阈下界到上界沟中点的距离(C-E)‡

岛阈下界到前,上界沟交界处的距离(C-D)‡

岛阈下界到上,下界沟的距离(C-F)‡

岛尖部到上界沟中点的距离(G-E)

岛尖部到下界沟中点的距离(G-H)

 

21.36

7.40

44.30

21.10

35.80

14.50

13.30

26.70

19.90

17.70

32.40

31.80

34.40

26.00

27.20

16.37–29.84

4.48–10.98

40.16–50.24

15.12–28.19

30.64–45.80

8.24–23.24

9.35–20.83

18.76–34.49

5.23–32.27

11.24–28.30

27.18–36.16

27.36–35.61

31.11–38.88

22.97–32.31

21.79–31.30

 

* A-H点的描述见图3C。

† 岛极部的深度是从岛前界沟到岛中央沟下界测量的。

‡岛阈的下界是岛长回前端融入到颞极的点。


外侧裂-岛叶关系


打开外侧裂的不同部位可暴露岛叶的相应部位。向上牵拉三角部的尖端能够最大限度的开放外侧裂浅部,此处也是打开外侧裂最适合的始点。大脑表面岛盖的解剖标志可用于定位岛叶区域更深的结构。沿着眶部岛盖表面到达深缘,暴露岛前短回上部和前界沟附近(图2)。沿着盖部皮层表面暴露岛前短回或岛中短回上部和上界沟附近。下界沟位于颞上沟的内侧。岛阈,大脑中动脉(MCA)分叉点和外侧裂干的起点,位于颞盖内侧,大脑中动脉(MCA)干主要分岔点位于额盖的内侧。从三角部外侧尖端到岛叶上界沟沿皮层表面的距离约18mm(图3和表1)。缘上回围绕着外侧裂向上的后端(图1和图2)。缘上回位于岛叶后端上界沟和下界沟交界处浅表。从外侧裂后端大脑凸面测量,上界沟和下界沟交界处的平均深度为25mm(图3和表1)。颞上回构成了颞盖的表浅部,与颞叶的上表面颞横回相延续(图1和图2)。颞横回,从皮层表面内侧向岛叶后上角斜向后延伸。最前方的颞横回,Heschl’s回,从皮层表面到岛上界沟和岛下界沟的交界处的长度是平均34mm(22.25-40.78mm)。


讨论


打开外侧裂,暴露岛叶的频率,增加了对岛叶以及岛叶与外侧裂关系的解剖特点重要性的理解。尽管神外医生手术经常碰到岛叶,但很少有作者去描述岛区和岛叶的动静脉组成的解剖。


暴露岛叶


最常见的打开岛叶的方法是直接开放岛极部和岛阈附近的前下部,可以暴露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部,Willis环,基底池,内侧蝶骨嵴以及邻近的颅底。沿基底池和颅底内侧暴露岛阈需要开放沿颞盖内侧三角部之下到岛叶的入路。大脑中动脉分支及其数干的起始位于颞盖内侧,但很多到分叉部的大脑中动脉分支末端,尤其是来自上干的分支,位于岛极部上部和额顶盖内侧。涉及岛叶皮质和灰白质之下的病变,如肿瘤或动静脉畸形,需岛叶同岛叶内侧到额顶盖和颞盖一起开阔的暴露。


为充分暴露岛叶区,外侧裂必须广泛的分离。三角部尖部以下的区域,即外侧裂三个主要分支汇聚的地方,提供了开放外侧裂前端的最宽阔路径。从三角部尖部到岛上界沟的皮层表面的距离不足2cm。20%的大脑半球里,三角部很小且其尖端向上回缩,远离外侧裂,所以前水平支和前升支以同一个干走行,在三角部尖端之下提供额外的10mm的宽度去开放外侧裂(图1)。


