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策略

 私库皆书 2017-08-21
         来源:中威  时间:2012-03-14  浏览次数:5311


一、危害症状

 

叶瘟

 

节瘟

 

穗茎瘟

 

谷粒瘟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它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分布极广,遍及世界各稻区,流行速度快,危害严重。因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茎瘟和谷粒瘟。

苗瘟:发生于3叶期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黑褐色,上部变褐,严重时病苗枯死。潮湿时,病部可见灰绿色霉层。 

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危害较重。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①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可转为急性型病斑。②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朱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③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慢性型自外向内可分为中毒区、坏死区和崩溃区。④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

节瘟:主要发生在穗茎下第一、二节上。节部变褐,潮湿时节上生出灰绿色霉层,易折断。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扩展后穗颈变褐,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发病迟的则谷粒不充实。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病斑椭圆形,以后延及整个谷粒。稻瘟病的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有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潮湿条件下病部生灰绿色霉层。

二、防治措施

防治策略是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菌源为前提,加强保健栽培为关键,药剂防治为辅助。具体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要做到抗病品种的合理轮换和合理布局。

2.减少菌源 一是不用带病种子。二是处理病稻草。收获时,病稻草和谷物应分别堆放,室外堆放的病稻草应在春播前处理完毕,不用病草催芽和扎秧苗;用作堆肥的病草应在充分腐熟后施用。三是带菌种子消毒:①春雨1号胶囊1+菌无菌10ml兑水20~25公斤药液浸种48~72h;②80%402浸种48~72h。③1%石灰水浸种,气温在15~20℃时浸种3d25℃时浸种2d,并保持水层深20cm左右和不搅动水层。

3.改进栽培方式,加强水肥管理 稻瘟病的发生需要高湿的条件,如果条件不适宜,即使是感病品种也不会发病或发病很轻。①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间作;②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草木灰等)。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酌情施肥。③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要。一般保水回青后,应在分蘖期浅灌,移苗后根据土质适当晒天(肥田、黏重天可重晒,沙性土、瘦田轻晒或不晒),减少无效分蘖。

4.药剂防治 防治苗瘟一般在秧苗3~4叶期货移栽前5d施药;防治穗茎瘟可于破口至始穗期喷施一次杀菌剂,然后可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二次药。①菌无菌10ml+春雨1号胶囊1+三环唑,兑水15公斤;②多多收5ml +稻瘟灵;③三环唑·井+春雨11粒。

注:三环唑、稻瘟灵、三环唑·井等药剂按照使用说明书上的剂量进行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