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6.文言文一词多义深解析

 初高中古诗文 2021-03-09

文❉杜若东

一词多义

破解文言文难学专题讲座

       “一词多义”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它是学生准确理解、翻译文言文的基础。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课本上的注释及老师课堂上的讲解,还有就是一些习题。这样由具体的文言语句,来理解句中某个词语的含义,然后逐渐积累,达到掌握文言词语含义的目的。无疑,这种感性直观的学习方式,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我们也要看到,在形式上汉语词汇系统由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但当我们脱离开文言语句中的某个词语的一个个具体含义,以一个全新的高度审视这些“一词多义”的时候,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从理论上总结这些规律,无疑对于我们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全面理解和掌握“一词多义”这一词汇现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下面笔者试就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深入解析。

一、从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构成文字的三个要素是形音义,汉字也不例外。汉字以自己的形体记录音节,表达意义,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儿化音除外)。汉字的音节数量有限,在造字之初,汉字表达的意义往往比较单一,这样音节数量和汉字的意义结合的较为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意义层出不穷,而汉字常用字的数量却并没有大幅激增的现象。表面上汉字的总数量有五六万之巨,但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异体字或已经消失的生僻字,而常用汉字的数量从古至今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样,众多的意义必然依附在有限的常用汉字上,其结果就是汉字承担的意义的不断增加。这就自然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汉字有限的音节与无限的意义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个音节承担的意义也越来越多,汉语要用有限的音节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影响了汉语口语的表达。而汉字的出现,正弥补了汉语的这一缺陷。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曾写过一首《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全文只用汉语的一个音节shi,读起来根本不知所云,只能通过看汉字的方式才能理解。赵元任先生写此文意在说明:汉语一个音节同音字过多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汉语逐渐用双音节来代替单音节解决这个矛盾,以增强汉语口语表意的明确性。经过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白话在书面语中的地位,白话逐渐取代文言,这样汉语词汇就慢慢地由古代的单音节词换为双音节词。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转化为双音节,是有一定规律的:

 (一)原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的一个语素。

    这种情况占了单双音节转化的大多数。新增的一个语素往往与原来的语素相近或相关。

    1.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一,统一。

    2.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友,朋友。

    3.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厚,厚重。

    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静,恬静。

(二)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转换为一个不包含原单音节词的新词。

    这主要是后代对某一事物改换了说法所致。

   1.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赤壁赋》)

   目,眼睛。

   2.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涕:泪水。

   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宇:屋檐。

4.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翼,翅膀。

   5.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日,太阳。朝,早晨。夕,晚上。

二、“一词多义”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1.本义与引申义

    就文言文中某一个具体的汉字而言,其众多的义项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着有机的联系,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汉字各义项的核心,它是汉字造字之初所代表的含义。由于汉字以形表意的本质特点,本义往往可以在字形上求得。东汉杰出的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就是一部由字形探究本义的字典。当然,这里的字形指的是甲骨、金文、篆书等古文字。同时探究本义,也要以在文献中最早使用这个义项为依据。比如,“自”,现在指自己。甲骨文中是一个鼻子的形象,但这只是一种合理的臆测。甲骨卜辞有记录商王占卜自己的鼻子生了病,是否会有灾害的句子,句中正是以“自”字形来表示“鼻子”这一含义的。所以,我们就说“自”的本义是鼻子。汉字有了本义以后,随着社会事务的繁杂,逐渐就会产生引申义。因为,不可能产生一个新意就造一个字,那这样汉字数量太多,人们将不堪记忆。引申的方法一般是根据相关相近的原则,由具体实在意义虚化为抽象概括的意义,在引申过程中其词性也往往会发生变化。下面以“兵”字为例。

    甲骨文“兵”字,是双手持斧的形象,本义是兵器。

  (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上面2个例句中的“兵”,都用得是“兵”的本义:兵器。

   下面3个例子,句中“兵”字的含义都是由本义“兵器”引申而来。

  (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垓下之战》)

    兵:士兵。由士兵手持兵器,相关引申指手持兵器的士兵,由物及人。

  (4)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兵:军队。大量手持兵器的士兵组成军队。

  (5)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兵:战争。有了军队之后,自然会发生战争。

所以我们能够很清晰的看出“兵”字的引申脉络:  

   当然,这种直线式的引申比较简单,而很多情况是辐射式和直线式结合在一起的情况。我们以“道”字为例,“道”甲骨文无,金文是人在道路上行走的形象,本义是道路。

  (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蒹葭》)

   道:道路,此为本义。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道:说、议论。因为道路不熟悉,所以要向别人询问,即“说”。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道:学说,思想。说或议论都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引申为圣贤的学说、思想。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道,方法,途径。人们只有通过道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实现目标也需要依照一定的方法、途径。意义虚化引申。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道:道理。人们按照一定方法、途径做事,之所以成功、失败,是因为其中蕴含着道理、规律。

  (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道:真理。人们在认识到客观规律之后,才能在主观上上升到真理高度。

2.本义与假借义

    假借是一种造字的方法,指借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另一个与它音同音近的字,同时,借用的字与原字的意义毫无关系。由文字假借产生的意义就是假借义。假借是从语音角度弥补汉字造字方法不足而产生的。因为有些抽象的意义汉字无法用象形会意的方法表达,于是就用同音的字来替代,而文言文中单音节同音字数量众多,又为假借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举个简单的例子,“花”是一个形声字,意为花草。假借为“消费”,如“花钱”。这样,“花草”的“花”是被借字,“花钱”的“花”是假借字,“花”的“消费”义,就是“花”的假借义。

    文言文中的虚词,好多是由实词假借而来,虚词的意义也就是假借义了。试举一个“其”字为例。

   其,甲骨文象簸箕形,本义是簸箕,作为“假借义”,有多个义项。

   (1)作代词: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沈复《童趣》)

   其:它的。领属性代词。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这。近指。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其: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④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其:自己。作反身代词。 

 (2)作语气词

  ⑤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其: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还是。表示祈使语气。

  (3)作连词

   ⑧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如果。表假设关系。

   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其……:是,还是。表选择关系。

    三、繁体字与简体字

   课堂教学及练习考试中使用的文言文都是简体字印刷的,简体字是由繁体字简化而来。简化的一个重要的的方法就是同音或近音替代,这种简化的结果就是增加了简化字的义项。比如:

1.醜简化为丑,丑是地支的第十一位,指夜里的3点到5点,也指戏剧中的丑角。醜是相貌难看、不讨人喜欢、不光彩的。两者古不通用。

2.穀简化为谷,穀,庄稼和粮食的总称。谷,山谷。两者古不通用。

3.後简化为后,後,前后,先后。后,君王,后妃。古代一般不通用。

4.幾简化为几,幾,询问数量多少的疑问词。几,小桌。两者古不通用。

5.餘简化为余,餘,剩余。余,第一人称代词我。两者古不通用。

6.髮和發简化为发,髮是一个形声字,形旁从“髟”(读“biāo”),意义与毛发有关。而發除作量词外,一般做形容词或动词。

7.干、幹、乾合并简化为干,干,干戈。乾,干燥。幹,树干。三字古不通用。

8.台、臺、檯、颱合并简化为台:台(yí),第一人称代词,我。臺,楼台。檯,桌子。台,颱风。四字古不通用。

   这种替代实际上是一种同音假借。上述汉字的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后,简体字相应就有了繁体字的义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简体字是繁体字的假借字,而原繁体字具有的义项也可以理解为简体字的假借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