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太史慈

 骄阳飞雪 2017-08-22
太史慈,字子义。生于公元166年,身高七尺七,海纳找范文澜先生的古今度量衡对比算了一下,大约是1.78---1.80米,是个典型的胶东大汉。他是东莱郡黄县人,也就是现在的龙口,黄县是秦代设立的第一批郡县,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在海外的名声比龙口要响亮。

  1、初生牛犊--- 一个大胆的小公务员

  太史慈年轻时勤奋好学、文武双全,在东莱郡政府部门做通信员。当时因为没有电话、电报、EMIL这样的通讯工具,政府部门的公文又不能通过普通的邮局(驿站)传递,因此就要有几个年轻的工作人员专门跑腿,其实这样的通信员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政府部门里还有。太史慈应该是凭借着自幼习武而掌握的精湛骑术,通过了考试成为一个小公务员的,并且很快当上了这个通信班的班长(奏曹吏)。一天,郡政府领导亲自给他下达了一个命令,赶在州政府之前把一封奏章送到京城,情况的缘由是这样,郡领导得罪了州里的某领导,州里准备上奏章罢免郡领导的职务,可是汉代有一个滑稽而近乎荒唐的法律制度,不管谁对谁错,只要是谁先提起诉讼,谁就有理,以后不管谁再上诉和事实如何都维持原判。说到这也就不难理解,三国末期,诸葛亮去世时,名将魏延和长史杨仪都争先派人到成都告发对方要谋反,言归正传。太史慈接受命令后,日夜兼程赶到京城洛阳,到了专门受理地方事务的公车衙门,他突然发现,州里的通信员正在门口排队等待召见,太史慈不慌不忙得走到了他跟前,用京城口音(河南洛阳话)而且打着官腔说,“你从哪儿来呀?”,州里的人一看,以为是帮助引见的京城官吏,忙说:“青州,来送奏章的。”太史慈说:“奏章在哪儿,给我看一下,题款格式有没有问题。”州里的人说在车上,并连忙取来奏章,太史慈一拿到奏章,就用手里的一把利刃把奏章挑了个粉碎,为什么不用手撕呢?那时候纸张还不普及,奏章都是写在绢帛上,只能用刀划破。州里的人一看大喊,“有人撕毁我的奏章了!”太史慈一把把他拉到车上,恢复用黄县口音说:“别瞎BIA抓抓,你以为嫩就没有错了吗,嫩要不把奏章给俺,俺还能把它毁了?你这是渎职!”这时州里的人才知道这是东莱郡的人。太史慈又说:“不如我们俩都逃亡了吧。”

  州里的人说:“你达到目的了,你逃亡什么?”太史慈说:“郡里让我来的目的是让我看看你们上报奏章的情况,我是一时意气把它毁了,这是违法行为,郡里也饶不了我。”州里的人觉得有理,真的逃亡了。可是,太史慈假装逃亡,他出城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公车衙门,送上了郡里的奏章。由于先入为主,果然,京官不再受理州里的诉讼。太史慈从此扬名一时,但州官怀恨在心,为了躲避打击报复,太史慈安顿好母亲,到辽东边境地区避祸。

  2、 显露锋芒---单骑突围的孤胆英雄

  太史慈在辽东住了将近一年,他在辽东做什么呢?海纳认为,他可能是住在乌桓或匈奴、高丽人的部落里,这样才可以来去自由,同时,和游牧民族一起狩猎的生活中,他练就了出色的箭法,可能也经历了部落或边境民族的战争,使他有了初步的军事经历。如果天下太平,他结束流亡生活后,回到黄县老家,还会继续他的公务员生活,孝敬着母亲,抚养着孩子,最后终老一生。但就在这时,汉朝发生了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黄巾军起义,东汉腐朽的统治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以农民起义立国,又以农民起义复国的汉帝国终于也受到了农民起义的致命一击,这不可谓不是历史的一个辛辣讽刺。在天下大乱之时,太史慈的那一点小刑事案件,已经无人关注了,特别是东莱郡所在的青州府是黄巾起义的“重灾区”。

