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是何时兴起、又是谁人提倡?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9-02-13

作者:金满楼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而这大过年的,总少不了贴春联。

作为中国人,对于春联应该说是不陌生的,每到过年前,家家户户总要将象征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春联贴在家门口上,不说是铺天盖地,最起码也是触目皆是,节日气氛由此变得更为浓厚。

那么,从小到大经常帮着贴春联的我们,对于春联的来历和讲究又有多少了解呢?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究竟起于何时,其实也没有完全定论。据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所云: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梁章钜是清朝嘉、道年间名重一时的学者型官员,文中所说的“纪文达师”即其老师纪晓岚。据梁章钜的引证,纪晓岚说的最古之联,其来源于《蜀梼杌》中的记载:

“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这一历史典故,说的是五代时期,蜀国国君孟昶嫌学士辛寅逊所题桃木板不够工整而自拟一联,这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

当然,梁章钜也没有完全肯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而据另一种说法,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中有一副更早的春联,曰:“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此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比孟昶的题联还要早240年。

春联究竟始于五代还是唐朝难以确定,不过,它起源于桃符倒是没有太多争议。如王安石的那句名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说的就是春联和桃符的关系。

根据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的记载:

“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说春联就是桃符,当然不甚恰切。

事实上,桃符的出现远早于春联,据说在战国时期就有悬挂桃符的习惯。据《淮南子》中记载,桃符系用桃木做成,上书“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于门旁,用以降鬼压邪,而这,就是所谓“门神”的由来。

宋代以后,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后来又推用在楹柱上,桃符也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或“春联”。之后,桃符象征的辟邪作用也逐渐转移给了门神,而春联和门神的组合也增加了春节里喜庆与祈愿的气氛。

春联虽然起于宋朝,但盛行则在明朝。据说,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他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而且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时人陈云瞻即记载说:明太祖定都金陵(南京)后,曾于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关于这事,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年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巡,他见到有户人家没贴春联,于是派人询问是何原因。

侍从问过后回答:“这家人是做杀猪和劁猪营生的,过年特别忙,没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听后,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户人家亲笔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巡视完毕后,朱元璋返回宫廷,看到这户人家还没有贴上,就问这是怎么回事。

这家主人恭恭敬敬地回答:“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我们已高悬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十分高兴,随后命赏给三十两银子。

在帝王的提倡与官府的推广下,写春联、贴春联也成为民间的社会风尚,至今不衰。到了清代,文人骚客们每每在茶余饭后将题联作对当成文雅乐事,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由此有了很大的提高。

民间如此,帝王的皇宫也如是。如梁章矩在《楹联丛话》中所说:

紫禁城中,各宫殿门屏槅扇皆有春联,每年于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如果需要更新的话,通常由工于书法的翰林书写于新绢之上,而联语悉仍其旧。

据梁章钜的记载,紫禁城中的各殿联语均由乾隆勅令名翰林分别撰拟,词意典雅堂皇,洋洋大观。

如乾清门正门为:“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环紫极;皇图千祀永,尧天舜日启青阳。”

左门为:“紫极正中央,万国共球并集;青阳迎左个,千门雨露皆新。”

右门为:“皋应辟春阳,瑞气常浮五雉;羲和回日驭,卿云时捧双龙。”

帝王如此重视,民间也就可想而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