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谱】《兰蕙小史》补遗(五)

 寸心香 2017-08-21


41、赤蕙桐坞梅
  《兰蕙小史》:“前清光绪壬寅年落山新种,赤蕙。初为周寅伯所得,余以程梅关顶各乙盆易归。留黑白照一帧,上有提字为:“桐坞梅,前清光绪壬寅年落山新种,赤蕙。初为周寅伯所得,余以程梅关顶各乙盆易归。民国四年开花摄影留记。...七年间开花八萼,品似..蕙更佳,盖草己起发故耳。民国..四月,延陵淳白..摄影并志。”“桐坞梅自《兰蕙小史》以后,除了《乃安居笔谭》作为品种记载以外,其他兰蕙图谱大多无载;更不见此品有传世报导,经查也无东渡日本的记录。此品目前存世的希望渺茫。《乃安居笔谭》对桐坞梅记载如下:“1902年落山,同寅伯植。萼片长脚圆头,分头合背半硬捧瓣,舌狭长。我记得曾在一兰花网站见到对桐坞梅的记载:“赤壳梅瓣历史:1902年周寅伯选出,后吴恩元以程梅、关顶各一盆交换。特征:外三瓣长脚圆头,半硬捧、大铺舌。肩平色绿。可惜一时记不清是出自那一网站。周寅伯此人亦难考究。桐坞梅也仅能到此了。
  42、赤蕙仙芝
  《兰蕙小史》:“民国九年春,顾桂生出。三瓣短国,紧边,软蚕蛾兜捧心,大如意铺舌,色净绿,干长。水仙门中之致佳品也。九峰阁植。附黑白照一帧,题字为:民国九年春落山赤转绿新种也。顾桂生得于篓件中。蕊一枚,水色极佳。余以老种蕙花两盆易得之。开时三瓣净绿,兜软而深,舌大红鲜。洵水仙门中之致佳品也。庚申四月淳白摄影于九峰阁。
  仙芝命运与如上两品相仿佛,除了《韶兴兰文化》、《乃安居笔谭》作为品种记载下以外,其它兰著没有提及此种。也不见日本兰著有载。时下是否存世,便很难说了。民国九年是公元1920年也是庚申年。
  大如意铺舌大如意是指舌的形状;“铺舌是用大铺舌的形态,平铺下挂,舌尖后卷。水色极佳,朱克柔在《第一香笔记》中说:“兰壳贵薄,蕙壳贵厚,总须细腻为主。壳色润泽而光明,谓之有水色。主要是指苞壳的麻、砂、晕、色,选取新花苞壳是突破口,有沙有晕,可望梅仙。看苞选种,看形、看壳、看筋、看麻、看砂、看晕、看彩。所谓的水色便是花苞上的这种气色的俗称。先人们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之多,待将来整理后,再行贴出。顾桂生此人己不可考。此蕙的落山地、山采人也同样无处问讯。
  本来仙芝排在涵碧之后,考虑到一章中文字的多少和仙芝与上两品命运的共同之处,权作一起,伤心一回吧!