岛叶的不同部分可通过先直接开放外侧裂特定部分或多或少得到暴露。在大多数的大脑半球里,开放外侧裂前升支上端深部可暴露岛上界沟和岛前或中短回的邻近部分(图2)。开放后支的后端深部,可暴露岛叶后上缘的上界沟和下界沟。前水平支与界沟之下的关系不定。开放前水平支前端深部可能暴露上界沟,前界沟,或最常见的两界沟的交界部,一起暴露的还有岛前短回上缘的邻近部。63%的大脑半球里发现,当打开并进入眶额支的后端,可暴露沿着岛前短回和岛副回的邻近部的岛前界沟的中部(图2)。眶额支之前被认为是眶沟的一部分,而不是外侧裂的分支,尽管它进入外侧裂。而按神经外科的观点来说,我们认为这条脑沟应该是外侧裂的一部分,因为它和前升支和前水平支一样,进入外侧裂。眶额静脉在绝大多数大脑半球里都沿着眶额支。眶额支开放时可不牺牲静脉。打开眶额支,显著增加了岛前界沟,岛副回和岛横回的暴露(图1)。沿眶额支打开可减少额下回的牵拉和以及所带来的相关运动,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沿盖裂唇部到上下界沟之间皮层表面的距离因外侧裂前部到后部的距离不同而异。之前,盖裂唇部到上界沟的距离接近2cm,且总大于到下界沟的距离。在外侧裂后端,沿盖裂唇部到上界沟和岛下界沟的距离几乎相等(平均2.5cm)。


岛阈和前穿质的关系


Yasargil等认为,岛内肿瘤的内侧面可能包围外侧窦纹动脉(LSAs),并且这些肿瘤的内侧切除范围不应该延伸到LSAs内侧。Lang等人也认为,岛叶肿瘤内侧切除程度应限制在最外侧窦纹动脉的外侧区。岛叶肿瘤手术时,对最外侧窦纹动脉的识别非常有用,因为由类似这些穿支动脉闭塞所致的轻偏瘫等运动障碍等,构成了大量岛叶术后的并发症。最外侧窦纹动脉最常起源于M1段主干,末端到早期分支;其次起源于下干。岛尖部到最外侧窦纹动脉起始部的距离约15mm(图10)。


岛阈的宽度,即岛长回前端到眶后回中部的距离,平均2cm。分析以前的报告显示岛阈被认为是前穿质的外侧界。鉴于手术当中外侧窦纹动脉位置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最外侧窦纹动脉的入口点应该是前穿质的外侧界。岛阈内侧缘和前穿质外侧界之间有一个凹槽,此处也即是最外侧窦纹动脉的入口点。我们把此处称为“阈凹”(图4)。重要的是,此阈凹平均宽15.3mm,在所有的大脑半球里,此处都无穿支动脉。这些发现提示,如果岛叶肿瘤切除不超过阈凹,可以避免外侧窦纹动脉的损伤。


结论


需暴露部分或全部岛叶的经外侧裂入路,常用于大脑半球,基底池和颅底前部的病变。明确岛盖和外侧裂分支以及其下的岛叶之间的解剖关系可为岛叶疾病的入路提供明确的路径图。眶部,岛盖部和前升支,前水平支可在岛叶沟回病变的外侧裂解剖过程中提供可靠的解剖标志。打开眶额支,可直接进入岛前界沟和岛叶前下部。阈凹,位于最外侧窦纹动脉入口点和岛叶内缘之间的区域,约1.5cm宽,外侧窦纹动脉穿支缺如。阈凹可认为是岛叶肿瘤手术解剖的内侧界。


未完待续----


编译者:冯刚,深圳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硕士。
审校:王剑新,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主任医师。


RHOTON系列论文编译

 鲜为人知的RHOTON实验室

显微入路到环池区域:解剖和定性研究

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显微外科解剖

经小脑-脑干裂的解剖和手术入路-上

经小脑-脑干裂的解剖和手术入路-中

经小脑-脑干裂的解剖和手术入路-下

鞍膈开口大小预测垂体瘤的生长方向

儿童脑干肿瘤的手术治疗

前额骨膜瓣如何分离才能使颅底重建更可靠?

基于引流模式差异的岩上静脉和岩上窦分类法

内窥器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

巨大床突旁动脉瘤手术处理的细微差别

侧裂分离之大脑中动脉早期分支的显微解剖学

翼点入路:外科解剖,手术技术和理论基础(一)

显微外科切除侧脑室和三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一)

翼点入路:外科解剖,手术技术和理论基础(二)

定位听神经瘤内听道的硬膜标志线:TÜbingen线

显微外科结合内镜显露丘脑枕-上

神外医生基本功--利用三维CT定位横窦-乙状窦交角

颅脑术中定位--Paine技术的应用:将穿刺点投射至颅骨及皮肤

Sina手机定位APP定位颅脑浅表肿瘤

显微外科结合内镜显露丘脑枕--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