  太史慈惦记着母亲,回了黄县老家,在他离家这一段日子里,青州相邻的北海郡的郡领导、以幼年时让梨而天下闻名的孔融,听说了太史慈的事迹,认为他是一位奇才,当得知太史慈的母亲独自在家无人照料,而太史慈又是东莱郡有名的孝子,孔融就派人定期的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太史慈回家得知后,非常感激这位素未谋面的朋友,太史慈的母亲说:“听说孔融在进剿黄巾军的时候,反而被人多势众中的黄巾军包围在了都昌城,你可以去助他一臂之力,以此来报答。”太史慈是公务员出身,从小受到的又是正统教育,因此不会去同情和参与农民的革命,同时又是报答朋友的帮助,使他义无反顾地徒步赶赴昌都,黄巾军山东军区的总指挥管亥正率部正与孔融作战,此时对昌都城的合围还没有完成,太史慈趁着夜色潜入城中,见到了孔融。他急不可耐的请求率领一支部队出城杀敌,但是可能孔融知道自己军队和对手的实力对比,也可能孔融觉得太史慈只是一个仁孝而又勇敢的小伙子,但不会有什么军事才能,所以就没有同意他的意见,但战况越来越不利,黄巾军的包围圈合拢了,昌都城的外围阵地已全部丧失,城中几次突围未果,孔融这才想起讨救兵,可是由于黄巾军起义以来,汉王朝苦于兵饷不足,让各地的地主士族自费组织民团,朝廷用加官进爵来奖赏,但这些民团各自为战,相互之间很少配合,孔融想起了与北海郡较近的平原县的县长刘备,天下都传说此人最仁义,他手下的民团战斗力极强,特别是有两个精锐营和两个勇猛的民兵营长---骑兵营长关羽和步兵营长张飞,刘备与黄巾军的战斗也从未吃过败仗。可是城已被围孔融手下没有一个人愿意突围搬救兵。都认为突围就是找死。这时太史慈主动请缨出战,孔融说:“你的勇敢我很钦佩,但现在突围确实很困难啊!”太史慈说:“我的母亲很感激您对我们的帮助,所以让我来帮助您杀敌,我自己觉得自己也有一点军事才能,对您肯定会有帮助,现在形势紧急,别人都说不行,我要也附和说不行,那我来还有什么意义?也辜负了您的知遇之恩和我母亲的期望。请您相信我一定能突围搬来救兵。”孔融问太史慈需要多少人马。太史慈说,单骑突围,只需要两个骑兵送一下。孔融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答应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太史慈带着两个骑兵,每人背一个箭靶子,打开城门来到城下的壕沟边,城外的黄巾军认为他们要突围,马上紧急集合严阵以待,但太史慈把几个箭靶子树在一边,练习起射箭来,黄巾军都很奇怪,一会儿太史慈他们又扛着箭靶子回了城里,第二天又如法炮制,但这时黄巾军已不是那么警惕了,不过还是有担任警戒的巡逻队在防备他突围,第三天,太史慈又出城了,这时黄巾军都习以为常了,连站岗的哨兵都不发警报,可是,太史慈稍一观察周围的情况,便纵马向包围圈外冲了出去,这是三十六计的第一计瞒天过海,是所谓“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等黄巾军发现了只能派出一小队骑兵追击,太史慈一年的关外生活使他练就了如神的箭法,每次翻身开弓放箭,都能使一个追兵应声落马。这样就震慑住了追兵,使他们不敢再追赶。太史慈来到了平原县见到了刘备,说明了来意,可刘备却犹豫不决,太史慈又说:“我太史慈就是东莱郡的一个乡下人,和大名鼎鼎的孔融非亲非故,又不是老乡,但我和他都很崇尚孝敬老人和仁义诚信的儒家思想,所以意气相投相互分忧。现在孔融被黄巾包围,危在旦夕,他说您刘县长是天下闻名的大义士。有求必应的及时雨,一定会帮忙。所以让我冒着万死的困难,一定找到您,求您出兵解围,也只有您才有这个能力救我们于水火。”几句话说的刘备心花怒放,刘备假装镇定而严肃地说:“孔融大人知道世间还有刘备这个人呀。”随后便派关羽张飞率领一个主力团驰援孔融部,很快解除了黄巾军的包围。从此,孔融对太史慈更加刮目相看,常常对人说起太史慈,说这是自己的小朋友忘年交。太史慈并没有在孔融这里久留,辞别了孔融和关羽张飞,回到黄县老家,他的母亲很高兴,说:“我们终于对孔融有所报答了。”

