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渚:山水诗意在乡间·台州日报

 小木舟 2014-01-24

  彭连生  

  地理档案:桃渚古城位于临海东南部桃渚镇。四面青山,有石柱山、南门岭等。玉带溪环绕城廓,桃城内有郎德丰、郎家里、金家里、旗杆里、明石经幢、城头明“眺远”、崇祯四年“镇海”摩崖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崇文将军题的“胜景”摩崖石刻。桃渚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渚古城,三面环山,自明初修建卫所起,才渐为海滨集镇,当地百姓围垦海涂,于悬渚处广植桃树,桃花映红半边天,桃渚之名由此而来。

  至今,桃渚还保存着古堡式的城池。一座城堡就是一个村落,因人居住在城里,名曰城里村。

  桃渚古城,面积不大,到今天为止还保存着全部城墙和城门,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抗倭古城。城高4.5米,城墙为不规则方形,东西长376米,南北宽390米,条石砌筑,周长1366米,东、西、南三座城门内都设有瓮城,以加强防守功能。三座城门均为两进,外设瓮城,环城有12座敌台,其中东、西两座敌台是戚继光在此大败倭寇后率众新建。

  城北的山岗名为“后所山”,城垣从东北面依山起势,蜿蜒于后所山上,其山上有明代摩崖石刻“眺远”、“镇海”,并建有天后宫一座,祭祀当地信奉的天妃娘娘。后所山的最高处有敌台和烽火台,还有点将台。站在城墙上眺远,桃江十三渚和石柱峰历历在目。

  作为古代军事置地的桃渚城,城内的街巷一直保持着明代的格局,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桃渚街。街长374米,有上、中、下街之称。城内民居绝大多数为清代建筑,主街两侧有许多古民居,走在街上,眼前商铺林立,街道宽大约在三米左右,最宽处达六米,贯穿东、西城门,但互不相望。南北巷道与东西主街成十字交叉,交叉点古楼高耸。

  桃渚城的北侧有一条不起眼的小水渠,叫“化龙渠”。城内渠水迂回曲折,间隔着鳞次栉比的民居古建,渠上共架构11座小石桥可通南北,一派浓郁的水乡风情。

  沿着古老的石板路在老街上行走,街上两旁是低矮的房舍,有的清代房屋已经烧毁,废墟上只存有一点点的残墙,那残存的断壁残垣,保留下来的廊柱头木刻浮雕,飞檐翘角的麒麟、门窗、石墙,更显浓重的历史韵味。

  城内西门2号民国“黄益泰”当号,为台州首富黄楚卿的“翼庐”,庭院中的六角方井别致,井栏镌刻“翼庐第十一泉,甲子仲春中浣,怡盦题,楚卿跋记”。

  今衙门路15号,为清同治六年(1867)补行壬戌恩科武举柳之翰故居,门口竖甲午石,台门头悬“武魁”匾,俗称旗杆里,为今桃渚城内现存的最古民居,清代乾隆年间古建筑。

  城内主街郎德丰、郎家里是两处清代中晚期古建筑,在古城中最为显眼,粉墙黛瓦,门栋、山墙造型别致,墙面石雕花窗点缀,纹饰各异。郎德丰四合院临街,是高大严整马头墙壁,院内石板铺地,廊檐下的牛腿精雕细刻,整栋房屋风格是典型的晚清民居。

  桃渚街84号,郎家里四合院有房屋20间,两进台门,内台门篆额“勤俭家风”,并有开阔的前庭、后园,缀以花木鱼池。郎家里宅第原是十庄桃渚庄董,清代诰封奉直大夫,布政司理问衔例封宣德郎郎昌滁及子光绪署理四川内江县正堂郎监秋(1852-1890)的宅第。临街的大台门,门当与户对齐全,里面的小台门上建过街楼,内障以屏风,足见其大家气派。最有特色的是房屋墙上嵌筑的雕镂石窗,有夔龙、花瓶、八卦、蝙蝠、扇面等图案,富有民俗气息。郎家里还保留了祖辈珍藏的“署理内江县正堂”牌匾。

  桃渚城内还有古井40多口,最负盛名的是北邻化龙渠的“黄衙井”。井栏石圈已经残破不齐,井壁苔迹青苍,泉水四季甘洌,是煮茗烹茶的上佳之水。井边的“黄衙井”三字勒石。原先的北斗宫,现改建“桃渚抗倭陈列馆”,展示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八年抗倭,九战九捷的卓越功勋。桃渚既是外邦侵略中国的历史铁证,又是桃渚军民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侮的英雄古堡。

  桃渚城以抗倭闻名,亦是风景胜地。石柱桃江、武坑峰林、玉壶仙岩、桃江十三渚等,去城不过数里。古城墙并不高峻,藤蔓垂挂,一片葱绿。古城外南面是长满小花的平地,桃溪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古老、英雄的桃渚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选编自《台州古村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