  43、赤蕙涵碧梅
  《兰蕙小史》:“民国戊午春,绍人刘德林出。三瓣短阔,紧边,厚肉,分窠半硬捧背微合,龙吞舌,干细高二尺余,色如碧玉苍翠鲜艳,赤转绿蕙中无上妙品也。此花出身与翠蟾仿佛,不过有赤绿之异而。至开品则胜于翠蟾。九峰阁购得时蕊长仅寸余,因水色极佳,爱不忍释,故给以昂价始能成议。留黑白照一帧,照片上题字为:“涵碧,民国七年春落山,赤转绿新蕙也。三瓣短阔,紧边,厚肉,捧心分窠根微合,干高二尺余,色如碧玉苍翠鲜艳,固以涵碧名之。绿蕙新种以庆华梅为无上品,而赤蕙当以此为精品,敢以质志。..者此花系绍人刘德林掘得。开时花十五萼,因干过高,摄影恐花太小,故剪去八萼。戊午三月淳白志。
  《兰蕙小史》在记事中也叙述得此涵碧梅的经过:“卖蕙花头子,俗称夏拐子,故余素不喜买。民国戊午正月,漓渚刘德林携一头子来,云系绿梅。小包衣己见,亦是深绿色,肉彩甚厚,余视之乃赤绿壳也,因小包衣上隐约现红沙耳。顾再三审视,知其开品必佳,因以佛番一百二十尊购得之。兰客钱鹤林见余以如此重价买一头子,代虑掷诸虚牝。迨至开花,果式式俱好,而颜色尤佳,即取名涵碧者是也。鹤林亦代欣喜。
  涵碧梅是否传世?目前仍不见露面的报导。沈渊如在《兰花》一书中说:“涵碧梅三瓣短阔、紧边,瓣厚,分窠半硬捧(背基部微合拢),龙吞舌,花葶细而高。花色如碧玉。流传不多,由于花容端壮、秀丽,被视作蕙兰中杰出种之一。”“流传不多意即仍然存世,数量稀少而己。《乃安居艺兰笔谭》也是持这种观点,但冯如梅老先生他说惜己流传极少是有他自已的根据的,顾树启当年存一旧兰照片一帧,并由梁溪蒋东孚先生题字(1936),认为照片上的蕙花是胥梅于壬申春(1932)游姑苏,无意中得败蕙数盎。培植四年复花。顾老说此照是沈渊()老所赠,湖州冯如梅见此照后云:此花极似涵碧,但不能肯定,因冯兄与蒋氏相处多年,所以有此说。《续兰蕙同心录》等兰著记载较为简单;近些年的兰著有的干脆不收录;有的说涵碧梅是否存世尚无定论。看来也仅能耐下心来等待了。我如下将涵碧梅的记载中的二三个小问题,作一说明。
  民国戊午春民国七年春都是指公元1918年。绍人刘德林,现在的绍兴市漓渚镇有个兰园叫作传统兰园,园主人胡华元,现年己过60岁了,刘德林便是他舅舅。据胡华元讲,他舅舅刘德林当年在义乌陶银山,掘得蕙兰涵碧梅,亦在中国蕙兰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惜今已不见。按照胡华元的说法,这涵碧梅是否存世也真就凶多吉少了。胡华元将兰园称其为传统兰园,其家族也是世代以兰为生的寓意吧?胡华元的父亲胡七十,当年就是在上虞大舌埠山小草湾掘得环球荷鼎,后来以800银元卖给上海郁孔照的。这些,四明兰花网有简单的介绍。此花出身与翠蟾仿佛,这个出身前面说过,是指花蕊的头形相似,不过这里面所说的翠蟾不是我在前面介绍过的那个后翠蟾。沈渊如认为旧有翠蟾,在清朝乾隆时由江苏宜兴尤姓选出,其后已断种。咸丰七年富阳张圣林选出花形类似者,为怀念旧种,又命名为翠蟾,兰界遂俗称为后翠蟾,以示其别。据说清朝《艺兰要诀》中记载了另一品翠蟾,叫阳羡翠蟾,惜不见传。翠蟾在《兰蕙同心录》、《第一香笔记》有载,许霁楼说:“翠蟾,绿梅瓣。捧心绿翡翠故名。叶阔而柔,较诸花不易服。枫泾程又韦孝廉云:此花舌小微尖,虽非神品,亦为绿梅之冠。按照记载这个老翠蟾是出自宜兴,是由尤姓人选出。翠蟾按照萧山沈沛霖蕙蕊头形八法中,列于梅瓣门大三并头形”:“开大紧边合背梅。硬蚕蛾捧,或挖耳捧,舌能放宕者,梅门上品也。按照蕙花头形五门八式此种应归进巧种门无疑,那么涵碧梅也是类似于这类头形,不过是赤转绿蕙罢了。