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农民上楼,除了政治正确,还需要智慧

 柳白云 2017-08-21

让农民上楼,除了政治正确,还需要智慧

最近火爆荧幕的《战狼2》,开篇就是冷锋面对强拆队要拆掉战友烈士的家,是可忍孰不可忍,一脚把强拆队头目踹倒。姑且不论该情节中的硬伤,但它真实反映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尖锐矛盾:拆迁,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拆迁(包括搬迁),充满了对立、欺骗、暴力、血腥。

「新型城镇化」,以及大型综合型开发项目(拆旧建新),在某些地方,变成了「赶农民上楼」,而非通过制度性安排、利益综合考量、理性谈判与博弈,让农民以「喜大普奔」之心,住进楼房。

对农民来说,如果被拆迁、搬迁,考虑的无非是:

1、安置补偿合不合理?即安居问题。

2、以后的生活来源?即乐业问题。

以涉及到拆旧(宅基地)、建新(安置房、商品房、工业园区)的开发项目为例,我们分析下如何解决农民的核心诉求。

1、安置补偿。不搞一刀切,但也不可能为每户量身定制补偿方案。

一刀切,是指安置房的标准,只以农户人口来划分。如4口之家,按1人30平米居住面积计算,为120平米。这种标准,没有把拆迁房屋评估值考虑进去。那些在拆迁之前,对自家房屋建造、装修下了大本钱的农户,肯定就不会同意。

不过,也不可能做到对每家房屋进行评估,然后按评估值进行补偿。因为房屋评估也没有统一的标尺,做不到皆大欢喜。

2、生活保障:地租保底收入+产业工人工资+股东盈余分红+保险

地租收入,即农民土地被统一流转后的每亩租金收益,这个收入应比农民自己种地净收入高,不然农民宁愿自己种。

产业工人工资,指农民到项目区企业上班,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工作,或者在建新区的工业企业上班。

股东盈余分红,指在设计土地流转解决方案时,把集体资产和土地量化入股,给农民颁发股权证,参与整个项目的盈余分红。只有这种模式设计,才能让农民有更多的资产性收益。

保险,指项目公司从盈余中拿出一定比例,每年给农民上养老保险,让农民「老有所依」。

这个模式咋看起来,并无新颖之处。但能真正做好,让本就保守的农民觉得可依靠,就需要设计、运营方面的智慧了。所以,「失地」农民的下半生,取决于项目运营公司的操盘实力:项目前景的把握、启动资金规模、市场融资、招商、政府关系,以及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旅游、综合型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最后一项,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

纵观全国大大小小的农业项目,可谓:炫酷规划者多,成功运营者少;效益留在嘴上,怨声载于民间;上马时大张旗鼓,后来无声无息。

一些企业野心大于实力,拿到项目用地后,既无资金去做基础设施建设,也无经验去做招商、运营,总想着「空手套白狼」,结果项目签约后没什么进展,招商招不进来,自己也做不了一线生产运营。最后变成了「烂尾楼」、烫手山芋。

大型农业项目,因为集中了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按理讲成本会显著降低,收益也会大幅提升。可在现实中,能够管理好万亩以上土地的农业公司很少。一些号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公司、机构,管理水平、土地产出比「农把式」还要低。

如果项目运营不下去,或者赚不了钱,连农民每年的租金都付不起,还谈什么「让农民充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画饼可以充饥,可饿怕了的农民兄弟不吃这一套。所以,不要怪他们短视。

因此,农业综合项目成败取决于招商企业的竞争力、盈利水平,而大企业、好企业能否被招进来、留得住,又取决于项目操盘公司的智慧:做好准确定位,梳理、规划产业布局,结合定位和产业规划,筛选优质企业进驻。为进驻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包括供应链金融、智能物流、市场对接等。

整个过程中,项目公司需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并居中谈判与协调。没有对农村治理、农业经营机制、当今农民心理机构、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刻理解,想操盘如此大体量、复杂的项目,无异于痴人说梦。这也是很多大公司觊觎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却折戟沉沙的原因。

把农民当成参与者,而非对立面、绊脚石,这是开启智慧的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