  3、 一战成名---神亭,太史慈PK孙策

  后世人在评论太史慈北海救孔融这一段时,无不感叹刘备或孔融为什么不留下这个年轻的将才,海纳认为,当时的刘备起兵参加进剿黄巾军起义,只不过想通过战功加官进爵而光耀门庭,并没有争天下的野心,再者他当时也只是一个县长。而孔融这个人,是学问大于能力,尤其是毫无军事能力,如果天下太平,他最合适的职位是教育部长(大鸿胪)。而此时汉王朝的局势接二连三的发生重大变化,掌握着朝中大权的董卓被诛杀后,他的手下李傕和郭汜控制了皇帝,而当初参与讨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相互之间也开始了混战,乌程侯孙坚由于得到了皇帝遗失的玉玺,而成了众矢之的,他在与刘表的一次战斗中战死。他的大儿子孙策率部投靠了袁术,孙策为了东山再起,以玉玺为抵押,向袁术借了几千兵马,在长江下游地区开拓地盘,一时间骁勇的孙策攻无不克,被称为小霸王,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因此都无法立足,

  这时朝廷任命了东莱牟平人刘繇作扬州刺史,刘繇和刘备一样是汉室宗亲,他的祖上被封为牟平侯,就此落户牟平,----这是一个一等的侯爵,汉代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从侯爵开始有封地,封地的税收全归其所有,但侯爵又分县、乡、亭三等,比如吕布被封为温侯是县侯,他的食邑封地在河南温县(温县后来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晋朝的祖宗司马懿,另一个是太极宗师清代的陈王廷),诸葛亮封武乡侯是乡侯,封地在四川武乡,关羽封汉寿亭侯,封地在湖南汉寿的一个亭(村),算是最末等的侯,但关羽的封号里有一个“汉” 字,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很高的爵位----牟平也是秦代就立的郡县,因此牟平侯是个县侯。言归正传,刘繇要上任,但他的州府寿春和扬州府的大部分地盘也都在袁术手里,攻占这些地方的正是孙策,他把司令部设在曲阿(江苏丹阳),联合了其他的地方官员招募了兵马和贤才,准备夺回这些地区,并且与孙策开始对峙。