庆华梅在前面己经介绍过了,《兰蕙小史》说它不但老种绿蕙无此梅门精品,即较之时下推重之极品,亦当更上一层。在此不再细说了。小包衣己见,亦是深绿色,肉彩甚厚,余视之乃赤绿壳也,因小包衣上隐约现红沙耳。顾再三审视,知其开品必佳。按照吴恩元的话说,小苞衣己见肉彩甚厚,顾再三审视,知其开品必佳。但如何详细审视的内容,他并没有细说。《秘本兰蕙谱》上说:“贴蕊小苞衣为肉箨,贵长不贵短,凡梅形、荷形、水仙,箨上必有浓滑光彩,与寻常花箨迥别,彩重箨厚,捧心必厚;彩轻箨薄,捧也薄。乃有绪内斯形诸外也,均为不取。”“肉彩甚厚,《兰蕙小史》中说:所谓肉者即箨尖上或花蕊尖上白如米粒一点者是也;所谓彩者,即箨壳上起有重绿浓厚如花瓣者是也。《艺兰要诀》中说:“绿花以白为彩;赤花以绿为彩。若小衣有彩,是为一定好花。凡看箭法,先将筋壳色晕四字,精细揣摩,如有好花必不致交臂失之也。我们先辈的艺兰大师们在选取蕙花的蕊形中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来,要看蕊形、看壳的软厚、看苞衣的转色、看沙、麻、筋、晕等等来鉴别出落山新花的选取。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经验,在实践中认真学习,多观察老种的花苞变化过程。比较鉴别,用心体味,方能掌握它。
  文中所提到的佛番,现在兰著的解释是泛指银元,其实佛番最早的称呼是对西班牙银币在中国的称呼,统称为本洋,前期称为双柱、花边等,后期称为大髻、小髻、老头、番面、佛番等等。据手头现有的资料查对,日本也无涵碧梅的报导和记载。实在令人担心哪!现记于此。
  将《续兰蕙同心录》涵碧梅附诗复下:
  曾记仙胎出暨阳,携来湖上斗名场。
  一干贯彻称同气,君子善人聚玉堂。
  44、赤蕙荣梅
  《兰蕙小史》:“民国初年新种。无锡荣文卿植。三瓣长脚圆头,质糯肉厚,分窠半硬兜捧心,间有合根者,圆舌,色绿肩平,干粗长。六年冬王长有携小草两简至杭,与九峰阁易春兰奎字。附有黑白照一帧,上书:“荣梅一名锡顶,无锡荣君文卿宣统元年所得并植。后面这几个字是猜写的,原件不清楚。左边还有一竖行字:“民国八年三月……”更是辩认不清。
  《续兰蕙同心录》:“荣梅赤转绿新种也。花出窿放。紧边,厚肉,圆头收根,色俏肩平,捧心分头合背,如意舌,光艳绝伦。开花时置阴处,切勿风吹日晒,方有好花看。更不可动手。草高脚环。无锡荣文卿先生于民国初年所得。附有白描图一帧。《佚名兰蕙图谱》所记荣梅大致相同,其中所不同有二,其一,称荣梅”“一名锡顶”;其二,认为此蕙荣文卿得于宣统元年。宣统元年是公元1909年,而民国元年是公元1912年,这里的记载与《兰蕙小史》相差三年。自《兰蕙小史》小史以后所出的兰著,对荣梅是何年的新种,除了《续兰蕙同心录》按《兰蕙小史》的正式行文为民国初年,即公元1912年。其它的兰著都取之《兰蕙小史》上荣梅照片上的记载,即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看起来这个年代的差异还是出在《兰蕙小史》上,行文与照片题字不统一。我提出如下观点,是否更恰当一些,一,按照《兰蕙小史》正式行文记载,即民国初年(1912)。大家都知道,文章从草稿到定稿,校对到出版最终得到确定的应当是正式行文,《兰蕙小史》上的照片文字应在定稿和校对之前,应属于草稿部分,但是这个草稿便很难再在照片上更改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吴恩元既使知道照片上的记载有误,也是无可奈何的,只有在正式行文里再改到正确上来;二,我们现在的记载不能按照吴恩元己经知道记错的记载再记载下去。或者按照折衷的办法即1909---1912年是否还能妥当一些。
