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一百姓写了副对联,此人不愿贴出来,却得到朱元璋奖赏

 思明居士 2017-08-21

对联是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也称“对偶文学”,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的对联叫“桃符”,是在两块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两位大神的图像,或者直接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门首,起到纳福驱邪的效果,后发展成多种形式,如春节时挂的春联,办丧事时的挽联,办喜事时的庆联等等。

众多形式的对联,春联影响范围最广,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在门上,用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习俗,最早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据宋人张唐英所著《蜀梼杌》记载,春节时,孟昶在他家门上挂出桃符,写的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孟昶的这幅春联,其实是他对以往传统形式桃符的改进,虽说是中国第一副春联,但并未推广开,经历了宋、元两代发展,春联也只是被少数有条件的大户人家接受,一直到明初,春联才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过年时必做的一件事,而把贴春联规定成一种过年习俗的人,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出于个人对对联的喜爱,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他以下圣旨的形式命令:“凡公卿世家,门前需加春联一副,朕亲自出观。”对于这一事件,清代学者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记》中有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庶士之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贴春联从此普及开来。

朱元璋不仅传旨号召民众在过年时贴春联,他还亲自为臣下及庶人赐联。比如他就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写过一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朱元璋还亲自为一户寻常百姓人家写过一副春联,此事就发生在朱元璋下令全民贴春联的那一年。

前面说到,朱元璋要求上至公卿世家,下至寻常百姓,春节时都要张贴春联,而且明确表明自己会去查看。是年除夕,朱元璋微服私访,当他看到满城都贴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春联时,十分得意,更因为没人违反号召而兴致大增,决定再继续看看,一行人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竟发现有一户人家没贴,此时朱元璋面露不悦,随行人员赶紧前去查问。

前去查问的人员并未表明身份,这户人家才愿意透露实情,原来这是一户以阉猪为业的普通百姓人家,家中没人会写字,时近年关,也找不到人帮忙写,他们也正在为此事发愁,随行人员如实向朱元璋汇报了情况,他不仅没有生气,还要亲自为这家写一副春联,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文化水平虽不高,但这幅对联却很有水平,表面上看来很有气势,细细品来,竟然包含阉猪这一行业的职业特点,众人看后齐口称赞,朱元璋写完之后,把这幅对联送给屠户并让他贴在门上,还说第二天会再来看看,没等人家致谢,朱元璋已经带人离开。

第二天上午,朱元璋果然又来到这户人家,却发现他们贴的根本不是自己所写,心想这家人真不识抬举,于是进屋责问,主人见是朱元璋,连声跪下,说是昨天不识皇帝真身,请赎罪,还说皇上为自己御笔亲题衣服春联,倍感天恩浩荡。朱元璋问道,既然知道是皇帝写的春联,为何不贴出来,阉猪百姓回答说是皇帝御笔,贴在外面怕风吹日晒有损,就请人裱好挂在了神龛两边,以便天天焚香视圣。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不仅没有因为他不愿贴自己所写春联而生气,还命随从赏白银三十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