  这时,在家中侍奉母亲三年的太史慈赶来投奔自己的同乡了,在天下混战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太史慈的这种隐居家中的做法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可能是随着母亲去世,无牵无挂的太史慈准备出山了,在一片“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局面中,太史慈无法认清谁是明主,他只能投靠老乡和朝廷命官刘繇,刘繇手下人建议让太史慈领兵,但刘繇却说:这不是让许子将笑话我吗!许子将就是许劭,就是那个准确地说出曹操“治世能臣,乱世*雄”的人,他和几个士大夫经常根据名望和作为,把天下的贤才排队,每月推出一期叫“月旦评”得东东,有些类似现在的歌手金曲排行榜,一些自认贤能的人和想求贤才的诸侯纷纷巴结许劭,而太史慈却从没上过这个排行榜,因此刘繇说出这个话,他只让太史慈作了个斥候骑兵,也就是大家玩《帝国时代2》的游戏开始时的那个探路的侦察骑兵,但是金子总会发光,一天太史慈在军营周围游荡巡逻的时候,与孙策不期而遇了,像很多优秀的指挥员一样,孙策有亲自抵近观察敌情的习惯,他当时正带着黄盖、韩当等几个团长和一个警卫班共十三个人,在侦察刘繇军营的布置和地形,而和太史慈在一起的只有一名骑兵,太史慈如果按照军规,留一个人监视,一个人回去报告,可能就会包围孙策,但是太史慈自持骁勇、立功心切,想凭一人之力生擒孙策,就径直纵马直取孙策,史书上没有详写单挑的过程,但演义里做了不错的诠释,两个人打到一百回合时,太史慈抓住了孙策的长枪,趁着孙策双手用力拉扯时,他一手抓紧孙策的枪,另一只手持枪单臂用力直刺孙策,单臂毕竟出枪速度慢,被孙策也用一只手抓住,两个人互相抓住枪杆抢夺,双双坠马,在地上又扭打起来,太史慈的后背背着几只手戟,就海纳考证,手戟并不是大的方天画戟的形状,而是一种短刀,主要功能是在马上或船上投掷,像现代的飞刀,也可以像匕首一样近身格斗使用,一会儿太史慈占了上风,把孙策压在了身下,孙策顺手把太史慈背后的手戟拔了下来刺太史慈,太史慈也顺手拽下了孙策的头盔抵挡,这时双方的兵马都已赶到,两个人才结束了PK。但作为一个普通侦察兵太史慈与勇冠三军的孙策打了平手,而从此天下闻名。神亭之战,无论在演义还是正史中都是一次精彩的单挑。

  4、幸遇明主---从士兵到将军

  刘繇最终被孙策击败,孙策攻占曲阿,刘繇撤退时太史慈主动请缨断后,开始刘繇下达的命令是,担任阻击的部队突围后到丹徒与主力会合,但到达江苏丹徒后,形势依然危急,在许劭的建议下,他南下江西豫章,以避孙策的锋芒。但太史慈没有接到命令,阻击部队剩余的几十骑赶到丹徒扑了个空,在寻找大部队时,他们进入了芜湖地区的泾县,这附近六个县已经处于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一些原黄巾军在失败后蜕变成土匪,鱼米之乡变得民不聊生。太史慈带着这几十个战士就地驻扎下来,他自称丹阳太守,在此招兵买马保境安民,由于他所代表的刘繇部是政府军,加上太史慈自幼受齐鲁儒家文化熏陶,善待此地的民众,因此非常受民众的拥戴,他治理了这里近三年。孙策在东南进攻浙江会稽郡得手后,回师进攻芜湖地区,他提出这次战役的目的就是活捉太史慈。演义里再次很好的诠释了这次战斗的过程,孙策趁夜三面攻城,太史慈单骑从东门突围,行五十里后,刚想做喘息,伏兵四起力尽被俘。

  他被解押到孙策的司令部,孙策解开捆绑太史慈的绳索,握着他的手说:“还记得我们神亭相遇的情景吗。”这句话像极了热恋中的男女的情话,“如果你在那时捉到了我,会怎么对待?”孙策又问,太史慈非常忠厚的回答:“这可没法说。”孙策大笑着说:“今天的大事,我要与你一起开创。知道你有胆烈,是天下的智士,你只是没有遇到识才的明主,我是你的知己,不要担心不能如意。”随后,让太史慈作了先锋团的团长,回师的路上,太史慈走在最前面,全军都认为是荣耀。不久传来了,刘繇病死的消息,刘繇的手下群龙无首,他的部下大多是东莱子弟兵,这些人战斗力较强,特别是既有北方人凶悍的陆战能力,又由于东莱地处海边,又有很多人又擅长水战,只是刘繇缺乏指挥能力,没能使这支部队发挥作用。太史慈挂念着着近两万老乡,主动要求去招抚,孙策说:“请你代表我向刘繇的家人问候,向他的家人、部众解释,我那时受袁术的调遣,与他们作战是身不由己。我和刘州牧并没有私仇,他的部下愿意跟你来我欢迎,不愿来得请你安抚一下。你可以自己决定带多少人去。”太史慈说:“将军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气量,我应当以死报答将军的恩德,我去不是交战,不用多了,只带当初和我一起的那几十个人。”孙策左右的人都说:这样很危险,太史慈肯定会向北逃走,不再回来。孙策在城门给太史慈饯行,握着他的手说:“什么时候回来?”