  荣梅是蕙花新八种之一,对荣梅草形与花品,各介绍传统春兰蕙花的兰著均有载,所记载虽有长短,也算雷同,但是对荣梅的舌瓣的类型,观点颇为不同。《兰蕙小史》记载荣梅圆舌,以后所著兰著基本上也都延用了这个记载;但是,《续兰蕙同心录》却认为荣梅如意舌”;而《中国兰艺三百问》却认为它是龙吞舌。那么荣梅倒底是什么舌形?关于这三种舌形的界定,我们在前面己经谈过,兰花的舌瓣从植物学的角度讲,大至分成三片,前裂片和两个侧裂片,通常所说的舌形主要指前裂片的形态,荣梅的前裂片的前端应当说是一个三角形,舌瓣的端头赶尖且微上勾,这种形态很象我们通常说的龙吞舌,但龙吞舌的舌缘由于向上翘,形成锯齿状,中间部分内凹,从外观耒看,舌瓣显得细长且端勾。如意舌的舌面较平,端部呈缓尖形,有的舌端也微翘。圆舌是以圆形为概念,而这种圆形在荣梅的舌瓣中很难体现得那么完美。我难能理解先人们是怎么认定荣梅舌形的,我个人认为还是称其为如意舌是否能恰当一些?“龙吞舌的说法似乎过了一点,也不排除这种认定。当然仅是个人的一点看法,愿得方家们指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日本兰界对荣梅所提甚少,也不见有返销苗可买。国内有的兰园和兰友持有此种,飞香兰苑便有,且有照片刊出,兰友们可观赏比较。这些年的兰著和今年的浙江兰展留下荣梅的兰照。关于它的舌形且说到这里吧。
  《兰蕙小史》中说六年冬王长有携小草两筒至杭,与九峰阁易春兰奎字。”“六年冬是公元1917;春兰奎字清光绪绍兴棠棣冯长生选出,又称武林第一梅。奎字外三瓣圆整,紧边,观音捧,大圆舌。花葶高,花色绿,花平肩。由于魁与奎字同音,且魁星又为星宿之名,魁星又称奎星,因此魁、奎两字往往互通,所以现在人将春兰奎字魁字混淆起来,其实魁字另有其种;“花出窿放,以前己经介绍过,癃放大都出现在蕙花之中,例如花苞自上而下开放,花开无力,发生僵开,或花瓣粘连无法打开,花瓣不舒等都谓之癃放。荣梅癃放的情况能略轻一些,开花时置阴处,切勿风吹日晒,方有好花看。无锡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定居梅里号称勾吴。公元前202年正式建县,因锡山锡源枯竭而取名无锡无锡的人文古迹,梅里遗迹、吴塘门、雪浪山、小金山、西高山,都相继载入了历史史册;蓬莱仙境的太湖仙岛、鼋渚风光、龙头渚、张公洞、任公钓台、锡、惠二山、黄山森林公园等处风景秀丽,自古便是胜游之地、留连之乡。无锡历史上曾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艺兰大家,选出很多著名的春兰蕙花,例如春兰西神梅,又名喜晨梅原产于浙江奉化,1911年无锡荣文卿所植,绿蕙翠萼”1909年由无锡荣文卿选出,曹荣大荷”(胜利大荷)1924年无锡荣文卿、曹子瑜选出,荣梅无锡荣文卿植;春兰翠荷素”1911年无锡杨干卿选出,赤蕙梅江南新极品”1915年绍兴钱阿禄发现,无锡杨干卿培植;春兰福田大荷”1950年由无锡蒋瑾怀选出,蕙花瑾梅无锡蒋瑾怀在杭州篓中选出,秦淮绿荷”1946年由无锡蒋瑾怀在南京秦淮河畔绍兴兰农钱章德花篓中选出,文华仙”1936年无锡蒋瑾怀在上海选出;“绿冠荷又称大绿花,无锡陆心栽选出;一代兰王沈渊如所选出的春兰蕙花更是无数,例如春兰元梅、颐梅、太极、翠薇、西子、富贵仙、奇峰、春雨、云荷素、香草素、秦淮素、冠蝶、渊蝶、彩蝴蝶等等,蕙花中的碧如梅、万顷含翠、瑞华、历志、绿魁、彩蝶、彩虹、海鸥、朵云、蛾蜂梅等等,真是令人赞叹!
