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有很多以渚命名的地方。古人把江水浩荡回环,形成水中大小不一的陆地称为渚。桃渚,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仿佛是从远古《诗经》的“桃之夭夭”中走来,桃江十三渚,映照出一派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江南风光。但在明代桃渚却是军事要塞,是东南沿海修筑的四十一个抗倭卫所之一,战事频仍。嘉靖三十八年(1559),数千倭寇再度大举进犯桃渚,危在旦夕。围城七日七夜,桃渚军民奋勇抗击,并与戚继光里应外合,解桃渚城之围,击溃了倭寇主力。战后戚继光在城的东西两角建造了两座敌台,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造的两座敌台,《桃城新建敌台碑记》记载
“城上有台,台上有楼,高下深广,相地宜以曲全,悬瞭城外,纤悉莫隐藏”。400多年来,桃渚百姓门上贴着戚将军的画像,台上演着戚将军的戏剧,中空的烧饼还叫着继光饼的名……1992年,桃渚的百姓怀着对戚继光的崇敬,自筹资金,建立了桃渚抗倭陈列纪念馆,大门两侧有副气度非凡的对联:“怀古何须走赤壁,御侮谁不忆桃渚。”
桃渚古城迄今保存完整,古城建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城门筑有口袋状的瓮城。城后是小山,可居高临下瞭望海岸动静。古城内有条古街,至今仍还保留着明代原有格局,贯穿东西城,街道不长,走向却呈现明显的弧度,一眼望不到底,据说也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现如今群山怀抱中的桃渚,仿佛是一处停留在时光深处的世外桃源。古城里的年轻人都外出了,留下的更多的是老人和小孩,我们到达桃渚东城门,恰好是最热闹的午前,小溪边是洗菜洗衣的妇女,岸上是嬉戏玩耍的小孩,石子路荷锄而归的是劳作了一上午的老汉……。在桃渚我们感受更多的平静与祥和,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抗倭的传奇,曾经的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为这座古镇平添了几分悲凉、雄浑与沧桑。
戚继光年轻时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他用一生践行着诺言,一生都在征尘飞扬的路上。当我行走在中国东部沿海,还是常常与戚继光相遇,泉州的崇武、福州的于山、山海关的老龙头……都有他征战的金戈铁马和雨雪风霜。晚年的戚继光写过一首《马上作》,诗中写道:“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桃渚城示意图








东城门和城门口




西城门



南城门







城墙及城墙根














桃渚城里的街巷




关公庙

文昌殿



















桃渚城里的民居
最后是桃渚最具特色的石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