  太史慈说:“不过六十天。”太史慈走后,众人纷纷议论,说派他去是失策。孙策说:“你们不要再说了,我已经考虑周详,太史慈虽然勇猛、胆识过人,但他不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以道义为重、一诺千金,一旦视作知己,生死不会相负,你们不要担忧。”第六十天,太史慈如期返回了,在这两个月里,太史慈劝说了分驻豫章郡各地的刘繇部下,带着他的老乡们和刘繇的家眷一起投奔了孙策,孙策一下子得到了近两万人的队伍实力陡增,不仅这样,太史慈还细致观察了接任刘繇官职的豫章郡长官华歆的情况,带回了大量豫章郡的情报,他认为,华歆是个品德高尚文采出众,但能力低下的人,手下人反叛他都只能干瞪眼没办法。这使孙策有了兼并豫章郡的战略想法。在以后的两年中,太史慈作为孙策军的先锋部队指挥官,在扬州、豫章、会稽连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并大破孙策的杀父仇人刘表的部下黄祖,孙策的势力范围达到了六个郡,兵力近十万,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而在这其中,太史慈的作为、能力与战功也是不容小视的。年已而立的太史慈终于幸遇明主,做了军队的将领,发挥出了自己的能力。

  5、英年早逝---一个令人扼腕长叹的结局

  三国时期几个勇冠三军的猛将兄都是死于无名小卒之手,杀死张飞的范疆张达好歹还留下了姓名,可是斩下吕布、关羽的头颅,乱箭射死孙坚,乱枪戳死典韦,将姜维剖腹的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兵卒,还有那个随出师表名扬天下下,被诸葛亮称为晓通军事的向宠,也是在一次演习般的平叛战斗中,中流矢身亡。孙策也是同样结局,参谋虞翻多次劝他不要微服出行玩猎,并不采纳的孙策终于在一次轻松的战斗间歇中打猎时,被刺客射中了眼睛,竟不治而亡。海纳小时候看三国时哭过两次,一是孙策死的时候,再是关公死的时候。孙策死的时候,太史慈没有在他身边,孙策为了防备西南方向的刘磐,将江西的海昬、建昌等六县划为一个战区,让太史慈作这个战区的最高长官--建昌都尉,随着挚友般的上司孙策的去世,孙家军也由攻势转为了守势,以前一年攻取一个郡的势头终于停止了,继任者孙权没有他哥哥的雄才大略,对武将们似乎也不亲近,这从日后的赤壁之战就能看出,孙权连对周瑜也不十分信任,而作为被招降的将领太史慈更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此时的刘磐已不敢兴风作浪,可孙权却还让他镇守南方,用意很明显,怕他这个北方人叛逃投靠北方的诸侯势力。太史慈在南方进行的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也只是麻保地区的剿匪战斗,在这次战斗中,一个匪酋站在寨门的高处把着横杆破口大骂,太史慈弯弓搭箭,射穿了匪酋把横杆的手,把他的手钉在上面,引得万人喝彩,在本应紧张的战斗中出现这么戏谑的场面,似乎也是太史慈用这个方式来表达自己在被大材小用。曹操也终于知道了这个将才,很感叹自己没有早认识太史慈,曹操派人给太史慈送去了一个封着的盒子,太史慈一定认为是曹操招降他的亲笔信,可打开盒子里面只有一味中药---当归,别无他物。此时,太史慈肯定会会心的一笑,聪明人之间有时并不要啰嗦什么,一个举动一样东西就能心领神会。曹操的意思一是说你是北方人应“当归”来了,再是曹操怕信使一路上受到盘查,万一信落入其他人的手里,会对太史慈不利。这一件小事就将曹操作为诗人的浪漫,作为政治家的缜密表现的淋漓尽致。太史慈何尝不知道,在曹操那里一定有高官厚禄等着他,他也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报复。可太史慈并没有背叛孙权,他这是在报答孙策的知遇之恩。公元206年,正值壮年的太史慈竟突发重病,弥留之际他留下的遗言是:“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海纳觉得,没有什么事比一个壮志未酬的英雄英年早逝更让人腕长叹的了… …