  《续兰蕙同心录》中荣梅附诗复下:
  同气连枝花正开,暮春谁有好花栽。
  名人提得名花句,并与此花声价抬。
  45、赤蕙和字
  《兰蕙小史》:“杭州陈和卿植。三瓣收根放角,平边,分窠半硬兜捧心,圆舌,色绿,肩平,干细长。光绪中年间新种也。无图。
  和字自《兰蕙小史》以后,兰界少有人提及,兰著上也很少载入,《绍兴兰文化》、《乃安居笔谈》仅作为品种列入,其记载与《兰蕙小史》同出一辙。到目前为止国内兰著别说彩照,连黑白照也没留下一张。日本《兰华谱》存有和字一张黑白照。似乎此种和字与老种和字梅的下场一样?《兰言述略》所记和字梅”:“五瓣结圆,平边平肩,分窠软鸡豆壳捧,大柿子舌,道光时出上海彩和堂,又名堂名水仙,咸丰时无。这老种和字梅是绝了,可是后来的杭州陈和卿植的和字却没有绝种,前几年已从日本引进了一部分。据兰友们介绍,见过和字的彩照,属于老种中的中档花,开品近似于解佩梅。由于国内的兰著没有和字稍微详细一点的介绍,暂引用《兰华谱》中的记载,对引种的兰友们多少有点帮助:“和字,本品为清光绪中年为杭州的陈和卿氏所培养的名种。中细叶形的环垂叶性。与通常夏兰叶姿并无多大差别。三瓣稍呈三角形头。绿色、平肩开,半硬兜捧心,圆舌,属大花型约有二寸左右,花茎细高。并附有黑白照片一张。
  光绪年间是指公元1875---1908年,其中年间大至在1886年前后。
  杭州陈和卿,此人是吴恩元同时代的杭州艺兰家,艺兰也几近四十年,《兰蕙小史》上记载了他的艺兰点滴:“嘉兴许霁楼云:‘艺兰而不能亲手浇灌、翻种者,其好必不专,而种亦不久。盖许时年已七十余,于兰蕙之浇灌、翻种,尚不假手于人也。同时,杭州邵芝岩与许有同好,事必躬亲,而年亦相若。步后尘者又有陈和卿,亲手培养几四十年矣。
  和字也仅能暂时介绍于此。
  46、赤蕙聚珍
  《兰蕙小史》:“民国辛酉春落山赤转绿新蕙。三瓣大头细收,紧边厚肉,分窠蚕蛾兜捧心,大铺舌,平肩,细长干,色绿。同时适得一纸本马湘兰白描《风雨睛雪兰花》长卷;唐驼惠赠珂罗版唐拓十七帖。均属珍品。罗长寿携此蕊来,适逢其会,开花亦致佳品也,即以聚珍名之。留下黑白照一帧,其题字为:“聚珍民国辛酉春落山赤转绿新蕙,同时适得一纸本马湘兰白描《风雨睛雪兰花》长卷,并唐子权先生惠赠珂罗版唐拓十七帖,均为无上珍品。罗长寿携此花来,适逢其会。开时大头细收,紧边厚肉,色绿肩平。故即以聚珍名之。淳白摄影。
  聚珍自《兰蕙小史》记载以后,惜不见传世。《韶兴兰文化》、《乃安居笔谭》也仅以品种记载下来,内容同《兰蕙小史》。根据《兰蕙小史》对聚珍的描述,聚珍似乎应归进水仙瓣中。可惜失落,议之无益。仅就文中提到的另两品,且说一二。
  马湘兰白描《风雨睛雪兰花》长卷,马湘兰即马守真,明朝秦淮名妓,公元1548年-1604年,小字玄儿、月娇,号湘兰,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明朝万历间被评为秦淮四美人之一,后来又名列秦淮八艳。她一生爱兰、知兰,她不但将院宅里种满各色兰花,日日勤加培护。凭着自己的兰心蕙质,深悟兰花清雅的神韵,将兰花的千姿百态呈现在画笺和诗笺上。她的一生,则象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马湘兰最擅绘坡地上随势而生的野生兰,墨色在行笔中自然显出浓淡、干湿的变化,极富层次感。兰叶多以没骨写出,行笔流畅,线条飘逸。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着她的两幅墨迹,《兰竹石图》和《兰竹图》。日本也保存了她的一幅《墨兰图》。她的《风雨睛雪兰花》长卷,不知散落何方。
