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最直接的反映是在虚词辨析题上。如2017年高考语文山东卷、浙江卷,虚词辨析题都是通过选择一句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和教材内的句子进行比较来考查的。
古诗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在分值上和现代文阅读旗鼓相当(2017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中两者各占35分),可见古诗文阅读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词汇的古今差异,古诗文阅读也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会发现其考点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所以学好教材知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是备考的关键。 ![]() ![]() 文言文阅读 很多考生对文言文阅读望而生畏,然而,无论是文言文理解(涉及翻译、断句、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还是古代文化知识,无一不是源自教材。 这种情况最直接的反映是在虚词辨析题上。如2017年高考语文山东卷、浙江卷,虚词辨析题都是通过选择一句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和教材内的句子进行比较来考查的。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知识等几乎都在教材内出现过。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文言文翻译题中的两个句子,翻译的关键词基本都可以在教材内找到依据。如“循”,“顺着,依照,遵守”,如果考生掌握了“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循”的意思,这个字就不难翻译出来。又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古代文化知识考到“下车”,而人教版教材必修4《张衡传》的课下注释对“下车”进行了解释,指官吏初到任。 文言文阅读中古代文化知识所考查的内容,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如“姻亲”“状元”“告老”“京师”“车驾”等,如果我们在平时能多积累多探究,精确地把握自己熟悉的古代文化知识,就能快速解答相关考题。 古诗歌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试题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改革为一道“五选二”的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命题角度更新颖,同时也增加了试题难度。但我们细致分析后,发现这种“难度”在教材中都有体现。 高考考题注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外与课内紧密联系。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第14题的A项“《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人教版的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课下注释也提到了《秦中吟》,考生只要了解这些,对A项内容就不难做出判断。另外,课下注释还阐明了这些作品的主题(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些内容也能够帮助考生理解高考试题。 考题的阅读材料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与教材选文保持一致。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的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的是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表现出作者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情,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寄兄弟之情义,明国家之大义。教材中有柳永的送别诗《雨霖铃》、辛弃疾表达爱国之心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学过的知识完成考题。 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15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与人教版教材必修4“研讨与练习”中“《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的提问方式相似,而这道题的答案也提供了解答这类试题的具体思路。 那么,如何把课内知识顺利迁移到应对高考试题的轨道上去呢? 第一,系统整理课内所学知识 教材中的知识都是零散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将所学的古诗文知识分类整理,并跟随复习不断添加内容。文言文阅读可按照虚词、实词、词法、句法、文化知识等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其中规律。对难掌握的知识,要进行特别标注。只要切实归纳分析总结,那么任何考试都将不是问题。古诗歌可针对题材、作者、人物形象、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进行分类,掌握每个知识点的要点。 第二,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在进行课外训练时,要善于联系课内知识,找到所考查内容在教材中的具体位置。然后进行辨析,抓住它们的异同点。考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 第三,利用有关知识进行推断,解决实际问题 高考试卷上的试题一般在“课外”,而答案却在“课内”。即选材是没学过的,试题是没做过的,但考查的知识点要么是课内学过的,要么是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的。特别是后者,是考生需要重点注意的。所以,考生在考场上遇到没见过的试题或知识点时,不要望而生畏,要多方面调动学过的知识,再联系试题的具体语境,进行推断。 归根结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因此,考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一定要学习好教材上的知识,只有教材上的知识学扎实了,才能在考场上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轻松地将课内知识迁移到高考试题的解答中。毕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源自平时的一点一滴,高考亦是如此! 遇见金考卷 我遇见你, 所以我喜欢你。 我喜欢你, 所以我陪伴你。 |
|