  6、一声叹息---对太史慈的一些感慨

  死不逢时,海纳脑子里突然蹦出了这么一个奇怪词。可太史慈的确是这样。三国时代的大幕刚刚拉开,一处处历史活剧即将开演,一个个历史人物都在跃跃欲试准备粉墨登场,但就在这时,在历史舞台上逐渐耀眼的太史慈却突然谢幕退场了。公元208年,也就是太史慈去世后两年,赤壁大战爆发。三国前期的将领、谋士几乎全在这次大战中崭露头角而且扬名,太史慈的早逝,使他在三国人物中显得并不非常出名。

  罗贯中先生似乎也对太史慈的早逝耿耿于怀,在演义里让他多活了3年,演义里精彩的群英会中,太史慈被周瑜任命为监酒,监督赴宴的人不许谈军事,并成为了周瑜打黄盖的实际执行者。演义里将太史慈的死安排在赤壁之战之后的合肥战役中,太史慈派人联络张辽的马倌在城中纵火内应,可是张辽平息了城中的叛乱,又将计就计引太史慈入城后,乱箭齐发使太史慈中箭而亡。并且将太史慈的遗言改成了:大丈夫生于乱世,当趁势而起,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名,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海纳感觉这句话似乎更有气魄。

  但从遗言来看太史慈的死,海纳总觉得似乎有隐情,年轻力壮之时就算突然重病,谁会觉得自己就一定会死呢?会不会真的是在一次意外中,受了什么重伤?也许真的没有什么意外,只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容易染病,因为太史慈的老乡刘繇也是在四十几岁时死于江西。

  太史慈墓位于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清代同治9年(1870年)修筑镇江城墙时发现,即加以保护。墓前有碑,书“吴孝子建昌都尉东莱太史慈子义之墓”。另有碑文,扼要书其生平。

  湖南岳阳和江西景德镇也都有关于太史慈的遗迹。

  太史慈的夫人据说是刘繇的女儿,他们有一个儿子太史享,官至越骑校尉和吴郡太守。

  太史慈的形象,史书里说是身材高大,胳膊很长,这样的人一般善于射箭,事实也是这样,而且是一位美髯公。

  海纳觉得,如果太史慈能活的岁数更大一些,一定会被委派在吴国的西线与关羽对峙,那样又不知会有多少精彩的好戏会上演。

  太史慈平时介绍自己时,喜欢加上“东莱”二字,很多人认为这是汉朝人的习惯,其实不然,海纳有个观点,这是因为太史慈是作通信员出身,外出出差公干时,要说明自己所在的郡县名称,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就像现在的一些企业在接听电话时,问您好后报出自己的企业名称,海纳的单位就是这样要求,有时候海纳在家里接电话也会习惯性的报出单位名称,嘿嘿!在三国,还有一个人报姓名是先报自己所在的郡名,就是赵云,他一般称自己为常山赵子龙,赵云和太史慈出身一样也在郡里做过通信员。

  陈寿在《三国志》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有这样一首诗称赞太史慈: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振雄师。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现代人赞曰:谁寄当归箧匣中?

  帝王自古慕元戎。

  千军出没匹夫胆,

  一诺去来名士风。

  逐鹿无非欺与斗,

  流芳总是信和忠。

  春秋不写荆州事,

  休道关公胜此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