  珂罗版唐拓十七帖,珂罗版是英文音译,珂罗版印刷是最早的照相平版印刷之一。多用磨沙玻璃作为版基,涂布明胶和重铬酸盐溶液,制成感光膜,用阴图底片敷在胶膜上曝光,制成印版。是19世纪德国人发明的,清光绪初年传入我国。《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首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唐驼赠吴恩元的《十七帖》也不是唐拓的原件,而是照相平版印刷品,由此可见《十七帖》的珍贵。
  民国辛酉1921;罗长寿选出赤蕙长寿梅,于1918年经他人转于吴恩元(有人认为是他卖给吴恩元的,不确,长寿梅转给吴恩元另有其人,叫王六九),花葶细长,色翠绿,花柄赤紫,着花810朵,外三瓣长脚圆头,紧边收根,侧萼平肩,蚕蛾捧心,如意舌。历史上惜无罗长寿的其它介绍。
  这个聚珍,我也仅能不情愿地记录到此。
  47、赤蕙鹤龄仙
  《兰蕙小史》:“宣统元年,钱鹤龄掘得之赤蕙也。分窠软兜捧心,短圆舌,色绿,肩平,干细而长。风神独绝。附黑白照一帧,照片所叙文字与《兰蕙小史》对鹤龄仙描述相同,后记摄影时间为辛酉是公元1921年。
  鹤龄仙目下不见传世,甚至兰著也少有记载。《韶兴兰文化》与《乃安居笔谭》也仅是作为品种记载下来。《五十年艺兰经验谈》、《续兰蕙同心录》、《佚名兰蕙图谱》都有鹤渠仙的记载,而《乃安居笔谭》认为是两个品种。鹤渠仙也不见传世的消息。
  钱鹤龄是当时绍兴漓渚兰农。鹤龄仙暂记到此。
  48、赤蕙长寿
  《兰蕙小史》:“前清光绪季年间,上海黄某为兰客郭日金排解讼事,郭因赠黄蕙花两篓,开得绿梅一本。黄君时已年逾古稀,故命之曰寿梅,此种惜已不传。民国七年春,罗长寿得一新落山赤蕙头子,以佛番耳顺让与绍客王六九。余见而爱之,以价值百数十元之老花相易。开时三瓣紧边,短阔,软蚕蛾捧心,舌圆大而短,色绿,肩平,细长干。初名寿眉,志所自也,摄影寄唐驼。唐为述黄君前事,故称长寿以别之。留黑白照一帧,题字为:长寿,民国戊午新种,初名命曰寿梅因上海黄灵前得绿蕙曾名寿梅,此花初为罗长寿所得故迳改称长寿云。放花时盆泥宜燥,否则兜易破。淳白摄影并笺于九峰阁。
  前清光绪季年间是公元1908;“民国七年春是公元1918年。长寿寿梅的选出时间相差整10年。王六九是棠棣三头村的兰农,他应是长寿转让给九峰阁的中间人,据有关材料记载,日本的小原荣次郎曾邀请王六九与二社的钱张法一起赴日,《兰华谱》及小原荣次郎其他的《兰蕙要览》、《兰趣之友》等介绍中国兰花的专著均有此二人提供的兰艺材料。别看他是兰农,早年曾留过洋哪!“长寿的选出人应是罗长寿。此蕙的落山地点己不可考,有人说是出在江苏,看来也没有什么根据。
  关于此花的花品,《中国兰艺三百问》、《江浙兰蕙》等著介绍得较为详尽。各兰著所记该品种不同之处,便在舌瓣上。按照《兰蕙小史》上所言,此蕙的舌圆大而短,《中国兰艺三百问》也说舌瓣长圆放宕不卷”;而《江浙兰蕙》却说:“《兰蕙小史》谓舌圆大而短,似不妥,拟如意舌为宜。而通过实际观察我们眼下看到的长寿舌瓣,确实应称如意舌。那么是《兰蕙小史》记载有误吗?按照《中国兰艺三百问》上所说此种1937年小原荣次郎携带去日本”(应当在1937年以前)。仔细对照《兰蕙小史》与《兰华谱》所留下的长寿舌瓣的黑白照,虽然舌端呈尖形,总体上看舌瓣还应是圆状。那么时下流行的长寿是否是《兰蕙小史》上所言的长寿,难免令人生疑。按照《中国兰艺三百问》上所说国内原己无此种,是1997年春日本兰友立化岩先生又将长寿梅携带来我国。日本自《兰华谱》以后一直有长寿梅的记载,难道是他们搞错了吗?眼下实在难说。由于年代久远,兰著在记载中也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中国兰艺三百问》上说长寿”“1918年绍兴县王六九采得一赤蕙梅,杭州罗长寿以价值百数十元之老品种换得的说法,完全不同于《兰蕙小史》的记载,那么发生这类舌瓣记载有误的情况,也许不足为奇。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的国内兰著,确实没有长寿的消息,至到八十年代以后的兰著随着返销苗的涌进,记载便详尽起来。当然长寿也算不得十分漂亮的蕙花梅瓣,它侧萼收根虽细但长脚,主瓣易上扬,光强花色泛红润,如意舌尖长,舌端偶有下宕。其价位目前也不甚高。
  《兰蕙小史》中所记载的寿梅,我们只知道它是绿蕙,其花品《兰蕙小史》没有介绍,说此种惜已不传,甚是可惜。
  49、赤蕙两宜
  《兰蕙小史》:“民国二三年间,上海杨杏生等所得,旋萎不传,甚可惜也。除了留下一帧模糊不清的黑白照,令人无法观清花容外,其余一概不晓。民国二三年间是公元1913--1914年。杨杏生也不可考。自《兰蕙小史》以后,少有提到此种。
  旋萎不传。我也无话可说。
  50、赤蕙:“姑苏梅
  《兰蕙小史》:“民国丙辰,常熟山毕寅伯植。捧心分头合背,舌微缺。大约总带桥角门也。留下黑白照一帧。此种在《兰苑记事》、《韶兴兰文化》、《乃安居笔谭》中留下品种记载,惜不见传。可惜呀!
  民国丙辰为公元1916年。毕寅伯此人己不可考。舌微缺”“大约总带桥角门也,《秘本兰蕙谱》中说:“微缺舌,决是挢角出身。这里面所说的桥角门便是五门八式中的皱角门里的石榴头形”:“开宽边、武皱、飞捧、方缺口。梅仙皆出。此推上品之第五。在这里还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在古兰谱中常见到的文皱武皱,一般是指外三瓣发生飘翘的程度,文皱是说飘翘的程度较小,大都发生在瓣端;“武皱是说飘翘的程度较大,外瓣形成波浪状态,捧瓣易翻飞。文皱武皱大都出在皱角门中,文皱瓜子口头形较多;“武皱石榴头形较多。暂到此。
  姑苏梅亦不见传,说多了也没劲。






分享莳兰文萃,香祖笔记,生活随笔,有所薄获,且学且记……




 

九兮香斋

问知·得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